<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细雨春魂连串,清风丝柳成烟”,清明时节,东风、细雨为伴,烟柳飘摇,春花烂漫。这无疑是一年里最具色彩的节日,升腾的阳气届时将春天的斑斓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祭祖和踏青是两大主要习俗,后经不断传承和发展,各种习俗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所变化。另有寒食节,一般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也称"一百五",这是由于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105天,自古有禁火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流失,人们对许多习俗也逐渐淡化,感觉记忆中的清明节要比如今醇厚的多。插柳、插松、祭祖、扫墓、吃鸡蛋、荡秋千、踏青等习俗一直萦绕在童年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插柳、插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清明正是柳树发芽、松柏返青的时节,提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让孩子到河边和山上分别折来柳枝和松枝,准备第二天早上使用。清晨,各家都把柳枝和松枝搭配,插在不同的位置,大门、屋门、房梁、鸡舍、猪圈、磨眼等地方都不能落下。石磨是关系一家人吃饭的家什,因磨眼朝天,也称天眼,所以更是要插上大的柳枝和松枝。据说,这样可以起到防毒、驱邪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然,对此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清明的插柳、插松和寒食的禁火都是为了纪念晋朝名士介子推“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的高风亮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时候清明节的一大早,经常被母亲手持柳枝在室内到处甩打的声音扰醒。看到我们醒来,母亲会换一根更长的柳条在我们的被子上抽打,口中还念念有词。那新鲜枝条的气息,直往鼻孔里钻,至今记忆犹新。抽打完了,再折一块小小的柳枝和一小片松叶夹到耳朵上,说是一年不招蚊虫叮咬。</span></p> <p class="ql-block"> (二)祭祖、扫墓</p><p class="ql-block"> 祭祖和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焚纸燃香,祭奠贡品,顺便察看坟墓是否被雨水冲刷或被狐兔刨窝。一并铲除杂草,添加新土,重压坟头,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农村有“一百五,燕子来添土”的说法,因此,上坟添土一般都在寒食节这一天。祭奠以后,添土更是重要,老人们常说:“有人没人,清明看坟”。所以,每到寒食节这天,即便是在千里之外也要回老家上坟添土。实在回不来的,委托亲属和邻居也要在祖坟上添上几锨鲜土。</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乡里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师生给烈士扫墓,排成长队,步行到烈士墓前,敬献上师生亲手编制的花圈。倾听干部讲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然后是沉重的默哀,满脑子里都是电影屏幕上董存瑞和黄继光的形象。扫完墓,一般是放假一天,那种放飞的心情,脚后跟打着屁股蛋儿的往家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三)吃鸡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时候,煮鸡蛋的习俗对于孩子们来说算是最实惠的了。在那个平时很少吃鸡蛋的年代,这也是孩子们对清明节充满期待的重要原因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的鸡蛋在古代是生命和生育的象征,也表达了人们对万事圆满的期盼。同时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方便在寒食禁火期间储备食物的做法。因此,即便平日里一个都不舍得吃,在这一天里也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吃上煮鸡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清明节的前一个月,家里就开始攒鸡蛋。尽管油盐酱醋的开支也需要鸡蛋来补贴,但如果攒不够过清明节的,也总是舍不得卖。一大早插了柳枝和松枝,就开始把鸡蛋洗净下到锅里煮,往往一次要煮几十个,十分慷慨。煮熟后,一般要留出一部分带给姥姥家,其它的就按人头平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刚拿到鸡蛋的孩子都不舍得吃,而是染成各种颜色拿着玩,还有的装进提前用毛线织好的鸡蛋兜里,挂在脖子上满街遛。实在想吃的时候,就跟小伙伴商量一下一块儿吃,如果自己的先吃了,看到别人的还没吃,心里会感觉挺不是滋味。在吃之前,还要相互碰一下,看看谁的鸡蛋硬。碰破的就输了,直接剥开吃掉,碰不破的也往往抵挡不住诱惑,随后也跟着打开吃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古代,这种游戏叫斗鸡子,因此唐代诗人元稹在《寒食夜》中留下了“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的诗句。</span></p> <p class="ql-block"> (四)荡秋千</p><p class="ql-block">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游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到了汉代得以推广,唐宋时期最为盛行,并逐步发展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一到清明节,村民就自发在开阔地的大树旁边架起4、5米高的杆子,三面绑上支撑,中间架一横梁,一端架在大树上,另一端架到杆子上。找出闲置了一年的粗绳和秋千板,栓到横梁上,再插上柳枝和松枝,秋千就架好了。也有的先用粗藤条卷成环状,穿过横梁,再把粗绳栓到环的底端,这种秋千,宽窄变换自如,绳子也不容易磨损。</p><p class="ql-block"> 荡秋千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可以单人,也可以双人。坐着一般荡不高,需要专人推送才行。而只有站着才会荡的更高,荡开了头,也不用别人推送,只要掌握前摆下蹲和后摆起立的诀窍,就可以把秋千荡的老高。更有趣的是站立的双人荡法,只要两人配合的好,掌握了交替下蹲和起立的诀窍,甚至可以把秋千荡平,两耳呼呼生风,十分刺激。</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都是在清明节回姥姥家,除了享用姥姥专门准备的五彩鸡蛋和大鹅蛋之外,还一定要看一看姥姥村里架的秋千,轮流着荡几次,品味着不同的感觉。年复一年,我们也在“吱呀,吱呀”节奏分明的秋千声中逐渐长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五)踏青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国民间很早以前就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正好顺应时令节气,风和日丽,万物萌生,人们来到野外,主动地迎合时气,促进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乡村虽然没有名山大川和知名旅游景点,但本身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河流、田野、树林、丘陵随处都是。小伙伴们结伴出行,甚至可以挖野菜、捉鱼、掀蝎子,非常尽兴的玩一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离家十几里的地方,有一处规模相对较大的石林和石洞,当地人都叫“石泉府”。记得小时候,大点的孩子清明节都骑自行车到那里玩,也算是旅游踏青了,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直到前几年的一个清明节,忽然想起这件事来,便驱车带着爱人和孩子专门去看了一下。虽然规模不大,但一片都是怪石林立,石缝高达几米,并且相互通连,人可以在里面走动,还算个不错的去处。多年的夙愿算是了却了,只是不知道如果小时候来玩的话,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弹指一挥间,儿时的清明节就像我们的青春岁月一样,只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包括当今这个缤纷的时代,虽然近在眼前,但它终究也将过去。唯有珍惜当下,不负流年,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每一件事,甚至包括窗前轻轻吹过的一缕清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