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龙门——(世界文化遗产西山篇)

<p class="ql-block">  想再去龙门久矣!</p><p class="ql-block"> 生于洛阳,长于洛阳,学习工作生活于洛阳,从小到大,“鲤鱼跃龙门”“龙门客栈”“龙门飞甲”等与此相关的典故与电影如影随形,但四十余年来,记忆中真正走进龙门只有三次,最近的一次也在好多年前了。“龙门”就像我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说感觉很亲切,真要讲起来又含含糊糊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周末的春日洛阳,阳光明媚和风暖,最美的季节里就来次和龙门的约会吧!一个人,没有导游的催促,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出行的后顾之忧,随心所欲的自由行最是惬意。</p><p class="ql-block"> 愉快的偷笑中,公交车晃晃悠悠到站,虽然知道2000年龙门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周边环境有所改善,但没有想到变化如此之大。走过一个大广场,层层古风阙门与两边的防风灯柱带入感极强,仿佛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走过精致的仿古商业街,欣赏着路边的自然美景,到景区大门口的路途也不觉遥远,不知不觉中熟悉的龙门桥映入眼帘,两边青山对峙,中间伊水静缓轻流,堤岸杨柳依依随风起舞,这个美景还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龙门呀! </p> <p class="ql-block">  近桥洞抬眼望上,陈毅题写的繁体“龙门”二字映入眼帘,依旧是那龙飞凤舞中的清秀有力,不管在哪里看到它,我总有一种激动的感觉,这就是“家乡”呀!</p><p class="ql-block"> 刚进入主景区,禹王池里硕大的锦鲤引起一阵阵惊叹,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随后的两眼泉水则引起我的回忆:龙门山有很多泉眼,小时候能清楚地看到山上流下的珍珠泉水和地上汩汩冒出的多个泉眼,那时洛阳人经常带着水瓶到龙门山上灌泉水回家饮用。如今水源看起来不丰富,加上景区大面积的保护想再来取用恐怕也不易操作喽!</p> <p class="ql-block">  顺路走来,有些石壁临近游人的地方都安装了玻璃板防护,以防因游客触摸而改变造像。依次细看几个著名的大洞窟,时不时蹭听导游的讲解,增长了不少知识呢!</p> <p class="ql-block">  潜溪寺:传说原来窟内可以听见溪流的声音,所以叫潜溪寺。寺内正中是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大尊有明显笑意的佛像,才知道原来是阿弥陀佛呀!这是一尊成熟的女性形象佛,因为唐代的造像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更富有人情味,造型上更接近人的自然形态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万佛洞:洞窟顶部莲花藻井的绘图中记录着此窟建造的时间、缘由和数量,记载着这里面有一万五千尊佛像,故名“万佛洞”。除了主尊佛像,洞窟南北两壁整整齐齐的小佛有序排列,每排60尊,这景象就是著名的“一佛讲经,万佛聆听”。 一万五千尊佛是为武则天、李治及太子、诸王祈福和发愿开窟雕刻的。</p><p class="ql-block"> 无意中移至左边,在外侧的石壁上竟然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邂逅“最美的观音”,他让我一见倾心。“哇,好美的观音!”心里正感叹他的体态身姿是那么优美,着装造型是那么顺眼,忽听有导游介绍:周总理看到说‘这是最美的观音’。看到栏杆上张贴的关于此观音的虚拟修复图,忽然记起原来去年在洛阳博物馆三大石窟联展时曾经看到过他呢!</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但此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高的小千佛像,这也是龙门最小的造像呢!</p><p class="ql-block"> 宾阳三洞:这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据说是魏王李泰要表达孝心,为母亲去世后做功德祈福而造像并颂扬其母。知道是魏王,突然脑海中蹦出韦庄有关魏王的词:“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可见当时的洛阳是才子们的向往,那时的魏王也是声名显赫呀!</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整个龙门石窟最为有名的卢舍那大佛就在其中,它也是龙门的标志,武则天捐出了2万贯脂粉钱呢!这尊17.14米高的卢舍那大佛就像 “东方的蒙娜丽莎”,远远望去只觉面目祥和娴静中透出神秘的微笑,近处也能感受到眼帘低垂俯视众生的慈悲,据说也是以武则天的样貌为依据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大佛两边,我看到了象征“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和象征 “理德”“ 行德”的普贤菩萨,他们头戴着冠,一种现在眼光看来造型依然非常美丽的冠,着装从层层叠叠的雕刻看来像是身披飘逸灵动的丝绸,因为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这些名贵的“软黄金”在都城洛阳的宫廷贵族中应该常见,当然也会影响到造像。</p><p class="ql-block"> 再两边就能看见天王和力士,那个著名的托着塔,踩着夜叉的天王,小时候来龙门觉得他很厉害,我还抱过他的腿呢!今天我才知道他可不是《西游记》中的托塔李天王,因为那是道教的故事。仔细看来,这些造像生动形象,注重细节又各有特色。力士胸肌腹肌小腿肌肌肉饱满,线条满含张力,颈部血脉贲张的力量感满满。一边天王右衣袖下垂、左衣袖头向上张开,衣角飘扬,那是风来的方向,甚至它小拇指上的戒指也清晰可见;另一边天王踩着面目狰狞的夜叉,头上三道抬头纹清晰可见,展现的抵抗状态与另一边被收服的夜叉的认命相有一目了然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火烧洞:主佛已被损毁,窟内几乎不见任何造像,只见窟门楣上的火焰纹。</p><p class="ql-block"> 药方洞:因洞窟两侧甬道壁及天王台座下方记录药方而得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有140余首,有些现在还在民间流传沿用呢!</p><p class="ql-block"> 古阳洞:正在做3D数据的采集未开放,里面有大量碑刻题记,最有名的就是“龙门二十品”,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是魏碑体书法的精华之作。</p><p class="ql-block"> 出门后,这些碑刻字体有一面墙专门介绍展示。看着那些碑文,一幅幅书法刚劲有力,很多都有康有为的点评,虽然不太能看懂他们好的区别在哪里,但想到是在千年前,这些字写成这样确实太了不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我们,信息化时代用电脑打字,用笔来写字少了很多,所以经常提笔忘字,更不用说学老祖宗的优秀传统文化--书法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学,也没时间练。我自己也曾经有过一段练字的时期,但却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错失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亲密相处的时光,有些遗憾,回家后一定拾起!</p><p class="ql-block"> 回看整个西山,石窟佛像损毁严重,因风雨侵蚀和龙门山本身的地质结构,加上特殊年代人们的大肆破坏与盗窃,如今十有八九都不完整,看着着实令人心痛!</p><p class="ql-block"> 期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龙门石窟能在今人的精心保护下,尽量留给我们的后辈子孙更多的文化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