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语言是一种力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人感受温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但当语言,成了针对孩子的暴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将是无法弥补的灾难。</div> <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333333">01</font></b></h1><br>前不久,在综艺《少年说》中,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 <br><br>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 <br><br>“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br> 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 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女儿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br><font color="#ff8a00"><b><br>很快,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b></font><br><br>“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br><b><font color="#ff8a00"><br> 多少孩子,就是这样,<br> 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 <br><br>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font></b><br><br>“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br><br>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br><br>却不曾想,语言这种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b></h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你满目狰狞,</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让孩子懦弱自卑</b></span></div></h3><h3><br>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br> <br><b><font color="#ff8a00">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满嘴是爱,却表现得满目狰狞。</font></b><br> <br>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h3><h3><br><b><font color="#ff8a00">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font></b></h3><h3><br>“你怎么这么笨?”</h3><h3>“这点小事都做不好!”</h3><h3>“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h3><h3>“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h3><h3>“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h3><h3>“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h3><h3><br>这些,都是父母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h3><h3><br>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要发泄。<br> <br><font color="#ff8a00"><b>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对孩子说太多好话,要是说几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来社会还怎么生活?</b></font></h3><h3><br>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h3></div> 一个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试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十分害怕的样子。 <br><br><b><font color="#ff8a00">身上刻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font></b><br><br>“你脑子让猪吃了吗?”<br>“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 <br><br><b><font color="#ff8a00">还没等开口认错,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font></b><br><br>“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br>“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还有一个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刚刚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 <br><br><b><font color="#ff8a00">还没来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悦,就开始被嫌弃:</font></b><br><br>“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br>“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br><br>海报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话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伤疤一样。<br><br><b><font color="#ff8a00">希望警示家长,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严重伤害。</font></b><br><br>但仍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哗众取宠罢了。<br><br>语言暴力怎么可能伤害到孩子身体呢?<br><br><b><font color="#ff8a00">但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你对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新的认知。</font></b>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脑回路是相同的</b></div></b><br>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br><br>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br><br>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02</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font></b></div></b><br>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br><br>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br><br>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br><br>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br><br>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03</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你的语言里,</font></b></div><font color="#33333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39, 45, 52);"><font color="#333333">藏着孩子的未来 </font></b></div></font></b><br>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br><br>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br><br>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br><br>记得我小的时候,邻居张姨家经常传来打骂孩子的声音。<br><br>有次去她家做客,妈妈给她女儿琪琪买了双新鞋,当时琪琪正在睡觉,被张姨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 <br><br>兴许也是起床气正浓,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br><br>张姨说:“你转个身”,琪琪转身。“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颜色还行吗?”“还好吧。”“款式还行吗?”“还好吧。”<br><br><b><font color="#ff8a00">看女儿这样敷衍,张姨怒火蹭地就上来了。</font></b><br><br>“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br><br><b><font color="#ff8a00">女儿听了,低下头不说话。</font></b><br><br>“别人送你东西,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br><br><b><font color="#ff8a00">见琪琪还是不说话,张姨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她的头。</font></b><br><br>“我在说你呢,听到没?”<br><br><b><font color="#ff8a00">琪琪眼里有点湿润,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font></b><br><br>“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br>“说话又不会,人也没礼貌,难怪读书那么差!”<br><br>一句句责骂声中,我和妈妈在一旁尴尬不已。<br><br>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去张姨家玩。<br><br>几年后,他们搬走了,听说琪琪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后来去发廊做了洗头妹,因为态度不好还被解雇了。<br><br>也许你会觉得,琪琪从小就是个无心向学的坏孩子。<br><br>但其实,在小学的时候,琪琪的成绩并没有很差,虽不算名列前茅,但也有个中上水准。<br><br>后来随着张姨的恶言恶语,琪琪的学习开始一落千丈,换来的,更是变本加厉的打骂。<br><br><b><font color="#ff8a00">从此,琪琪的生活进入了恶性循环,慢慢地,连课都不愿意去上了。</font></b>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br><br><b><font color="#ff8a00">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font></b>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br><br>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br><br>所以,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你的肆意批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将葬送孩子一生 </b></div></b><br><b><font color="#ff8a00">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font></b><br><br>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br><br>“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br><br>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br><br><b><font color="#ff8a00">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br><br>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font></b><br><br>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br><br>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br><br>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br><br>“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br><br>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 <br><br>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 <br><br>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br><br>有用斧子,砍死对方的; <br><br>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br><br><b><font color="#ff8a00">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font></b><br><br>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br><br>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 <br><br>你的不假思索,却葬送了孩子的一生。<br><br>正确的沟通,都是非暴力的<br><br>很多时候,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远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得多。<br><br>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的时候,孩子必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生活。 <br><br><b><font color="#ff8a00">著名心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br></font></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察</b></div></b><br>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他细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br><br>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br><br>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br><br>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受</b></div></b><br>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br><br>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br><br>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br><br>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b></div></b><br>大部分父母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会有三种反应选择。<br><br>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br><br>第一种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br><br>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br><br>第三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 <br><br>父母不要总是意气用事,多通过沟通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提出具体的要求</b></div></b><br>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br><br>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br><br>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br><br>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br><br>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br><br>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和父母有着多年生活经验的差距。<br><br>很多在父母看来很容易事情,对孩子来说却非常困难的。<br><br>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br><br>当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就会发现,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春风化雨的教导,也同样能使他茁壮成长。 慧润教育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爱。<br><br>慧润教育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团队。<br><br>教师学历达标率及教师资格合格率均达到100%! 教育热线:15836536599 13653747210<br><br>校区一:长葛市八七路老市政府对面慧润教育<br><br>校区二:长葛市颖川路体育场西邻慧润教育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END</b></h3> <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编辑:李婕</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审核:孙鹏霞 陈淑贞 岳小娜</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