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建水古井

云南原石

<p class="ql-block">“改邑不改井”“往来井井”《易经》</p><p class="ql-block">“处商必就市井。”《管子.小筐》</p><p class="ql-block">“因井为市,故言市井。”《白虎通》</p><p class="ql-block">“八家一井”“古者伯益初作井。”《说文解字》</p> 建水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井极为普遍,在建水古城的每条街巷,常常都有几口大型的公用水井,许多人家建房的同时,也会在院中掘一口,以方便家用。建水有一幅对联“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把建水古城内外六口有名的井描述在一起。建水可以称为中国井的活博物馆,这里有一眼、两眼、三眼、四眼,十二眼的井,有圆形、方形、月牙形的井,数目众多,造型独特,历史悠久。其井散布在古城内外、巷陌之中,井圈上那深深的圈痕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老家的门前有口井,虽然我在老家的时间并不多,但对井却颇多留恋。第一次到建水见到大板井时,我就对建水的井有了兴趣,后又看到建水各种井的一些资料,更是来了劲。2021年的三月,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两次到建水,在初晓之时、落日余晖之中、烈日当头之际,游荡于古城内外、穿行于大街小巷中,寻找着那些印刻着绳迹槽刻的古井,几天下来,自诩小有收获。 古城最有名的应该算大板井了。大板井,位于建水县临安西正街大板井巷,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其名出自《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井口圆形,直径2.7米,高50厘米,由六块弧形石板中间用六棵石柱琢槽相扣而成。井水清澈透亮,经久不涸,取而复满,其井和水质名列建水水井之首,有“滇南第一井”的美誉。溥博泉是建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份,据《云南通志》记载:“溥博井俗称大板井,在城西半里许,终年水洁,雨后尤清,供全城之饮,水洁味甘,贯甲全滇” 。但凡来建水旅游的人,这是必打卡点之一。 离大板井不远处的就是小板井,位于西城小节处,亦称“小节井”又名渊泉,建于明代中期。我认为渊泉的名也应该出自《中庸》“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虽然离大板井直线距离不足百米,水味、水质很象,但因水脉不同,水温较低。《云南通志》说该井“井水甘洌,四时不绝”,因而有“小节井前喝凉水,一点一滴凉心头”之说,被列为建水凉水井之首。 <p class="ql-block">十二眼井,又名扇井,因其井眼呈扇形排列而得名。位于建水临安古城永宁街口,井深6米,水深2米。碑记介绍,该井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清未士绅杨春辉重修,是临安古城历史攸久,颇负盛名的古井。民国《续修建水县志》称十二眼井“水甘洁”,本地居民均称十二眼井水甘甜好喝。清乾隆年间曾任都察院左副御史的建水鸿儒傅为宁先生对十二眼井赞誉颇多。十二眼井具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扇形代表风与井水黄同的暗喻中国风水阴阳理论,意指风水大师徐伯阳布局、临安街指挥使万中建造的临安古城是钟灵毓秀之地;扇子是儒雅智慧的象征,以扇为井蕴含着培育君子品行,大雅民风的美好愿望;从中国古代将星辰划分为十二星次,一纪划分为十二年,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则可看出十二眼井与中国古代历法纪年的关系。井水代表财富,十二个井圈代表十二属相,意指世人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得到自己的财富。十二眼井构思巧妙,规模宏大,涵义深刻,深受众人喜爱,是临安古城水井文化的辉粕典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井王。现只有两眼在使用,其余的用钢筋在中间封堵了。</p> 在古城东边地势较低的鸡市街、马市街有些地方随便挖个坑就会涌出泉水,因此这一带也就成为了古井最为集中的地方。 东井,又名醴泉,座落于迎晖路边,据乾隆《重修东井碑》载:“东井创于建城之初,载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醴泉”之名出于《礼记.礼运》:“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始建于元代(1271-1368),此井背后有五块石牌,大都较为模糊了,有三块可略识认的“东井碑记”字样,最后一块似乎是嘉庆年间立的,略为清晰一些,但也有缺损。据传明代著名文人杨慎三次游历建水,对醴泉之水赞不绝口,并用井水洗濯过高洁的灵魂。井口较大,井栏由两块巨石凿合为圆形,内壁用弧形青石镶砌,石料粗大,榫卯严密。明清时几经重修,至今水源仍丰盛如初。 顺迎晖路东行将至新桥街的路下有一单眼井,井圈高而沧桑,靠路边有石槽,矮墙有雕花墙砖,供奉有龙王石坊。 转入弯弯扭扭的新桥街,来到新桥街农贸市场一问,原来双胞井就在旁边,两井圈有一条直线的缝,应是两块石雕凿砌在一起的,听说建成超百年,从末干涸。进院的门上写有“双胞井”,可以说是建水标识比较明显的一口井了。 折回迎晖路西边进入燃灯寺路,来到燃灯寺,寺大门的对面墙角,就是井圈有些微斜的燃灯寺井了。 龙井座落于城内东北角,四眼井,为建水城内一甜水井,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相传为浙江籍移民所建,因其水质、水味与浙江杭州龙井寺中的龙井之水相似,因而赋“龙井”之名。这口井需从路边的一小巷子里进去,进口没有发现任何标识,无人指点很难找到,离“龙井农贸市场”不远,我查资料时说在市场内,后来才发现完全是被误导了。四个井圈高低不一,井边有一棵大桉树。 古城东北方向的东林寺街的东福井,这个井将来必是让很多当地人怀念的一口古井,其背后是东林寺,前面是建水第三小学,我去的时候正值学生放学,街巷里非常热闹。该井建于光绪二十年,井圈三眼由一大青石雕琢而成,为保存最好的三眼井。 诸葛井座落于城内正街北头西侧,建于清代初期,此井因原在古诸葛庙(此庙毁于清顺治四年丁亥兵变)中而得名,为一甜水井。 找到小巷里问一铺面的老板,说不知道,再往前走几十步便见到支有绞架的这口双眼井了。 我们就住在迎晖路的民俗,出民俗不远就到太史巷,顺太史巷直走就见到小桂湖路边的双眼井,井无遮无挡,四周空旷,显得极为孤独。 <p class="ql-block">找新井的时候是晚饭后散步去的,由临安饭店出来,从十二眼井边的永林街西行到桂林街再东转就见到了新井。新井俗称四眼井,位于古城东南角的桂林街,建于1915年,井水味甜,旁有座水晶宫的小庙,附近老人长寿,又称延龄井,水日宫门旁写”龙泉涌注千家美,辰君护佑万民乐。”“入海藏物阜民康,出龙宫风调雨顺。”井圈下是一个四方大井筒,井壁由石块砌成。这个井似乎得到当地人更多的青睐,四个井圈石材厚实淳朴各自成圈,井然排列,地面石板平整,路边的围栏华丽,只是水晶宫有些杂乱。</p> 翰林街起于朝阳北路,止于临安路。形成于清代中期,因地势低,称沙泥塘街。1950年以青石铺路,更名为建新街。2005年以清代翰林钱正圜府邸为名,改称翰林街。街长610米,该区域文化遗存丰富,有“滇南大观园”的朱家花园、刘宝煊故居、孙家大院、喻氏民宅、叶氏民居、廉井、绞车井等古迹。 中段朱家花园院中有一单眼井,井圈不大,外壁坑窝不平,古朴似天然一般,看不出雕凿的痕迹,水清浅,用桶就可直接取水,水面高于井外的地平面。朱家花园鼎盛时期,这口井曾供200多人饮用。在朱家花园的香榭前有四眼龙井,井圈光滑如新,一看就不象古井,应是近几年修建的。 由朱家花园出来,我们就沿街向东去找廉井。廉井在翰林街中段,是三眼井,建于清乾隆年间。井圈用一块青石雕凿面成圆形三孔,中间应是裂了修补粘接在一起的,石牌介绍“水清澈透亮,冬温夏凉,甘冽甜润。”院里有几家餐馆。 看了廉井,我们就在旁边的小饭馆吃饭,空闲间我去找竹叶井。折回朱家花园往临安路方向走,在书院街左转不远就见到竹叶井,竹叶井也是一口三眼井,井圈为一石凿成的,两个眼已破损了些边缘,井筒是由层层石圈砌成,石圈刻痕似竹,有资料介绍说井壁的石头似片片竹叶,但怎么也没看出竹叶的形象。 返回翰林街转向西边的巷子里,就见到绞车井,这是一口是二眼井,因水位低,需绞车助力,七十年代水位上涨,弃绞车。低矮的井圈,四围零散的石条板、石块象征性地围了一下,旁边什么标识也没找到,显得有些孤寂。 水面高于路面的月儿井在城南门外的小巷子里,很多当地人不知道,晚上吃烧烤时,问摊主她说知道,并有些肯定地说我很难找得到。其实我最后真的也没费多少功夫就找到了,穿过关帝庙街古城南门前的公路继续往前走,由左面的小巷里进去约百米即见,井用铁盖上了锁,问居民说是井很浅,水质也好,怕水受污染就上了锁,井上刻有“哑巴寺九***未年重建”字样。 <p class="ql-block">指林寺井在指林古寺内,古寺正在翻修之中,我在大殿的东边见到了这口古井,一块施工用的三合板盖在上面并压了个桶。这个井曾被当地人赋于了神奇的故事,传说当年建大殿时,做梁柱的树木不够长,施工的人梦中受仙人指点,在井边祈求,井中涌出木材,当所需其材完备时,井口尚存一棵卡在井里,据说只有行善有德之人才看得见。</p> 古城内的井基本都顺利找到,看小节井归来,时间尚早,听说武庙街有个谢家大院,就沿路问去。找到一看大院门洞敞开,入门院洞同朱家大院一般写着“循规蹈矩”四个大字,进入拱门的左侧有个关闭的小铁门,开门见一株滇橄榄树,往前就是一眼架有绞车支架的方井。 很多资料里都提到有一眼方井叫玉洁井,又称“灵应寺井”,位于城东南纸坊巷,亦称纸坊井,水位很高,触手可及,取时方便,不需用绳,直接桶就取。明末清初李定国起义军攻占临安时所掘,1686年由善氏家族重修,口井围栏改成方形。旧志称此井“味甘色洁,用以造纸,光泽可爱。”有的资料里称其为建水唯一的方井,其实不然,我在谢家大院里就见到了一眼方井,在县城东部的东村也有一口掘于明代的东村珍珠井是方型的,井内泉眼涌出的气泡宛如珍珠,据传此井能预报灾祸(因时间问题,没能亲见,留待下次实观)。遗憾的是不仅在地图上找不到纸坊巷,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地名,也不知道灵应寺和玉洁井,我在这个周边转了多次,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不知踪影。 建水的井是保存得非常好的活文物,但也有遗憾。有一眼非常有名的井就已永久消失了,这就是红井,该井建于明代初期,座落于城内的红井街(红井街由此井而得名)。传说从红井中汲出的水清澈,但在阳光照射下却会呈现出微红色,故名。红井为建水“古八景”之一“见水拖蓝”,相传古时这里井旁长有数株枝叶茂密的古树,绿荫遮其井口,井里水面呈碧蓝色,到此汲水者不论身穿何色衣服,汲水时映入水中倒影也都呈碧蓝色,实为奇观。此井在“大跃进”中被当地群众拆毁,现已无存。 井用源源不断的甘泉养育着一方居民,恩泽着每家人的生活,见证着世事的变迁。“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井从不言,千年凝望,世事变迁,建水每口井都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 优流潜水涌井幽,穿街过巷觅古踪。<br>千年岁月多少事?都留井石印痕中。<br>(全文完)<br>摄 影:云南原石 <br>撰 写:云南原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