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鸡汤小议

老坦儿

“老年鸡汤”这个词儿是本人发明的,先解释一下。<br>这词儿来源于当年的“心灵鸡汤”,指的是几位学者说给年轻人关于自身修养和励志的讲话和文章。前有于丹后有陈果,一时爆红。不过后来又有人提出批评,反正是褒贬不一,是非难以定论。我把她们叫做“果丹皮”,尝尝好吃,吃多了胃酸。<br> 退休之后,朋友圈的直径缩短,半径扫过的多是同辈人,于是微信转来了很多老年人应该如何如何的帖子。虽说励志内容少了(老头儿老太太也没啥志向了),可还有不少劝解,指导和鼓励之类的内容。乍一看不错,但看多了甚感乏味,于是就用“老年鸡汤”这个词儿概括这些说法。<br>对于“老年鸡汤”,我的看法和对“心灵鸡汤”一样,少喝甚至别喝,喝多了不利身心健康。为什么这么说呢?容我慢慢解释,是对是错,各位老年看官自有主见,随便评论。<br> 首先关于“夕阳红”。<br>  “夕阳红”这个词儿,应该说是看待人生晚年的乐观心态,充满浪漫色彩。可我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心里老想着李商隐那首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时候听见《铁道游击队》的那首歌,“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觉得我自己就是那个鬼子,乐观不起来。<br> 我特不爱看电视里《夕阳红》一类的节目,一群七八十的老太太,穿着旗袍扭来扭去,浓妆艳抹搔首弄姿。还有一些早就过气儿了的明星,非要和年轻的站在台上一块儿歌舞,不怕寒碜。有些老头儿年轻时估计是练家子,为了吸引眼球,光着膀子跑到台上亮一些腿脚功夫,也不看看那身皮的粗糙不堪,灯光再亮也照不出弹性了啊!<br>所以,别让夕阳那点儿亮儿把自己照得晕头转向。即使您保养的很好,人家都羡慕有加和赞叹不已,可别忘了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就像余秋雨说的:“用不着吃力的搬弄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非要颠倒年龄老不老少不少的,就好像“暖冬”和“寒春“,那是天儿不正常。夕阳红一类的美化词汇,不过是中青年们给老家伙们灌的迷魂汤,别傻不呵呵的把尊严都给毁了。<br> 作为老年人,要知道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分量,别不服老,太过张扬人家瞧不起你。当然,也别太悲观。推着小车菜市场买买菜,那是一种不必察言观色的从容;看着手机里国内外的那些破事儿一笑,那是一种看破红尘的超然;遇到人们争吵争论甚至大打出手,扭头便走,那是一种不失智慧的淡漠,即便是含饴弄孙,那也是年轻人无法体会的人生乐趣。如文人文词儿所说,老树尽管枝干斑驳,浑身枯藤残叶,但透露着一种深厚的美。把握好尺度,别为老不尊,糟践了自己身上那种唯一可以称道的深厚。 其次是关于养生。<br>老人们都希望身体健康些,活得长些,于是养生问题成了朋友聚会和茶余酒后必然的谈资,可我真的是对饮食运动话题不感兴趣。<br>网上和微信里,一会儿说老年人吃素有利健康,一会说光素没荤不利于健康;一会儿说不能吃肝,胆固醇太高,可一会儿又说没胆固醇人身体就没劲儿;一会儿说“有钱难买老来瘦”,一会儿又说老人微胖才长寿。有的说管住嘴迈开腿,走路有利健康,有的说不能走太多的路,膝盖要省着用;有的说老年人要睡板儿床,有的说要睡软床,还有什么吃剩菜致癌,隔夜茶不能喝;什么东西吃了会致癌,什么东西吃了能防癌之类。再加上那些兜售保健品的满嘴天花乱坠,等等等等,这方面的例子多了去了,弄得人晕头转向,都不知道该怎么活了,我一看就想笑。<br>我恰恰不管那一套,经常炖肉吃不说,还净挑肥的,熘肝尖儿,炒腰花儿是经常做的菜。再加上抽烟和不爱运动,整天宅在家里守着电脑,于是经常被老伴儿数落来数落去。平常就给个耳朵,弄急了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人家都说了(指网上那些帖子的说法),那是科学!我就接着问,怎么说的?是物理学,生物学,还是化学?机理是什么?什么都是人家说了,你自己的脑子哪儿去了?当然最后遭来的是一通诟骂,说我没事儿瞎抬杠,死拧。<br> 真不是抬杠或者死拧,因为你道理上说不清楚我就不信。不过上面说的问题应当区分开衰老和疾病两个方面。人的衰老是正常的自然过程,没有长生不老一说。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健康是真的,延长生命当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疾病可就不一样了,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遗传的深入研究,人类疾病的原因来自基因遗传的不同或者基因的不同缺陷,外在因素对于疾病只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现代医学已经表明,就算是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都有基因遗传的原因存在。所以中国人的老话“生死有命”,今天看来还真有点儿科学根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抽烟照样得肺癌,吃喝嫖赌的也能长寿,比如人们津津乐道的张学良。<br><br> 前面说的一会儿这一会儿那的观点矛盾问题,还有一个逻辑问题必须要弄明白。我们经常看到网上有消息说,某某大学某某教授,通过几百几千的抽样,经过多少年的观察比对,发现在什么什么情况下,会有怎样怎样的比例和概率结果。比如说,每天走一公里路的,和每天走五公里路的会有什么不同之类。因此就有人说了,这就是科学结论,你怎么能不信呢!这就涉及到刚才说的逻辑问题了。<br>采样或者抽样调查然后得出结果,从逻辑上说就是“归纳”。但是要知道,任何归纳都是不完全的,因此得出的结果没有必然性。也就是白话说的,不一定!因为你采样或者抽样的范围和数量是有限的,你现在做了好几千个人的调查,得出了这个结果,你怎么保证再来个几千甚至几万人,也会是这个结果呢?中国人是这个结果,你怎么保证不同种族的外国人也会如此呢?再往远处说,假使你从人类产生的那天开始,对所有人都做了调查,你怎么保证未来所有人一定如此呢?有数学知识的人就明白,就算是把以前所有类人猿甚至包括三叶虫都计算进去,到此为止不管有多少万万亿,也都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一个无限数,二者一比则趋近于零。<br>简单说,所谓的科学不一定100%正确。当然这里还要区分结论和定论,概率和规律的不同。上面说的抽样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果都是一种概率,有结论但不能定论。所以前面说的吃什么喝什么的问题,可以告诉各位,所有说法都不是必然的或者说是一定如此的。我虽然不相信中医,但有一个说法我是同意的,那就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别信那些不着调的乱七八糟说法。至于那些卖假药和保健品的宣传,您自己就多留心吧。<br> 再有关于中医。<br>说到养生就离不开中医西医的问题,老年鸡汤里关于养生的说法大都和中医有关。先说说我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所谓中西医结合都是瞎鬼,压根儿就不搭界,你自己觉得该信什么就信什么。<br>我看过方舟子和几位中医权威辩论的视频,越看越着急,方舟子辩驳的大前提就不对。我们都知道有一个道理,不同质的东西不能比较。鞋和帽子都保暖,但那是两种东西,你绝对不能说哪个好那个不好,鞋有鞋的作用,帽子有帽子的作用,两码事儿。 中医和西医是两大不同文化体系的产物。中医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所谓“受四时之气,吃五谷杂粮”,然后引申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西医以注重观察实验的解剖学和实证主义理论为基础,把人体结构分成作用机制不同的八大系统(运动、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也就是把人大卸八块,挨个儿往细处看,一直看到细胞和DNA。 体现在治疗上,比如人脸色发暗嘴唇发青,经常喘不过气而来,中医说那不是气虚就是血虚,必须补血补气,然后让你喝个十全大补汤。西医说那是心血管儿堵了,放个支架把血管儿撑开,一通气儿就好了。<br>因此你非要用科学概念追问西医,上火了的那个“火”是什么玩意儿,多长多宽多重,化学成分是什么,那就纯粹是抬杠了,人家中医根本不讲这个玩意儿。 反过来,你去看中医,问你有没有血压高糖尿病,让你先验验血验验尿之类,那哥们儿肯定不是个真正的中医,不是骗子也是个庸医。人家老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先把袖子撸起来号脉,然后告诉你的病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哪一块。所以千万别把中西医进行比较,否则净剩下打架了。 我不信中医,不仅是中医理论过时了,而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药不可信。看病是“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中医治疗用的是不同方子的汤药以及丸散膏丹之类,外科加上针灸和推拿(当然也有开刀挖疮的)。问题在于现在的中药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草药,过去的药材是药农深山老林野地里采来的,现在玩儿的是大面积种植,更别提飞机撒农药了。另外举个例子,嗓子哑了,中医用“蝉蜕”,也就是知了皮儿,但要求必须“瓦上焙干”。现在的中草药可好,一股脑儿好几十斤送进微波炉,倒是烤干了,可和人家的办法完全不挨着,那药性能一样吗!还有就是你现在药房里买的治感冒一类的“银翘解毒”“清咽利喉”等等,有哪个不掺进西药啊!中西医结合也不能这么个结合法儿啊!<br>关于中西医的问题太多了,这里不去细说。怎么养生,怎么看病,你有你的选择自由,按住脖子让人家信西医,那是侵犯人权。如果你信中医,你就按照中医的说法儿和办法儿去看病或者养生,千万别不伦不类。不过这里面倒是有个较大的概率,文化程度低的人相信中医的比较多。这事儿好像寺院里拜佛,信则灵。<br> 还有就是养老问题。<br>养老的问题同时涉及到子女问题,现在有好多说法好像趋于一致。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时代不同了,别再惦着养儿防老,想法儿自己养自己,心态要好要看得开;二是别对孩子又卖力气又贴钱的,自己留点儿将来看病或者住养老院;三是别掺乎孩子们的生活,也别管孙辈儿的教育,少找麻烦;四是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玩儿的玩儿,别舍不得花钱。<br>在讨论这些说法儿之前,先说说人干嘛非得养老。<br> <p class="ql-block">从物种生存和繁衍的角度看,亲代有了子代,亲代的繁衍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不过作为人来讲,为了保证子代能够存活并且有繁殖能力,衍生出子代的子代,亲代还得继续养育子代一直到能够独立生存。一般情况下,生个孩子要养到十四五岁,以便保证这个孩子能够继续繁衍下一代。本身的十四五岁加上十四五年的养育时间,活个三十岁左右就算是功德已然圆满,死就死了,对人类的种族繁衍毫无影响。中国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就是三十多岁,可人口从秦朝的2000万,到清朝的时候已经变成 4.3亿了。但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其中老年人的占比也会增加。如果其中老年人占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话,就会同比例的占有物质资源,可又不会为社会创造同比例物质财富,只索取而无贡献。所以在原始人那里,没东西吃了就杀老人吃,残酷但很现实。对此古人有“老而不死谓之贼”的说法。今天你当然不能没饭吃就杀老头儿老太太,那是犯法没人性。不过从种族繁衍的角度想想,人该死就死,别非得长寿,别拖累整个人类的繁衍和社会的发展。</p> 上述只是一种理论说法,接受不接受都没关系。我们知道,人和动物都是不想死的,但只有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知道自己要死的动物。动物凭着本能保护自己的生命和生存,而人类就不一样了,从自然界脱胎出来后,除了有和动物一样的本能之外,不仅能适应自然还能改变自然,因为有“意识的能动性”。于是人类慢慢发展出来了医学,而且还建立了社会的道德规范。麻烦在于,由于医学和道德的出现,让人头疼的养老问题也就出现了。 先说医学。医学改变了人类因病而死或者因病而早死的情况,大大延长了人的寿命,扩大了中青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五六十岁的人如果都很健康能够工作的话,对社会的贡献也就加大了。但是医学延长了老人寿命的同时,并不等于也增加了对社会的贡献,活得长但又干不了活儿,老人的存在,在社会发展上已经没有意义,也就剩下了人伦上的道德意义。<br> 再说那个最麻烦的道德问题。关于道德,中国人和西方的外国人看法儿不一样。德国那个叫康德的老头儿说:人是目的。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别管是老的还是小的,必须要无条件的尊重和保护,还弄了词儿叫:道德律令。白话说就是老天爷下的绝对命令,必须服从,因为“人命关天”。举个例子,假如爱因斯坦正在家里写他那个相对论的论文,隔壁有个八九十岁的老头儿家里着火了,爱因斯坦去救还是不救?去救的话,老头活了可他自个儿儿就会被烧死,而且后人也就看不见那个伟大的理论了,即便是还会有人发现这个理论,那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后的事儿了。康德认为,必须去救,哪怕耽搁了相对论的问世,甚至被烧死,也要舍自己的命去保别人的命。其实这就是西方人“天赋人权”的说法,以及随后衍生出来并且直到今天一直坚守的“人道主义”,康德老头儿不过是把它推向了极端。 再看我们中国人。中国自打盘古开天地,就是靠种庄稼生活。农业就是春种秋收翻来覆去,当然是岁数越大经验越多,年轻的就得好好学着点儿,就得尊重老人。老人前面还有老人,一直追到老祖宗,于是产生了中国人一个特有的“祖宗崇拜”观念。另一方面,中国人认为自己的命不是上帝给的,而是爹妈给的,爹妈生你养你不容易,所以等爹妈老了你就得好好儿伺候,他们死了你还得守丧三年,因为你爹妈把你养到能够自己吃饭还满地跑,至少得三年。这就出来了中国人讲究的那个“孝”,也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br>把中国外国的说法儿总结一下,就是老人的命也是命,能不死就别死,不仅维护还要尊重,这是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这时候你再说老了该死,那就叫“缺德”,种族繁衍规律你用到动物身上去行,绝对不能用到人的身上。殊不知,这样一来,养老的诸多问题也就出来了。<br> 中国传统社会没有所谓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完全是个体家庭自己的事儿,于是就有了“养儿防老”的说法儿。今天我们虽然有了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还不完善,养老问题社会只能给予部分解决,还有相当的部分仍然靠家庭自身解决。同样,社会的医疗体系虽说也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够完善。加上当前功利主义的泛滥,养老和医疗都成了产业,有钱还好,没钱就麻烦和困难多多,因此养儿防老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消除。<br>说到这儿,再回头看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你就会发现事儿可不是像“老年鸡汤”说的那么简单。<br> 说别惦着养儿防老,想法儿自己养自己。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的人或者退休金很少的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怎么办?说别对孩子又卖力气又贴钱的,可你家孩子正在社会上拼命,有了困难你能不管?如果这个孩子没出息挣钱自己养家,看见他们饿肚子,你能不管?说别掺乎孩子们的生活少找麻烦,可你子女有了孩子,三岁之前进不了幼儿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帮着带谁管?即便请了保姆,就眼下保姆那个素质,你能放心吗?所谓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玩儿的玩儿,别舍不得花钱,那种说法儿的前提是你得有钱! 关于老年人的心态问题,说要想得开放得下,别自己给自己找别扭。老年鸡汤里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这中间的过程就随心的活着吧!人的一生,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干吗硬要逼着自己不开心呢?”这都他妈的是废话!<br>面对上面说的那些事儿,你能开心?你想干这干那,那可手头儿没那么多钱,你能随心?更别提眼看着物价飞涨,手里那点儿钱越来越不是钱。再有,如今办事还得求人,可人际关系早就更新换代了,那些熟人老朋友已经过气儿用不上了,你能不纠结?到医院看病,不管有用没用,先让你验血验尿做核磁,腿脚不利索还得楼上楼下一通折腾,你能不生气?出门旅游,大巴车一开就是好几个钟头,你憋尿憋的急可他就是不停车,你能不骂街?出门干什么都电子化了,你又摆弄不了那些APP,你能不烦?听那些花样百出的骗子和骗术,你心里不嘀咕?如果面对如今社会的世风不古,道德缺失,虚假横行,你还能不着急不上火,估计你不是痴了就是呆了。该生气的生气,该骂街的骂街,说明你还有精气神儿,七情六欲还没断根儿,还是个正常的大活人。 从另一的角度看,你帮儿女洗洗衣服做做饭带带孩子,是麻烦了些累了些,可那证明你还有用,不仅刷了存在感,也间接地为社会做了贡献;老人虽然老了,可毕竟多吃了几十年的干饭,经验就是比年轻人多,关心一下儿女工作生活的状况,适当提出些建议和指导,融洽关系,增进情感,没什么不好。所谓少找麻烦躲一边儿去,自己是省心了,但和子女产生隔阂增加矛盾又有什么好处?孙子孙女儿出生落地,看着小不点儿“三翻六坐八爬”,然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叫着,你心里不美?你的儿女有了儿女,那是他们生命的直接转换,而当你含饴弄孙的时候,那是你自身生命的隔代延续。为了家族兴旺,你操点儿心,费点儿力,花点儿钱有什么不值得?再自私点儿说,人都是有感情的,你对子女的精力和财力的投入,肯定有对你回报的可能性,形同陌路不相往来,那就肯定没有可能性了。当然,以上所说都是老百姓的事儿,如果你腰缠万贯,可能不会遇到那些麻烦。可穷有穷的难处,富有富的麻烦,家家都有难唱的一本经,开心不开心的问题同样多。 不再啰嗦了,做个结论。我们六七十岁的人,可能都还记得一句话: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地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老年人对待今天遇到的各种问题,最正确的态度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然后做出判断加以处理,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怎么样效果好就怎么来,千万别听那些“老年鸡汤”的瞎忽悠。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老年人虽然可以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但是时代变化太快,好多东西没接触过也不了解,以往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了,有时候还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德国还有一个叫黑格尔的老头儿说过,“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前提的”,由不知到知,没别的办法只有学习,都知道常说的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这些人又不是没文化,应该没事多看看书,看看视频里那些科普的东西,学点儿人文社会的理论性东西。活要活个明白,死要死个明白,别到死还是糊里糊涂一脑子浆糊。<br>有人会说,你白呼了半天不也是老年鸡汤吗!我想说,不是给你灌鸡汤,是一碗醒脑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