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听后感

swallow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听后感”。《我心归处是敦煌》是用了两周多的时间在“喜马拉雅”听完的。主播的声音娓娓动听,感觉樊锦诗先生年轻时的声音就应该是这样。整个听书的过程中,一直被打动,为一位“纯粹的人”和“纯粹的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关于樊先生的人品功业,已经有很多很多的文章。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可能琐碎不成系统,于我却是实实在在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樊锦诗说:敦煌总有一天是要消失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延缓它的消失。某种意义上说,她选择了一项令人绝望的事业。然后,为这个“绝望的事业”奉献了一生。大学毕业时因体弱难以适应西北气候,她坚持下来了;婚后长期两地,反右、文革经历无数磨难,她坚持下来了。一生中很多次想过离开敦煌,但她又说,敦煌就是她的宿命。</p><p class="ql-block"> 她相信命运:敦煌的命运和她自己的命运。但在命运的洪流里,她选择做她认为对的事。</p><p class="ql-block"> 敦煌是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别的人类文明的瑰宝,总有一天会湮灭。这与我做了多年的口岸动植物检疫工作非常类似。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流物流的大范围流动,动植物病虫害在全球广泛分布是早晚的事,无法避免,这也是一项“绝望的事业”。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只能是尽力延缓它,为农业生产效能的提高、为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争取时间。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所做的“数字敦煌”工程,就是与时间“争夺”敦煌,以远见卓识和艰苦努力,真正实现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是我辈最好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由此想到在我们专业里德高望重的梁忆冰先生。她跟樊锦诗先生年龄相近、出身也相近。梁忆冰先生也是80高龄,仍专注于国家有害生物检疫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这两位女先生,都是学界典范,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良心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樊锦诗先生解读“君子不器”。她说:“君子不仅仅是'器'。君子要有良心,有正义,有道蕴,有操守;君子要有根据良心和正义而做出是非判断的能力和眼界;要有不为外力所胁迫而坚持正义的勇气。他关注人类一般事务,并保持自己的良知。对人类一般事务,或整体命运与未来,他都有基于正义的判断,基于判断的见识,基于见识的行动。”(这段话听后很受触动,特意从网上查到。)关于“君子不器”有不同的解读,但我最欣赏樊先生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她能够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经济大潮中,敦煌面临危机,她挺身而出,毫不退让。这位矮小瘦弱的老太太,用她的言行注释了“君子不器”和“无欲则刚”。我辈常人,可能做不到她的担当,干不出她的功绩,但像她那样保有一份内心的操守和坚持,应该努力做到。</p><p class="ql-block"> 樊先生的自述,没有用很多的笔墨讲自己,更多地展示了从敦煌文物研究所到敦煌研究院几代知识分子的群像。宿白先生、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每一位都令人高山仰止。越是了不起的人,越是不会太看重自己,越是谦光自抑。</p><p class="ql-block"> 樊锦诗先生讲自己的曲折艰难人生经历,不夸张,不诉苦,就像聊家常。文革时吃的苦,父亲的自杀,生孩子时的凶险,丈夫彭金章先生的病逝,都写得哀而不伤。而形成对比的是书中关于敦煌壁画、雕塑艺术的描述,语言是那样的丰美华瞻,富有诗意。谈及莫高窟的保护,行文又极其严谨,甚至略显刻板,提到一些重要文件,不但引用文件名称,还要加上文号,像是正规的报告。</p><p class="ql-block"> 平常散淡、诗意浪漫、严肃谨慎,就这样集于一身。守护敦煌的一生,敦煌也在塑造她。这样丰盈而醇厚的人格,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听完了樊先生自述,又找出前两年买的莫高窟画册重温,才注意到编者就是敦煌研究院,主编就是樊锦诗先生。再次翻阅,感受已大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樊老师最喜欢的佛像之一,第259窟的北魏禅定佛。</p> <p class="ql-block">樊老师最喜欢的佛像之一,第158窟的中唐涅槃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我前些年造访过的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  至今还没去过敦煌,但有生之年,我一定会去。不但要看看高高的九层楼,探访那些神奇的洞穴,也想看看展示“数字敦煌”的两部影片,甚至还想爬爬三危山,看看宕泉河。敦煌,是整个人类的珍贵遗产,我相信在那里,能看到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短促,能看到人类的渺小,也看到人类的伟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两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