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抗战和民国时期的忠县(现重庆市忠县区)名人,也是我的外公,陈文宣:历任拔山乡乡长,躬身为民众办了诸多好事,届满之时乡人为他立“功德碑”于拔山街东门旁;之后,他老人家又任忠县教育学会会长,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任教文史。他与友人邓小平的留法勤工俭学的学友,沈䇛人一道,先后创办了重庆南岸中学、忠县行知中学与大道中学,其中为大道中学倾尽了毕生精力与心血。之后“大道中学”改名为现在的“拔山中学”,如今,该校已成为重庆市闻名遐迩的全市重点中学校!学校7500师生从来没有忘记当年创办人的功绩:也写入《拔山中学校志》(纪念册)里。最近学校提议为他老人家修建一座漂亮的纪念亭。此亭命名“文宣亭”,亭内悬挂陈文宣头像并作生平简介,供学校师生随时瞻仰陈文宣的功德!同时我们也成立了“陈文宣教育基金会”,主要是帮助家庭贫困但学习好的学生进大学学习,甚至出国留学深造。如果有爱心,有能力并愿捐助,请和我联系。</p> <p class="ql-block">外公的亲笔自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外公,陈文宣,民国期间曾任忠县(现重庆市忠县)外公是当时忠县教育学会会长,能力强,资历深,影响力大,也是一位热爱教育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根据外公的自传和我母亲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二年(1923年)外公毕业于四川省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文史系,那个时代当时能考入大学的人全县每年不过10人左右而已。</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当时的“忠中史地”教员,后选为教育会长。</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1926年)忠县人张序初、张化初等人在拔山镇东南三公里的朝阳寺创办了忠县私立行知中学。</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外公和毛亚藩,黄兴,唐世假,朝阳寺等人加盟入私立行知中学 。</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年(1941)以外公为主,邀请当地的工商界的朋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资和捐助(其中附近乡镇的忠县花桥乡的</span>实业家沈芷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注]</span>先生捐田租400石、现金1万元)<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私立行知中学旧址兴办忠县私立大道中学,</span>现重庆市忠县拔山重点高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母亲说她还是他们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外公不仅热心办学搞教育,而且还是一位进步开明人士,在那白色恐怖的时期,曾多次帮助和解救川东地下党的同志。曾在忠县一带搞过地下工作的我的父亲,也回忆说,是有好几位同志被陈会长帮助过。</p> <p class="ql-block">该学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我外公提倡的“以生为本”、“人人都是人才”的思想,</span>“爱心育人,全员育人,榜样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创办的。</p><p class="ql-block">树立“大道远行、天下为公”,体现德的作用,按照“讲责任、重操守、提素质、求完善、共成长”的整体要求,让学生在阳光下快乐求知、幸福成长。</p> <p class="ql-block">我外公和我外婆共养育和教育了6个孩子。从前排左一,万县的大姨,忠县的二姨,广州的三姨和从后排左一广元的么舅和浙江嘉兴的大舅及前排右一的我的母亲。在当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特别是在乡下农村。一般的女孩子是不会让接受教育。听母亲常说,有时候有些大富人家专程来质问我外公“为什么要将你的女儿们送去学校?”。男女同校,不伦不类,败坏风俗。但他总是顶着压力,秉承“以生为本”、“人人都是人才”的思想,“爱心育人,全员育人,榜样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让四个女儿去学校上学,接受了好的教育。因此,才留下了以老师,医生,护士为主的90%的都受过了大学教育,并遍布全国及全世界的子孙后代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据说那些专程来质问我外公的子女们,大家闺秀们。当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开始前,由于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哪里都不能跑,哪里都不敢去,一直就呆在农村。在农村接受批斗,有的还被活活的打死。相反,上过师范学校的我母亲,当时还是小学老师的二十岁不到的她,励然决定带着干粮,披星戴月,那时还没有公路,一路全是崎岖的山道,大约100多里的山路,连夜从拔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燕塘湾</span>走到忠县县城,然后第二天一早,乘木桅船(机动船船少,而且票贵,买不起),只身一人到重庆。最后考上了当时的军医专科学院。照片最左边就是我母亲,由于成绩好,听说她还是她们班的班长。</p> <p class="ql-block">2015年9月,我们陈氏大家族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汇聚在外公外婆和我们长辈曾生活奋斗过的地方。纪念和缅怀我们的最亲爱的外公外婆。</p> <p class="ql-block">注:沈芷人</p><p class="ql-block">沈士麟,号芷人,又名士灵、士林,原籍重庆忠县,马来西亚爱国华商,曾被选入“时代百大人物”, 马来西亚华裔经济学家沈联涛的父亲。</p><p class="ql-block">1918年9月与邓小平同船赴法国留学,并与邓小平、李富春、聂荣臻等人同窗,在法兰西和比利时八年,获一个博士两个硕士学位,回国后成为著名的实业家,解放前去了马来西亚</p> <p class="ql-block">我三哥写的:外公外婆赞</p><p class="ql-block">外公陈文宣,终生从事教育。他老人家历任民国时期忠县教育学会会长,与友人一道,先后创办了重庆南岸中学、忠县行知中学和大道中学,其中大道中学先后更名为忠县三中和忠县拔山中学。如今,拔山中学占地200多亩,拥有高、初中师生7500人,是一所规模宏大的高质量的重庆市重点中学;他老人家当年在校教语文历史,《忠县教育志》(第一部)为他立传介绍,赞誉他是“写作高手”和“爱生如子,深受学生尊崇”。另外,外公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担任过拔山乡乡长,他廉洁奉公,为抗日筹款备粮。任职期满,乡民为他塑功德碑于镇东门旁以怀念。</p><p class="ql-block">外婆万能忠,一生简朴贤惠,尽心操持家务,精心养儿育女,深受后人敬仰。</p><p class="ql-block">外公外婆能力高强,品德高尚,气节高洁,令后人永远怀念。现赋“藏头”顺口小诗礼赞,请大家指正。</p><p class="ql-block">外公赞</p><p class="ql-block">外公渊博知天下,</p><p class="ql-block">公正廉洁传佳话;</p><p class="ql-block">办学操劳兴教育,</p><p class="ql-block">学子万千奔天涯;</p><p class="ql-block">造就人才浇心血,</p><p class="ql-block">福祉遍洒桃李芽;</p><p class="ql-block">天南海北奉献心,</p><p class="ql-block">下笔成章漫天霞!</p><p class="ql-block">(以上每句第一字组成礼赞语“外公办学造福天下”)</p><p class="ql-block">外婆赞</p><p class="ql-block">外婆温良亦仁爱,</p><p class="ql-block">婆心坦荡展风采;</p><p class="ql-block">贤德深厚名遐迩,</p><p class="ql-block">能力高强传后代;</p><p class="ql-block">永生永世外婆情,</p><p class="ql-block">远水远山铭心海;</p><p class="ql-block">怀抱壮志行征程,</p><p class="ql-block">念恩似海长澎湃!</p><p class="ql-block">(以上每句第一字组成礼赞语“外婆贤能永远怀念”)</p><p class="ql-block">2021.8外孙辈庆森于重庆大学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