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怀念父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离开我们十六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映在脑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年青时也是恋拼的。</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听奶奶说,父亲十三岁就离开家乡,来到济南五里沟一家私营汽车修理厂当学徒工。其初,只能干些杂活,晚上恃侯老板睡觉后才能休息,早晨还得给老板倒夜壶,三年之后才开始学汽车修理技术。父亲恳学能干,技术提高很快,常得到老板的夸奖。解放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父亲随机转到聊城汽车运输公司,成了一名正式的国营企业汽车 修理工。大跃进时期,父亲所在汽运公司汽车二队多拉快跑,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维修车辆的任务格外繁重,父亲没白没黑地干,大冬天晚上加班困极了,就席地靠着汽车轮胎睡一会,由于当时生活条件不好,没有营养,时间一长就落下了老胃病,可父亲认为,多修车,修好车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因此,他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修车的经验很丰富。</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汽车修理厂分一、二、三保和大修四个等级。父亲的文化程度虽不高,但凭借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汽车修理经验,尤其是汽车发动机修理,在汽运公司来说,技术水平是很高的,車、钳、铇、铣等技术也很地道,曾任发动机修理车间主任和厂检验科长。我当兵前,在父亲厂里家属工厂当厂长,听一位师傅说过两件事。一个是一位大学生技术员试车,发动机老是给油不畅,父亲装作在此路过,上前一听动静,让他调整了一下连杆,问题立马解决。另一个是一辆车发动机修完后,几个修理工老听着有个不正常的响声,但大家七嘴八舌就是找不到毛病,父亲过去一听,让人把水箱前风扇镙丝紧上两圈,杂音即刻消除。父亲工作很善于动脑子,经常带大家研究制作发动机修理专用设备和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赢得领导和同志的赞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修理厂里的篮球迷。</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一米七多的个头,平时走路挺着胸昂着头甩着步特别带劲,我当兵后起步走的动作比较规范,可能就是随了他的缘故。平时,他不怎么锻炼身体,可他就是对篮球特着迷。我家离县体育场很近,晚上只要看到那里灯光亮起来,不管是球赛还是练球,他都跑去观看,我之所以《到六O八四来当兵》,也缘自于和父亲在这里观看的那场防化团篮球队与聊城地区篮球队的一场精彩比赛,修理厂里也有个灯光球场,父亲有时下班晚了,看到球场上有小伙子打球,他也要看上一大阵子再回家吃饭。受父亲影响,当年我和大妹妹都是县少年篮球队队员,二妹妹喜欢排球,是中学排球队员,弟弟曾获男子跨栏山东省运动会冠军,全国职工职工运动会亚军,篮球打的也很不错,这些都让父亲感到快乐和自豪,邻居大爷大娘高兴地说,你们简直就是体育之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怀念发扬父亲精神。</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是一个共产党员,他受过旧社会的苦,深感新社会的甜,他为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建设而兴奋和快乐。那时,我不止一次地听父亲说,"要是毛主席和周总理能再年轻一、二十岁,我们的国家会建设的更好。"一九七O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赴重庆参加了祖国的三线大建设,当时弟弟才七岁,厂里送行时,他悄悄上了大客车,坐在最后一排,车到济南时,爸爸发现了他,眼睛湿润着把弟弟搂在怀里,嘱咐他好好上学,并给他买了斤包子,这事想起来就让人泪涌。父亲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当车间主任,他要求工人每项修理工作都要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时间紧了还亲自动手干,当厂检验科长,对要出厂的每台大修车辆严把检验标准,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拉倒,各车队接车的司机普遍对他有很好的评价。期盼家庭过上好日子,他的好日子标准就是全家都吃上馒头。当兵前,国家处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家里奶奶、父母加上我们子妹四个,全靠父亲七十多元钱的工资支撑,生活还是比较紧张的。由于奶奶年高,父亲胃又不大好,母亲总是让奶奶和父亲吃馒头,她和我子妹几个吃窝窝头,父亲很是难为情,他首先让着奶奶吃,并经常分给妹妹弟弟,还时常说,"要是全家都吃上馒头就好了。"如今,父亲期盼的生活标准早已实现了,眼下我们子妹四个都过着较为殷实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月四是父亲八十七岁的纪念日,四月四日则又逢清明节,写此小文怀念父亲,经常念先辈之好,感父母之恩,走好脚下的路,过好当下的幸福生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