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尼洋阁位于西藏林芝八一镇娘乳岗边,是一座35.9米高的阁楼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网传:尼洋阁是当年工布王为西藏本土苯教的开山祖师辛饶米沃所建的一座传教宫殿,其实它是福建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于2006年投资1040万元,精心建造的地标性建筑,因西靠尼洋河畔而称尼洋阁。</p><p class="ql-block"> 该阁为五层塔阁式结构,融合了藏式塔楼和汉式阁楼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282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10年尼洋阁竣工,成为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定名为“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尼洋河是青藏高原上的河流,全长307千米,落差2273米,流域面积1.75万平方千米,是雅鲁藏布江五大支流之一,但水量丰足,仅次于帕隆藏布江。</p><p class="ql-block"> 尼洋河是西藏工布地区的“母亲河”,又名娘曲,藏语意为“神女的眼泪”,河两岸植被完好,风光秀美,鸟类众多,景色迷人,还是著名黑颈鹤的越冬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尼洋阁不远处的天葬台遗址。</p><p class="ql-block"> “天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天葬的记载,例如在《周易.系辞传》:“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在《孟子.腾文公上》:“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則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非洲东部地区的马赛族人,他们将死者全身洗净之后,涂上一层奶油,放在屋内中央位置,亲属们默跪在遗体周做一天的祈祷,随后村中长老引路,众人抬着遗体来到荒郊野外,将遗体放在那里,任野兽吞食,飞鸟叼喙,借此表示马赛人死也不同土地结缘。</p><p class="ql-block"> 印度的帕西人中也存在天葬仪式,因大部分帕西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仍保持原生活习俗,把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兽噬鸟喙。</p><p class="ql-block"> 蒙古族天葬(蒙语:腾格里.奥如希拉嘎)是蒙古族丧葬仪式之一,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蒙古族天葬仪式中渗透着古老蒙古民族社会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在其朴素的形式背后蕴含着极其合理的生态大智慧,自觉不觉地维护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族天葬已成为历史记忆,甚至已被人们遗忘。</p><p class="ql-block"> 藏族天葬</p><p class="ql-block"> 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的丧葬方式,与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据导游讲,能够办天葬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p><p class="ql-block"> 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七世纪前,并出现过“原始天葬和自然天葬。它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传播和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古印度)有“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饮兽”风俗的记载,认为西藏所行天藏源于古印度的“林藏”、“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先所传。在藏文史籍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明确的指出,天葬风俗是在十一世纪末十二世纪初,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丰两教派的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唐巴桑杰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天葬,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被藏民认同,逐渐在藏区流行,并形成一种风俗。</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藏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坚硬难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采用了天葬。</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布施”是佛教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故事,况且,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而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最后的一次善行。</p><p class="ql-block"> 据说,天葬台上的桑烟引来的鹰鹫,除了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关于天葬的内容摘自百度及听导游介绍,由于图片及视频太过恐怖,我就不粘贴了,如想解更多,请上网搜寻。</p> <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藏语意为碧玉湖(西藏将湖称措,将河称曲),简称羊湖。</p><p class="ql-block"> 羊湖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距拉萨西南约70千米。湖面海拔4441米,面积约675平方千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p><p class="ql-block"> 据说,羊湖之所以被称为“圣湖”,主要原因是它能帮助人们寻找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达赖圆寂后,由西藏上层僧俗组成负责寻找灵童的班子,先要请大活佛打挂,巫师降神,指出灵童所在大致方位,然后到羊湖颂经祈祷,向湖中投哈达、宝瓶、药料等,最后,主持仪式的人会从湖中看出显影,指示灵童所在的具体方位即可派出人马,循所示方位寻找灵童。</p><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它在藏人心目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p><p class="ql-block"> 羊卓雍措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温泉、野生动植物、寺庙等多种景观为一体,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p> <p class="ql-block">八廓街</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说是为了供奉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p><p class="ql-block"> 因在建造大昭寺时,山羊拉土填湖、运送材料,为了纪念山羊的功绩,大昭寺最初叫“惹萨”(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又名“祖拉康”(经堂)、觉康”(佛殿)。</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在1300多年的风雨变幻中,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逐步形成了占地25100平方米的规模。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环绕大昭寺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绕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幅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地域,便是藏民们进行转经仪式的路线。</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高4层,两侧列有配殿,具有尼泊尔及印度的都琛式、多檐式等神庙风格,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有许多佛殿:弥勒佛殿、观音菩萨殿、祖孙三法王殿、度母殿、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班丹拉姆殿、神羊热姆殿等,整个建筑全部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像,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镇寺之宝: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即如来,约公元前1027年~949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的太子,是释迦族人,属刹帝利种姓。原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创始人,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呼他为佛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p><p class="ql-block">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赤尊公主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带到了拉萨,供奉在大昭寺。</p><p class="ql-block">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后,把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并供奉在小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迎请到大昭寺,而将8岁等身像移至小昭寺。</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两尊等身佛像皆为印度所塑,但如何来到中国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没去小昭寺,所以未见实像。</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25岁等身像</p><p class="ql-block"> 据说,25岁佛祖等身像供奉在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内,被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佛像,而且是十分灵验,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加持力,凡见者成佛。</p> <p class="ql-block"> 卡定沟又名嘎定沟,位于林芝市境内尼洋河畔,海拔2980米。</p><p class="ql-block"> 卡定藏语意为人间仙境,此处群山环抱,山势险要高耸入云,是典型的峡谷地貌。</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峡谷两旁苍松巨柏遍布山崖,藤竹布满沟底,杜鹃等几十种野花飘香。</p><p class="ql-block"> 落差近200米的瀑布飞流直下,雄伟壮观。山崖天然形成了好似大佛、女神、观音、如来、护法、动物的雕刻或图案。</p> <p class="ql-block"> 天佛瀑布是因瀑布水中天然形成了一座时隐时现的大佛,据说这是林芝地区藏族同胞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瀑布旁的石壁上好像站着一位穿藏服的美女。</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世界奇观:天然女神。</p> <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p><p class="ql-block"> “雅鲁”在藏语中是“天上”的意思,“藏布”是“江”的意思,因此这条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长2840千米(含支流全长为3848千米)的天河被命名为雅鲁藏布江。</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海拔5590米的杰马央宗等众多冰川,汇入杰马央宗曲,由西向东,穿行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四个地市23个县,先后接纳喀藏布、年楚河、拉萨河、尼洋河等主要支流后,绕过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向南先后流入印度和孟加拉国,在孟加拉国多市附近与恒河汇合,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在米林县大拐弯处,由于夹在海拔7151米的加拉白垒峰和海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之间,而获得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的“世界最深大峡谷”和“世纪最长大峡谷”两项世界纪录,因而也成为世界第一大峡谷。</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依照自然条件和河谷形态,分为河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p><p class="ql-block"> 从主源杰马央宗曲至里孜为上游段,全长268千米,河谷宽达1~10千米,常年有水流的河道宽30~40米,水深不足1米,水浅河清。整个上游段水道曲折分散,湖塘星罗棋布。河谷两侧草类茂盛,这里人烟稀少,是野生动物的世外桃源。性喜群居的野牦牛往往成群结伴在雪线附近觅食;善于奔跑的藏羚羊、岩羊等比比皆是,此外,藏野驴、藏豺、高原狐、雪豹、鼠兔和旱獭等珍贵、珍稀动物也常有出没,还有许多鸟类及高原上特有的细鱗魚。</p><p class="ql-block"> 里孜以下,经拉孜、日喀则、曲水、泽当到米林县为中游段,全长1340千米。中游汇聚了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水量充沛,江宽水深,为高原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皮船和木船可以从拉孜到泽当,全长约400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通航河段。这里日照充足,灌溉条件好,无霜期120~150天,是西藏最重要、最富庶的农牧业区,素有“西藏粮仓”之称。</p><p class="ql-block"> 从米林县的派乡到巴昔卡附近是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段,全长496千米。与帕隆藏布江汇合后急转南下,进入连续不断的高山峡谷,过巴昔卡进入印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奇特的自然景观——佛掌沙丘。</p><p class="ql-block"> 因为西藏是没有沙漠的地方,就连沙丘在网上只搜到两处,一是仲巴五彩沙丘,二是位于米林县羌纳乡雅江对岸丹娘乡桑巴村的佛掌沙丘。</p><p class="ql-block"> 对于雅鲁藏布江北岸桑巴村旁的小沙漠(大沙丘)从何而来一直是个迷。</p><p class="ql-block"> 传说,佛掌沙丘下面原来有一个小村子,名叫拉岗村,村民德多出门打猎时碰到一个怪物在追赶一个女子,遂救下此女。女子原是龙女,为谢德多的救命之恩,赠给德多一面能预见未来的神镜,但必须保守秘密,否则会变成一只石龟。</p><p class="ql-block"> 龙王有一天忽然要用沙丘掩埋拉岗村,多德从镜子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象,遂知知了乡亲。在村里的人离开村庄后,村庄果然被风沙掩埋,而德多也化而为石。拉岗村村民在沙丘后面重新安家后,将新址命名为“桑巴村”,意为“秘密村”,以纪念德多说出了那个秘密。</p><p class="ql-block"> 后经专家实地考察,认为该沙丘位于雅江中下游强风口处,秋末至春末期间劲风如飓,该沙丘前后河床上因枯水期而露头的河沙,经年复一年地不断吹送和搬运,长年堆积而形成了这一神奇沙丘。</p> <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江中下游,高原小江南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交会处,海拔7782米,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位列世界第28高峰。</p><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的另一个名字是“木卓巴尔山”,并有多种解释:“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后一个解释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p><p class="ql-block"> 由于山峰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传说“十人九不遇”,所以也被称为“羞女峰”。</p><p class="ql-block"> 南迦巴瓦峰南坡地区是墨脱县所在地,,从墨脱境内的巴昔卡到7782米的皑皑白雪的峰顶,水平距离不足200公里,可海拔高差竟达7000余米,一个地跨热带和寒代的地稳,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山下转来转去,等了又等,腿也痛了,手也酸了,但还是只见云雾不见峰。集合的时间到了,只好上车,依依不舍地去往下一站。</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十分沮丧的时候,突然透过后车窗,看到了南迦巴瓦峰的真容,当大家端起相机时,羞涩的山峰又拉上了轻纱。</p><p class="ql-block"> 仅管没有拍到照片,但看到了稍纵即逝的最美山峰,我们也就心滿意足了。</p> <p class="ql-block"> 西藏博物馆座落于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1996年3月破土动工,1999年5月31日两期工程全部竣工,199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开馆,2009年7月1日,西藏博物馆正式对游客免费开放参观。博物馆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8平方米,展厅面积10451平方米,具有鲜明的藏族传统建筑艺术风格,同时又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代功能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3人利用旅行社安排的一天自活动时间,自行参观了“西藏博物馆”和“罗布林卡”。</p><p class="ql-block"> 西藏博物馆展厅由“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文化”四部分组成。除了各种类型的史前文化遗物,还有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菩萨人物雕像;历代蘸金粉、银粉、珊瑚粉等手写藏文典籍;历代中央政府颁发的大活佛金印;金瓶掣签仪式使用的金瓶和玉签;五彩纷呈的唐卡画;各种乐器、法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藏品。</p><p class="ql-block"> 金瓶掣签制源自乾隆皇帝,用于对各大活佛(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呼门图克图)转世灵童的认定。由皇帝颁赐金瓶,在活佛圆寂后通过一定程序(前文已有介绍)选出候选灵童,然后将候选灵童的名字写在玉(象牙)签上,放在金瓶内,经过高僧大德念经加持,再由皇帝加封的“呼图克图(大活佛)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佛祖释迦牟尼像前,共同通过抽签认定。</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第十、十一、十二世达赖喇嘛和第八、第九、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以及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都是经金瓶掣签仪式产生。</p><p class="ql-block"> 唯独噶玛噶举派的活佛噶玛巴例外,其转世灵童主要是由上一世噶玛巴的遗嘱来认定,但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p><p class="ql-block"> 自清乾隆年至今的200多年间,仅西藏一地,就有格鲁、噶举、宁玛三派的39位活佛转世,70余名活佛均通过该仪式认定。</p> <p class="ql-block"> 西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开始,中央政权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管辖。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清世祖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1713年,五世班禅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册封。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和他们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被正式确立。</p><p class="ql-block"> 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p><p class="ql-block"> 1951年5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西藏在民主改革之前是一个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占西藏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被完全剥夺了人身自由。农奴主可以随意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农奴和奴隶。在布达拉宫不远处就有一座专门用来惩罚贫民的地牢,农奴主以野蛮、残酷的刑罚维护其农奴制,动辄对农奴和奴隶实施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投水,甚至切割生殖器官等骇人听闻的酷刑。这些状况的历史照片和泡在福尔马林液体中的人体组织,以及各种刑具,我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都亲眼目睹了实物展示!</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全副武装的藏军包围了国民党政府驻拉萨办事处,以西藏噶厦政府(即地方政府)之名,命令国民党政府驻西藏办事处,让所有汉人和在拉萨的机构必须立即离开西藏,限期返回内地!与此同时,以摄政达扎为代表的西藏少数亲帝国主义分子与印度驻西藏总领事黎吉生勾结,策划西藏独立,并组成了由6名官员为代表的“亲善代表团”,携带盖有达赖喇嘛和摄政达扎印鉴的书信,打算分别前往美国、英国、印度和尼泊尔求援,并向联合国写信呼吁,准备在年底联大开会时申请独立。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解决西藏问题,宜早不宜迟!”</p><p class="ql-block"> 1950年4月,由张国华、谭冠三领导的十八军进入西藏,稳定了局面。</p><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拉萨举行了以“藏独”为目的的武装叛乱,3月17日,达赖逃离拉萨,3月28日平叛胜利结束。从此,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馆内藏品。</p> <p class="ql-block">五世达赖朝观顺治帝图。</p> <p class="ql-block">十五一一十六世纪“青玉雕金刚座释迦牟尼”。</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合金无量寿佛”。</p> <p class="ql-block">十八~十九世纪“银质尊胜佛母”。</p> <p class="ql-block">十五世纪“铜镀金烟墨天女”。</p> <p class="ql-block">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双体陶罐。</p><p class="ql-block">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高19厘米,口沿呈喇叭状,腹部为袋形双体,中裆相连。此器制造于距今4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被学界认为是西藏地区陶器艺术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成为镇馆之宝,可从双体陶罐的研究实用性、象征意义、艺术特色和研究价值等四个方面来认定。</p><p class="ql-block"> 1.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双体陶罐的出现,揭示了西藏地区古人类的活动遗迹,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崭新的历史时期,并将昌都卡若遗迹命名为“卡若文化”。</p><p class="ql-block"> 双体陶罐造型奇特,与常见的单体陶罐有着极大的区别,两个完全一样的瓶身上绘有图案,由于年代久远,图案已模糊,但依然能分辨出有菱形纹路,至于陶罐的用途也有不同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2.具有突出的实用性。除通常盛物外,在双体陶罐两肩部位,各有一个钮状孔(孔器钮),可通过两孔穿上皮绳,成为便于携带的水壶。</p><p class="ql-block"> 3.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从双体陶罐的造型和纹饰来看,它被制做的如此精美,且仅此一件,就不像普通的日常用品,或许它还具有其他用途。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就有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等内容,双体陶罐体现出对生育、对女性的崇拜。也可能是一件祭祀用的礼器。</p><p class="ql-block"> 4.具有浓郁的艺术持色。双体陶罐上菱形图案以红色和黑色区别开来的艺术特征,体现了卡若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多元文化互动结果。图案的刻划纹线条流畅、有力,技巧娴熟,也是其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 那木措现为中国第三大咸水湖,西藏第二大措,世界海拔第一高的大型湖泊。</p><p class="ql-block"> “那木措”为藏语,全称那木措普摩,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佛教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的那木措,约有3/5的湖面在那曲地区班戈县,2/5的湖面在拉萨市的当雄县,她的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侧和西侧有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和广阔的湖滨,东南是直插云宵的唐古拉山主峰。她是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形成,为断陷构造内流湖。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之后,湖面大面积缩小,成为第三大咸水湖。</p><p class="ql-block"> 那木措水清澈透明,湖面呈天蓝色,水天一色甚为养眼。</p><p class="ql-block"> 那木措湖中有3个较大的小岛,由于很少受到外界干扰,故栖息的鸟类繁多。被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的黑颈鹤也是这里的常客。</p><p class="ql-block"> 西藏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被誉为“圣湖”的只有三个,我们先后浏览了羊卓雍措和那木措,唯玛旁雍措没有看到,可谓“错过了一措”,如果是自由行或自驾游,肯定一个都不会错过。</p> <p class="ql-block">在西藏许多旅游景点,都能看到硕大威猛的藏獒,但它们因长年当模特已变的很温顺,难得与三头大🐶🐶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参观藏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此时看到了双彩虹。</p> <p class="ql-block">参观西藏“冬虫夏草”及“藏红花”展馆。</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人讲,这是西藏香猪,它可以带着主人,找到森林中的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的蘑菇一一松露。</p> <p class="ql-block">西藏采花。</p> <p class="ql-block">格桑花又称格桑梅朵。</p><p class="ql-block"> 在藏语中,“格桑”是美好时光或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p><p class="ql-block"> 八辦的格桑花不畏严寒风霜,美丽而不娇艳,在西藏,格桑花被视为象征着爱与吉祥的圣洁之花,人们经常借格桑花表达和抒发美好的情感,流传着很多赞美格桑花的歌曲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格桑花已是拉萨市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谢谢分享与点评!</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