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读点党史,作者陈钢(井冈山大学)</h3></br> <br></br>袁文才 王佐 袁文才写给毛泽东的亲笔信 袁文才、王佐,井冈山上两个响亮的名字,威震湘赣边界的井冈双雄。他们,都出身社会底层,因世道所逼,走上“梁山”成为绿林头目。后来,又同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双双下山,成为宁冈、遂川县农民自卫军首领。毛泽东引兵井冈后,他们又主动打开山门,接纳了革命军,立下头等功劳。尔后又在惊天动地的井冈山斗争中,共同成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一生,充满了磨难与传奇。袁文才、王佐均出生于1898年。袁文才,是宁冈县茅坪马源坑村人;王佐,是遂川下庄人。他们虽是个人经历和遭遇不同,但政治命运与反抗意识相同,因此走上了一条绿林之路。<br></br> 袁文才青少年时期,历经磨难,几次辍学。后来,妻子又遭当地谢姓土豪霸占,继而又为抗捐与豪绅结下深怨。正是困惑之际,活跃在半岗山的“马刀队”头领胡亚春主动相邀“上山”,共反黑暗“朝廷”。袁文才知道“马刀队”的人员均是被官府逼上山的,但一时又放不下读书人的脸面。可不上山又难报平日之仇怨,考虑再三,答应与“马刀队”暗中来往。岂知年余后,消息泄露。谢姓土豪以袁文才“通匪”之罪,请来官兵捉拿袁文才。袁文才闻讯逃出魔掌,然而,恼羞成怒的官兵烧了他家的房子,抓走了他的哥哥,开枪打死了他年迈的母亲。家破人亡加上以往的深仇大恨,终于把他“逼上梁山”。<br></br> 王佐,号南斗,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哥哥姐姐漂泊流离,过着非人的苦难生活。由于家贫如洗,他无法求学读书,十岁起便帮地主放牛打草,伐薪烧炭。社会的不均,从小就在王佐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为生计迫,他15岁后拜师学了裁缝,成了当地一名年轻的裁缝师傅。但出师后,仍然无法维持生活。他一怒之下,再次拜师学武,又学得了一门好武功。<br></br> 1921年后,国家连年战争,烽火四起。连年的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苦难。地处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区,虽不是军阀角逐的主要战场,但大大小小的散兵游勇纷纷流落此地,占山为王,捉人绑票,为害四方。走投无路的农民,有的结帮投入,有的仿效揭竿而起,这给自小有反抗意识的王佐启发很大。在一次给绿林头目朱孔阳(外号朱聋子)缝衣的时候,朱孔阳见王佐有胆有识,便邀他充当“水客”(即搞侦探)。此后不久,王佐自己购买了一支毛瑟枪,秘密串联自己的兄弟和一些穷苦朋友,另立门户,与朱孔阳分道扬镳,带着反抗豪绅阶级的夙怨开始了绿林生涯。<br></br> 袁文才正式加入“马刀队”后,因为他有文化,被封为“马刀队”师爷。他擅长文墨,颇有谋略,上山后不久便赢得了“马刀队”众人的拥护。他一是提出了要亮出“杀富济贫”的旗号,争取广大穷人的主张;二是改革过去“吊羊”的错误,反对侵犯平民的利益;三是建议要细水长流,加强经济管理,改变过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习惯;四是提出防御官府“进剿”的灵活战术。正因为此,袁文才被擢升为“参谋长”。从此,他领导“马刀队”,与王佐的队伍一起,不断打击土豪劣绅,深得民众支持。所以,时常得到贫苦农民的帮助,官府一直奈何他们不得,一个在山上茨坪,一个在山下茅坪,互为犄角,连为一体,在斗争中又义结金兰,成为罗霄山脉中段两支有名的绿林武装。<br></br> 第一次大革命发生后,袁文才、王佐分别受当地共产党人的策动,率部下山,成为两地的保卫团首领。后来,又在宁冈、遂川县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接受了革命主张,各自率部起义,被编为宁冈县农民自卫军和新遂边隆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袁文才于1926年年底加入共产党,王佐也于1928年3月加入了党的组织。马日事变后,他们在共产党和群众的帮助下,利用井冈山山险,巧妙保护了自己。袁文才还与宁冈土籍革命派相结合,控制宁冈达一年之久,为毛泽东引兵井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br>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了永新三湾,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后,为进一步解决部队的伤病员问题、辎重安顿问题、经济给养问题、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向袁文才写了封信,探询袁文才的态度。袁文才接信后,经商议,派出了宁冈县党组织和自己的代表,前往三湾接头。了解事情真相后,袁文才逐渐打消疑虑,特别是经与毛泽东大苍会见后,坚定了与工农革命军共谋大业的信心。于是,主动打开山门,将工农革命军迎进了茅坪,使革命军摆脱了困窘,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王佐在接到袁文才的来信后,也请革命军进驻了他的“巢穴”――茨坪。工农革命军在袁文才、王佐的大力帮助下,渡过了难关,在井冈山区安营扎寨。<br></br> 毛泽东以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宽阔的胸怀,征服袁文才、王佐后,根据袁、王两部的不同情况,又开始对袁、王部队进行团结改造,从部队派出政治军事干部,帮助袁文才整训部队,开展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通过袁文才做王佐的工作,对王佐施加影响。<br></br> 这时的袁文才农民武装,无论在政治纲领方面还是组织纪律方面,都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为把这支队伍早日变成懂政治、会打仗、有远大革命理想的革命队伍,派去袁文才部的革命军干部,采取了许多措施。首先从政治思想工作入手,对自卫军战士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白为谁打仗、为谁斗争的道理;然后,进行队伍整顿,清除了一些“老兵油子”,招募了一批斗争性强且有一定觉悟的青年贫苦农民;同时在军事上严加要求,传授军事知识,苦练杀敌本领。毛泽东对这支部队也很关心,经常来到训练场,与自卫军战士谈心,启发他们的斗志。毛泽东与工农革命军干部的行动,深深地触动了自卫军战士的心灵。尽管当时已是初冬,天气寒冷,条件艰苦,但战士们经过整训,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一首《红米饭南瓜汤》歌谣的产生,充分体现了自卫军战士在艰苦整训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r></br> 在派出军队干部对袁文才部队进行整训的同时,毛泽东对王佐部队也很关心。他每次来到茨坪,都要找王佐谈心,提出占有许多良田及留恋绿林生活的不良倾向,鼓励王佐走向革命阵营。并根据王佐的请求,于1928年1月派出何长工担任部队的党代表,到王佐部队帮助工作。<br></br> 何长工到了王佐部队后,长期在绿林生活的王佐并不十分配合何长工的工作,甚至把何长工安置在离他的司令部一里远的地方,派出个警卫员,名义上做警卫,事实上监视何长工。何长工知道王佐是个“孝子”,把工作放在王佐母亲身上。经过努力,终于取得了王佐的信任。1928年春,何长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设计歼灭了永新拿山反动民团头子尹道一,铲除了王佐的“死敌”,从而使王佐完全相信了工农革命军。<br></br> 1928年2月上旬,毛泽东根据袁文才、王佐的要求,以及两支部队进行改造的情况,经前委研究决定,将袁、王两部合编,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br></br> 2月上旬的一天,张子清代表前委在宁冈县大陇朱家祠,主持了升编大会,宣布袁、王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下辖两个营。任命袁文才为团长,兼第一营营长;王佐为副团长,兼第二营营长;何长工为团党代表。原军队派出的担任帮助整训的干部,分别在一、二营里担任连长、排长或党代表。<br></br> 大陇升编,标志着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的新生。从此,袁文才、王佐紧跟共产党,率领所部纵横湘赣,奋勇杀敌,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各次战斗,成为红四军的四个主力团之一,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h3><strong>老兵读史--专注收集党史、军史,弘扬红色文化,践行革命初心。</strong><br></br></h3></br><h3> <strong>欢迎关注公众号《老兵读史》</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2yQ2747IKsCJN2MFWiXY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