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豫皖苏边文献资料选编</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国民党反动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刘子仁对永城人民的剥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一九四四年十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雷 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公粮田赋:公粮每三个月缴纳一次,分春、夏、秋、冬四季;这种办法,简直是对老百姓慢性的宰割!在表面上每次摊派数目似乎不多,如果将四季合算起来,那就不少了。除此外,他还有一种“妙法”,使自己的公粮不受损失,他将粮食分放在老百姓家里,这样敌人抢走的粮食,是老百姓自家的,不是他们的“公粮”:老百姓应摊多少粮食,还是一粒也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摊派的办法,均以地亩为标准。永城县的地亩,有一种算法:一种以是银两为标准,另一种是以现地亩数计算。</p><p class="ql-block"> 银两计算法,是以每两银子来折合地亩,但折合多少不等,以地亩的好坏来作标准;地分为金、银、铜、铁四等,金地每两折合地二十五亩,银地四十八亩,铜地五十亩,铁地九十亩。这种分的根据,主要是以土质收获量确定。但在科定上,有许多是不符合事实的。如某种地区土质好,就将某一地区完全科为“金地”或“银地”,但这地区并不是一种土质,有各种各样的;有的很好,有的却很坏。这种不合理的分法,大部分人民极端表示不满。</p><p class="ql-block"> 以银两折合的地亩,大多数不实在,银少地多,虚数很多,地亩愈多的人,虚数愈多,地亩少的人民,则处处吃亏。</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是以地亩计算:这种地亩是经过一九三九年豫皖边区日民主政府整理过的,地亩较确实合理。刘子仁今天摊派公粮,主要以这两种地亩为根据。</p><p class="ql-block"> 摊派的数目:</p><p class="ql-block"> (一)以两计算,每两银子(折合地四十八亩)摊:</p><p class="ql-block"> 三十二年夏季:“公粮”三百六十斤,完全是小麦。秋季:“公粮”三百六十斤,麦秋各半。冬季:“公粮”四百八十斤,麦四秋六。春季:薪饷粮,一百四十四斤。以上共计每两银子摊派粮食一千四百七十九斤,此外尚有烧草二千六百斤。以亩计,每亩摊派粮食约三十一斤,烧草五十多斤。</p><p class="ql-block"> 三十三年,夏季每两摊粮六百斤,每亩计摊十二斤,烧草二十一斤。田赋去年摊派每亩法币十元,今年每亩六十九元。去年冬土布每两银子二十七尺三寸,棉花一斤;今年夏季每两银子十四尺,线十二两。</p><p class="ql-block"> 以上几种,每亩平均摊粮约六十多斤,烧草五十多斤。</p><p class="ql-block"> (二)以地亩计算,每亩所摊数目,同银两计算差不多,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夏秋两季,摊派的公粮还好办,就是春季老百姓太困难了。老百姓自己没有什么吃,也没有什么烧,那有粮草来缴呢?不给又不行,不是鞭打,就是绳拴!在永城五、六区地区,就逼死了几个老百姓,我们部队到了后,被害的家属来控告,要叫我们替他伸冤报仇。</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所谓“正式”的摊派,另外各部队单位,还可以向老百姓要;粮食送到后,只给一个白便条,这种条子,刘子仁是不准备报销的,只有老百姓自己吃亏。为什么他们这样作呢?他们每人每月规定七十五斤粮食,吃不了,就归个人。所以他的部队向外钻空子,多向群众敲诈一点,自己即可“节余”一点。</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缴粮食的时候,吃亏更大;用大秤收这还不算,事务人员过秤时,手不能离开秤;老百姓从家运一百斤粮食,实际还不能缴到八十斤,这种多缴的粮食,就算事务员的“节余”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老百姓收的小麦,缴了夏秋公粮田赋,还了去年公粮,就没有什么了,许多地方连麦种都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二、永城县的“流通券”(田赋抵借券):刘子仁发的“流通券”,有一元、五元、十元、二十五元、五十元五种,发行总数,约有五千万元。在前年“流通券”二元,折合法币一元,三月跌到三元换法币一元,四月跌到三元五角换法币一元,六月四元兑换一元;刘子仁跑后,这种“流通券”就一文不值了。</p><p class="ql-block"> 永城“流通券”所“流行”的地区,不到十万人口;每一个人民平均要摊到六、七百元,这样庞大的数目,人民是无力担负的,因此造成法币外流,“流通券”拥挤的现象。在山城集附近大小集镇,刘子仁的“流通券”,占了统治地位,在街上只看见永城“流通券”,而看不到其他纸币。</p><p class="ql-block"> “流通券”天天跌价,一个鸡蛋,涨到二十元,一斤饼涨到八十元,各阶层人民生活无法过,各种生意均无法子作了。特别是许多作小生意的都只好关门大吉。</p><p class="ql-block"> 刘子仁溃败后,有许多人民因为“流通券”而倾家荡产,有一家娶媳妇的,上午接了六、七万礼金,到下午刘子仁溃逃,所收礼金就一文钱不值了,有家卖西瓜的。卖了二万元废纸,现在无法生活了。总之,刘子仁的“流通券”,对永城老百姓,危害最大,使永城老百姓的生活,陷在最困难的泥坑中。</p><p class="ql-block"> 刘子仁发这么多的“流通券”干什么用呢?这三岁小孩都知道,他大部分用作做生意了。刘子仁开了“合作社”,有三、四千万元的资本,他是用“流通券”来榨取永城人民的血,以肥自己。</p><p class="ql-block"> 刘子仁发“流通券”出去,换进来的是粮食、牛羊皮、牛羊油等东西,这些东西卖出去,再换进来法币,这就是刘子仁对永城人民榨取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三、“合作社”:刘子仁的“合作社”,规模相当的大。县有总社,区、乡均有分社,徐州府有办事处;涡阳、临泉、界首集均有分社。他这种“合作社”,老百姓不叫“合作社”,而叫“活捉社”:他将老百姓活的东西买进去,换出来的是死的“流通券”,老百姓怎么不恨之入骨呢!</p><p class="ql-block"> 刘子仁的“合作社”,经营有二种:一种是贸易,一种是工业:</p><p class="ql-block"> (一)贸易方面:分为统购物品和自由购入物品二种:统购是羊牛皮、羊牛油、羊毛、棉花这几种物品,任何人不准买,只有“合作社”有权购买,他和徐州日本商行订有合同:拿这几种物品,向日本商行送。自由购入物品是粮食、油等东西,永城出产的东西,他都购买。这种“合作社”,也是刘子仁的“托辣斯”,统治人民一切物资。</p><p class="ql-block"> 他在徐州交换来的工业品,就向涡阳、界首运;在那里就囤积起来作为将来下台后的享乐费用,他也知道在此地坐不久的,新四军不打他,这地区人民也要打他,所以先抓一把,以准备后事。</p><p class="ql-block"> 他购买粮食,主要是囤积。去年囤积的粮食,今春借给人民来缴纳公粮;因为人民春季都没粮食,他合作社有粮食,今年春间借给人民一斗,作价八百元(每斗三十二斤)。他认为新麦下场后,一定要贱,谁知新麦下场后,每斗涨到一千二百元以上,他认为吃亏了,不要钱了,又转向老百姓要麦了,每一斤小麦要加四两利,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也无可奈何,只有还他麦了。</p><p class="ql-block"> 粮食涨价的原因,主要是“流通券”跌价。</p><p class="ql-block"> (二)工业方面:主要是打油、磨粉、开酒坊、织毛巾。他打油没有自己设置的油坊,向人民借,这种向人民借油坊打油是白打,不给工资和用具费。他向油坊主人讲:这是“为革命服务”,实际上是革了老百姓的命来喂肥刘子仁自己。</p><p class="ql-block"> 他打的油内渗进小粱粥,以增加分量;这种油是卖不出去的,因为油内渗小粱粥,要发酵发臭,他没办法卖出,即向人民派,每口一斤半斤的派,老百姓不敢不要。当时油的市价,每斤二百元,他派了油不要钱,因为要回来的钱是“流通券”,不好用。他向人民要粮食,每斤油要粮食八斤,当时粮食五十元一斤,八斤粮食,就得四百元,贵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他打的油饼也向老百姓派,他织毛巾的钱,向老百娃派购;毛巾织出后,再向老百姓派送,老百姓两头子吃亏。总之,他卖不出的东西,都向人民派,反正他不会蚀本吃亏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购机关枪费、子弹费、鞋子费、袜子费、防共筑圩费、乡区保甲经费等;老百姓说:“子仁也同维持会一样的费多”。他们的苛捐杂税太多,一时也难以统计清楚。</p><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到了后,老百姓说:“你们可来啦,我们盼望你们好几年了,如果你们再不来的话,我们三个人,就得两个死!在过去,新四军每亩公粮不到六斤,现在六十斤、一百斤也不够。”</p><p class="ql-block"> 部队到的地方,人民成群结队,送梨、送枣、送瓜、送水,欢迎和慰劳解放自己的新四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原载1944年10月18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20日《拂晓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