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结果源自于优质的过程

陈介石

2021年云南省公考的同时,我接到了来自教科室的电话,让我去市里参加一个会议——更准确一点的说法应该是学习。其实我对这类会议有一种莫名的抵触,专家讲的很多东西在我们一线县域城镇化农村学校(这种感觉非置身于其中者并不能懂)里并不能很好的落地,更不可能生根。但就算我再不愿意、就是只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也必须得去,于是我带上了常规需要携带的东西开启了为期两天的学习。 第一天的学习内容还真真就是跟预想的一样,没能汲取更过的养分(当然了,我一直很谦卑地认为这都是因为我的修为不够,不能跟跟台上的长者产生思想和认知的共鸣所致),甚至到现在讲了些什么已然忘却了绝大部分。 第二天的学习我依然还是到得最早的那几个之一,乖乖的坐在座位上一边翻看着点明天晚上要讲给学生的内容,一边静静等候高手的到来,没有抱什么听得投契的希望。就这样、也只是这样任凭时间划过指尖,留下批注和思路在说话。 高手踏着祥云而来,主持人的介绍把他捧到云端,我心中的除了深深的崇敬不知道还能作何计较,依然自顾自的和我的批注和思路对话。一阵掌声过后,正神(安宁中学校长何明)归位,介绍生平辉煌和别人家的学校,与我并没有什么关系。一阵“客气”之后进入正题——《直面高考的“管”和“理”》,我就是高考战线上的普通一兵,跟我讲管理,太高端了,我只管执行好高层的战略战术就好了。 但随着话题的不断铺开,我渐渐地把注意力转向了这个课堂,用心用力的吮吸我感兴趣的点和面,用情用意去碰撞引起我共鸣思考。<font color="#39b54a"><b>“管”效益,“理”规律”</b></font>是我继在民大附中听到<font color="#167efb"><b>“管理即是服务”</b></font>这个对“管理”一词的定义和我认为的<font color="#b06fbb"><b>“管理是为了让别人更优秀,被管理是需要让自己变优秀”</b></font>之后的另一次全新认知,而且顺着何校长的说法我的理解是先“理”后“管”,<font color="#ff8a00"><b>不先“理”出规律,哪能“管”出效益</b></font>。<div> 借着课堂上的一点笔记结合我校高三师生在备考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将本次学习的收获整理如下,纯属个人思考和我校个例,如有不当,欢迎各种高手和蒙面人批评指正。</div> 说起问题产生的原因何校长这样解释:<br>总的来说只有一个原因,也是非常致命的原因,就是<font color="#167efb"><b>“教学和复习备考严重滞后于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和命题变化,使教与学的问题和短板日益显露出来”</b></font>。而这种原因在我看来是不能从短期内单靠老师和学校的力量可以改变的,也许这也就是时下流行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原因吧。看这个原因的具体表象,应该包涵一下几个方面:<br><font color="#ed2308"><b>1、 阅读理解力欠缺,知识面狭窄,阅读量小;</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2、 对重要事实、概念、原理的理解深度、广度不够; </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3、 知识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4、 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缺失;</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5、答卷规范、解题技巧和书面表达水平亟待提高;</b></font></div> 而想要我们的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能够有所作为,必须也只能向课堂要质量,教会学生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的课堂应该具备以下七要素:<div><b><font color="#ed2308">1、目标明。</font></b> 有些时候老师们的课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课堂需要的资料准备不充分甚至是不齐全,按一些领导的说法就是“混课”,讲到哪里算哪里……自己都搞不清楚在讲什么,凭什么要求学生知道他应该学会什么,学生又凭什么学会学习,有的放矢呢?</div><div><b><font color="#ed2308">2、容量大。</font></b>容量大是相对的,不是一味的给课堂扩容,一节课讲完很多章节、知识点。而是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在一个点上适当发散,一个题上适当改编,一个情景上适当扩张,一个问题上改变角度……这样的课堂模式应该才是我们所继续的,也是应对高考灵活多变最好的办法吧。我想这也就是当下要求老师们<font color="#39b54a"><b>“不做答题者,多做出题者”</b></font>的原因吧。</div><div><font color="#ed2308"><b>3、环节全。</b></font>一堂课应该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要求我们,应该这样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收集问题—确认问题—分析问题—找出主要问题—解决主要问题—解决次要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循环)。而更多的时候只做了我们往往只在课堂上做了解决问题一步,对问题为什么产生和这是不是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并不做更多的分析和统计。欢欢老师说:“<b><font color="#167efb">高考题是经不住研究的</font></b>”,的确,像我们物理学科,吃透高频考点拿个及格分基本不成问题,而现在我的班级平均分依然还只能停留在50+阶段,这说明我的教学是失败的,也是必须要去反思的。</div><div>顺道说一句,布置作业也应该只一个闭合回路,<font color="#167efb"><b>从布置作业到讲解作业之间还差着批改作业,统计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三个重要环节。从讲解作业到下一次布置作业之间还差着本次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的再解决和再反馈。</b></font>以为的“批—改—讲”固然会有效,但效果应该不会太好,否则我的班平分应该不至于这么点。</div><div><b><font color="#ed2308">4、参与广。</font></b>班级授课的特点是受众多,差异大,而我们的教学是面向班内每一个同学的,所以要进我们最大可能调动起班内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我们的课堂,<font color="#ff8a00"><b>可以允许一部分同学“先富起来”,但也要考虑“全面脱贫”,甚至要不惜代价实现“精准扶贫”。</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5、过程实。</b></font>结果是最诚实的过程监控者,你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过程会告诉你;你是否真心付出,过程也会告诉你。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后会思考这堂课我要是这么操作的话是否会更好一些,这个题我换个思路是不是会更便于学生接受等等,但很多时候也就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我们对这种自我反思的执行力一定会告诉我们我是否已经把过程做实。还会有那么一些时候,<b><font color="#39b54a">我们学先进、学典型、外出交流培训、网络听课等等会遇到一些自叹不如想要努力靠近他们的冲动,那是多么纯粹美好的想法啊,但更多的时候这种想法像极了给学生们的励志活动——顶多能保持三天高昂的斗志,</font></b>静下来好好想想,这样的我们真的不配把“烂泥扶不上墙”、“恨铁不成钢”之类的标签贴在学生身上,因为我们本身也和他们一样。</div><div><font color="#ed2308"><b>6、激情高。</b></font>有那么一群老师,就算身体再不适,只要进了教室就能满面红光,激情满满,就是难受的汗珠渗满额头,对待课堂依然一丝不苟。这份情怀一定能教会学生什么叫坚持,这种激情一定可以告诉同学什么叫物我两忘。这就是对“德为世范”最好的诠释。<font color="#167efb"><b>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一个上课无精打采的老师把学生教好,更不可能相信连说话都有气无力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能阳光上进</b></font><b><font color="#167efb">。</font></b></div><div><font color="#ed2308"><b>7、评价准。</b></font>个人觉得于我们老师而言准确的评价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准确的评价我们的孩子们,另一个是准确的评价自我。孩子急需我们予以肯定的评价,所以我们应该力求予以每一个学生差异性的评价标准,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而用他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带动其他“黑暗地带”迸发出火花。老师更得学会自我评价,我们在其他老师的课堂或是网络听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把课上得让我们无地自容的高手,会有那么一瞬间在心底暗暗发誓要把自己的技能和水平都锤炼上去。但是这种冲动就像极了跟学生的励志一样只能保持三分钟的热度,那种激情会随着时光的滴答消失殆尽。但这样的感觉是告知了我们自己咱们对自己的评价是不那么乐观的,这是好事,<b>人就是应该在这样的对自己的不满意中慢慢进步的</b>。</div> 这样的转变只能再见于下一届的江湖等待见证了。 我惋惜晚听了这场讲座,临近高考的高三课堂立马引起了我的思考。对这个问题,何校长的讲座当中也有所涉及,摘抄部分结合自身思考记录如下,请各方大神雅正。 “课比天大”这个词已经听说过很多次,但一直没能真正见识到起操作起来的样子。总会说课比天大,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正常教学活动会受到太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对于这样的现象我除了一声长叹不知道还能作何计较。 对于临近高考的学生和老师来说,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三种课型,这三种课型应该怎么上呢,请允许我意义分析。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压缩,而应该是知识的重组和整合。上好复习课应该做到<font color="#ff8a00"><b>A、(师生分工)做到自主学习前置化,落实先学后教;B、(问题引导)实现学习内容问题化,落实思维训练;C、(想得清楚)做到教师讲解滞后化,落实以学为主;D、(写得明白)实现典型方法体验化,落实讲练结合;(行为管理)做到教学要求具体化,落实以教促学</b></font>。只有做到了这样的方方面面,才能摆脱我们在台上累死累活但课堂效率不高甚至低下的现状进而走出越低效越多讲、越多讲越低效的怪圈。 <h3> 习题课应该更重视方法的归纳而非方法的演绎,演绎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拼命的回忆课上老师是怎么做的,而不是拼命的思考这个问题遵循什么样的方法。习题课一定要注意顺序,这是一种“习在先,学在后"的课型,因为习题课一定是建立在常规教学已经结束的基础之上,不存在更多的需要先讲解知识点一说。这样的课堂一定要做到<b><font color="#ff8a00">A、在“精”上下功夫——对习题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习题训练的性价比;B、在”变“中求效率——通过”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将典型习题的价值充分展现;C、在”思“中促发展——超前思维、滞后讲解、适度留白(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font></b>一堂好的习题课肯定是包括<font color="#ed2308"><b>”自查自纠、重点讲解、当堂落实“</b></font>三个环节的,当然也肯定会涉及“<b><font color="#ed2308">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改”</font></b>四个必须的,而想我们在做到这“三环节、四必须”然后出成绩的话我想做到以下五步是前提条件:<font color="#ed2308"><b>(1)精选习题,定时定量,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2)、进行课前调查,也就是批阅,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3)、归类讲解,体现详略处理,以点带面;(4)、通过“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相结合,体现方法和思维训练,带领学生跳出“题海”;(5)、对突出问题进行补偿训练,力争一步到位。</b></font></h3> 在高三高频次考试和训练的情况下,主动的上好试卷讲评课显得异常重要。试卷讲评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六点:<font color="#ff8a00"><b>1、重点问题优先的原则(切记不能按题目排列顺序讲解);2、分类处理原则(不能教师一人包办代替);3、选择性讲解原则(不能见错就讲,平均用力);4、贴近实战原则(用实例、讲实用);5、跟踪落实原则(将教师的口头要求转化成学生的操作习惯);激励性原则(讲出上进心,讲出紧迫感)</b></font>。 在以上重点涉及的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中,一定要围绕讲“核心知识”,讲“疑难之处”讲“思路方法”这样的三大原则,否则就会变成老师上课患得患失,学生听课不知道“重点捞鱼”,于是出现“广撒网”的做法,得到的只会是“漏网之鱼”越来越多。 本次学习收获整理如上(忙来忙去,整理完毕已是一周以后的事情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我在教学中一一学习实践吧,教书不易,慢慢学习,一点点长大。<div> 声明:以上记录完全出自于学习过程的笔记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如有不当之处,还忘高手指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