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参观金寨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六月九日,利用双休日时间,我陪同皖东徐氏联谊筹备会宗亲,到金寨对皖西徐氏联谊会参观走访。这次宗亲联谊活动,对助力皖东徐氏联谊会的正式成立,起到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清晨五点钟,大雨瓢泼。皖东徐氏联谊筹备会的宗亲,分别从滁州、定远两地集合,向红色革命老区大别山区的金寨县进发。由于路上雨水较大,能见度低,车速不能如常行驶,但是,雨水再大,也阻挡不了皖东宗亲对徐氏联谊活动的一颗火热的心和高涨热情。通过近四个小时的慢跑,我们三辆车,终于在九点钟同时赶到了金寨县城。</p><p class="ql-block"> 平时喜欢写一点农耕时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品的我,有的物件是凭我小时候所见所闻写的,目下有很多物件已经消失了,无法配对图片。我从网上得知金寨的漆威先生经过几十年的收藏,集聚了很多农耕时代的物品。决定利用这次宗亲联谊活动机会,挤出时间参观漆威先生的农耕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皖西徐氏联谊会徐勍秘书长带我们到离县城约九十公里的斑竹园镇漆店村漆威先生的住家,参观农耕文化博物馆。此时雨歇,天空云蔚。大山深处,烟云缭绕,山涧溪流淙淙,空气清新。绿水青山,令人观之,惊叹不已。当我们到达斑竹园镇的漆店村才知道,为了方便游客参观游览,农耕文化博物馆已经搬迁到县城附近的小南京村。我们只好在此找一家农家乐用午餐。</p><p class="ql-block"> 餐前,我把这次带皖东徐氏联谊筹备会的宗亲到金寨从事宗亲联谊活动的意图,向徐勍秘书长和在场的徐刚宗亲作介绍。 </p><p class="ql-block"> 徐勍秘书长听后,对皖西徐氏联谊会和金寨县宗亲的工作情况作详细交流:</p><p class="ql-block"> 他首先对省徐氏联谊会宗亲和皖东宗亲到金寨,表示热烈欢迎!金寨县地处大别山北麓,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一九三三年建县,时间不长,徐氏人口大部分来自于湖北、河南、本省的周边县市,全县徐氏约四万人,分三河堂、清河堂、风月堂、种德堂、致远堂等堂号。其中三河堂徐氏有两万多人,约占全县徐氏人口的一半以上,与湖北的罗田、麻城、英山和河南的固始、商城县徐氏同源,均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天完政权”的建立者徐寿辉后裔。二零一四年在罗田县建有徐氏三河堂宗祠。近几年,金寨县组织宗亲,对全县徐氏进行家谱编修,有几个堂号从伯益或若木编纂世系,脉络清晰。金寨地处安徽省西大门,有国家AAAAA级风景区天堂寨等旅游景点,经常接待来自于本省或其他省市的宗亲,分担着省徐氏联谊会的接待宗亲任务。金寨徐氏传承着红色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时期,有许多徐氏优秀儿女,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像徐立清中将等好几位徐氏将军;今天的金寨徐氏敢于担当,积极付出,皖西徐氏联谊会就是由金寨宗亲领衔成立的。他们用多倍付出,承载着皖西徐氏的光荣使命。</p><p class="ql-block"> 下午,徐勍秘书长安排我们来到位于金寨县城梅山镇东北的一个名叫“小南京村”,这里现在已经被打造成中国新型农村经济实验基地。位于小南京村文化广场南侧的一排木屋则为“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馆内陈列有十万件来自安徽、河南、湖北三省古代及近现代农耕文化生活器具。</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间,漆威先生踏遍了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县区,几近倾家荡产,抢救农耕文化遗存。收藏十万余件老旧布鞋、服饰、陶器、灯具、雕塑、农业生产工具如粝子、水车、独木轮车、犁耙......还有一些民俗文化物件等,摆满了各个展厅。这批收藏品很有文物价值,弥足珍贵,每一件物品都能唤起人们对农耕文明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漆威先生曾荣获“六安好人”,这位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馆主,以自己不辍的坚持,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留了下来,保住了大别山的“根”。早在一九八八年他就开始钟情于民间老物件的收藏,即使下岗了欠债累累,但他只收不卖,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抢救,因为这些东西正在走向消亡。</p><p class="ql-block"> 与其说漆威搞“收藏”,不如说“抢救”,他痴情搜集这些物件,是对大别山的大爱,是为了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留下来,传下去,留住大别山的“根”,让后人记住“根”。为了留住这个“根”,二零一五年,漆威带着他的收藏品入驻金寨县小南京金禾体验园,建立了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义务接待参观者。展区包括生产类、生活类、民俗类,及露天体验区等四部分,成为了农耕民俗的亮点之一,每年接待游人数万余人次。如今小南京金禾体验园已成为省级研学基地。 </p><p class="ql-block"> 参观游览了由漆威先生经过多年到大山深处搜集的农耕时代的农具、家庭用具、用品、女红针线品、民俗文化用品等物件数万件,让我们年长者又一次穿越时空,回到农耕时代;让年轻人大开了眼界。 </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匆匆浏览了金寨的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在馆前的广场上与漆威先生和金寨的宗亲合影留念。辞别了徐勍秘书长和金寨宗亲,驱车前往霍山县落儿岭,那里的宗亲正在等着我们。</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六月九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