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p><p>我对中国红色文化十分敬仰,很崇敬这支从山沟里走出来虽历经磨难而百折不回有着坚定信仰的队伍。早在很多年前,为追寻他们的过往,我先后到过星星之火的井冈山、国之摇篮的瑞金,长征出发地于都,以及从“湘江之战”的界首走完了毛主席称之为得意之作的“四渡赤水”。</p><p> 2017年12月,为追寻和铭记心中的那一抹红色,了解中央红军转战黔东南的历史,我利用年休假的时间,只身驱车来到广西界首,来到这座84年前被国民党称为“搅肉场”、当地民谣称“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的小镇,踏上了这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红色沃土,开始追寻被地火焚烧、筚路蓝缕、苦难重生,用脚步丈量信仰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之路。</p><p>以“湘江血战”为起点,对了解当时红军所处的环境和历史背景,想知道是什么原因把在血水中飘摇的中国共产党这只航船引向了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尺平”的苗蛮之地。</p><p>“湘江之战”在中国共产党军史上其惨烈程度是空前绝后的,从长征出发时的86859人,一场血战下来锐减到不足30000人。蒋介石的德军顾问塞克特得知红军过了道县,进入潇水和湘江之间的地域时,兴奋的对蒋介石说:“我们终于把红军赶进了屠宰场了。”</p><p>在全州湘江战役纪念馆入口处,赫然嵌刻着朱德以红军总司令部发给林彪和彭德怀的命令:“要动员全体指战员认识今日作战的意义。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p><p>这是中国共产党决定前途、命运和生存的一仗。</p><p>今天,在这里,我对血战湘江的起始,历史地位和影响等不一一叙述,(有兴趣的可以登陆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我在路上华英雄)只重点介绍转战贵州的历史前夜。</p><p>湘江战役惨败后, 1934年12月5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重兵的追击下,别无选择的登上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座被当地人视为畏途的高山一一老山界。</p><p>这支疲惫之师越过老山界经塘洞过江底进入龙胜县境内,从龙胜的龙坪寨进入通道。</p><p>12月11日红一军团占领通道。</p><p>12月12日,面对红军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湘江惨败以来红军高层要求换帅的呼声和一路上来中央高层的争论,加之国民党在湘西路上布置的口袋阵等等,中央在通道县溪(原县城)召开了长征以来关于进军路线的第一次会议,史称“通道会议”、亦称“通道转兵”,也称“通道争论”。</p><p> 在长征史中,通道发生的“通道转兵”是件大事:当李德和博古还在为湘江血战期期艾艾地找各种借口时,红军高层将领已经在酝酿着新的前进方向了。</p><p> 在通道会议上,中央“三人团”总算是第一次认真讨论了已经被边缘化很久了的毛泽东的意见,这跟周恩来所持有的立场是分不开的。但历史的巧合是:刚好这一天李德在会上因进军路线与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发生争执,又因为疟疾缠身,而中途退场,这就为中央红军放弃原来的计划而采纳毛泽东西进贵州的建议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p><p>在通道的恭城书院,当时不在其位的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航向拨向了红军绝地反击的贵州。</p><p>李德在得知改变了行军路线,当场气得破口大骂:“你们就是群乌合之众。”</p><p>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就是这群“乌合之众”,领着这支从山沟走出来的苦难之师15年后,在北京的上空,响起了一个巨人的声音,“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p><p> 湖南通道县的播阳镇与贵州黎平县的洪州镇相邻。</p><p>12月13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各地开拨,向黔东南的黎平进军。</p><p> 13日,作为长征以来中央纵队左翼的红三、五、八军团和中央纵队从通道县的播阳镇进入进入黎平县的洪州镇的草坪村。</p><p>14日,作为右翼的红一、九军团从湖南靖县的新厂进入黎平的马家团、罗团。</p><p>开启了红军在黔东南播撒红色的革命种子时期。</p><p> 黔东南是中国最多最大的苗、侗少数民族聚居地,是贵州千里苗疆腹地。这里崇山峻岭,山高林密,坡陡崖深,河谷纵横,耕地极少,交通极为不便,生存条件十分恶劣,被历代封建王朝视为化外之地和蛮瘴之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不例外。常常因自然条件恶劣,以及交通和通讯等因素统治势力而未及。毛泽东看到了这一点,才提出了避实就虚,西进贵州的主张。</p><p>12月14日,作为中央军委纵队右翼的红一、九军团从靖县新厂经平茶老寨进入黎平的马家团、罗团、在谭溪与守敌黔军第七团接火遭遇,红一军团二师第六团穷追猛打直抵黎平外围五里桥,攻下五里桥并于下午攻占黎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胜仗。红一军团主力从潭溪到达黎平敖市,然后从敖市经锦屏地茶到八瓢,在八瓢休整两天后,经八寿,过塘东,韶霭于18日到达河口乡;</p><p>九军团与一军团平茶分兵经邱团、小里到达中黄,在中黄再次分兵,九军团主力直插锦屏铜鼓,并于15日下午与驻守铜鼓的黔军第十五团激战攻下铜鼓,黔军凭借清水江退守锦屏县城,16日九军团主力从铜鼓火冲村经稳江、偶里、彰化到锦屏河口镇,18日与红一军团主为汇合。</p><p> 中央军委纵队及红三、五、八军团从播阳镇沿河而下,在洪州镇草坪村搭了一座木桥,红军从这座木桥过河进入洪洲镇。</p><p>这座木桥被当地人称为“红军桥”,这里的百姓每几年都要在原址上重新搭建或维修该桥,几十年皆如此,以此来纪念红军长征。</p><p> 在木桥的一端的路边,一块斑驳的木牌记载了这座桥的来源和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及日晒风蚀已面目而非,原木板上红漆涂描的字体,已被岁月触摸得面目全非……</p><p> 面对这块斑驳、歪斜、失修的木牌,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失落,试想,谁能把草坪村这块红军桥失色的木牌换成一块永久性的石碑,不忘初心,光耀红军精神让后辈记住这段历史,该是件多有功德的一件事啊!</p><p> 中央红军从湖南通道进入贵州黎平后,开始了在贵州的一系列活动,历时四个多月。红军时期中国共产党有五次重要的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有4次是在贵州境内召开的,由此可见,贵州这块红色的沃土适合中国革命的发展。可以这样说: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贵州这段红色的历史,会不会有多个结局,我们无从得知。</p><p> 12月15日下午,红九军团攻占锦屏县铜鼓镇,确保黎平北面的安全,为黎平会议的召开,扫清了障碍。</p><p> 12月18日,在黎平县城翘街的胡记商铺,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简称“黎平会议”。黎平会议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19日,朱德、周恩来签发了〈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议电〉;21日,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签发了〈总政治部关于创立川黔边新根据地工作的训令〉,实现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战略转兵。</p><p> 黎平会议之后,12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从黎平出发,中央军委纵队从黎平西门经三什江、地百、高场、罗里、下八里进入锦屏县启蒙镇上八里过八受、韶霭到达河口乡瑶光中寨;从瑶光进入剑河县南加镇经南寨乡进入剑河县城柳川镇,从革东镇进入台江县城台拱镇,从台拱进入施洞镇渡过清水江进入施秉双井镇到施秉县城,一部进入黄平县城新州镇,然后二路汇合,从施秉县城到达黄平旧州镇,从旧州镇经松洞过瓮安县老坟嘴到达瓮安猴场。</p><p> 此外,红一军团一部从展架过镇远报京到达镇远,镇远激战后进入施秉县城;红三军团一部经过榕江,从榕江折向剑河的柳衰,进入台拱镇。</p><p> 红一军团与红九军团在河口会合后,为保证黎平会议后的中央军委纵队从黔东南进入黔北,从河口乡渡过乌下江,红一军团先头部队与据守河口镇瑶光的国民党黔军第一旅(杜肇华旅)的二个团进行了激战强渡。瑶光座落在陡峻的山腰上,两面环江,地势险要,守可封锁江面,控制河口,退可溯河而上,藏身密林。险要的地势,敌军二个团广积粮草,据险扼守,阻止红军渡河北上。此战,是中央红军入黔以来规模最大的一仗,最后以毙伤敌近二百人而渡河成功。</p><p>12月20日,毛泽东等中央军委纵队领导在瑶光住了一晚,当晚,毛泽东住瑶光下寨李家木楼(现还保持原貌)。</p><p> 12月26日,我从台江沿当年红军路线驱车来到施洞寻找当年红军渡河的地方,在施洞镇偏寨村的渡口,发现了一件很巧的事,1934年的今天,毛泽东在偏寨的石三林家渡过了他41岁的生日,你说巧不巧?</p><p>在石三林家,他儿子石定录讲述了他父亲为红军带路到黄飘的故事,向我出示了当年红军送他父亲的马鞍,据石定录讲,这个马鞍湖南纪念馆的曾出钱收藏,而且价格不菲(6位数以上),但被石家后人拒绝了。这就是历史的传承,有的东西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这就是精神的力量。</p><p>至今,在石三林家房梁、板壁上、屋檐下,红军当年写下的的宣传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历历在目。</p><p>12月中央红军从施洞偏寨和施洞渡口渡过清水江。进入施秉马号。</p><p> 在施秉双井镇新城村寨子最下边的溪坎边,座落着一幢目前比较破朽的窨子屋,不过它很有历史,祖辈在清朝做过官,民国初期任过旧州区长,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家曾住过中央军委纵队毛泽东等人,这家的主人龙正权为红军带过路,钉个马掌。龙家大院至今也还留存着当年红军书写的历史痕迹。</p><p> 28日,军委纵队从双井新城出发至施秉县城,原老城关镇一带宿营,由于原房屋已全部拆除,连施秉党史办的同志都不知道军委纵队居住的具体位置,只听说在原老城关镇镇政府一带。</p><p>黄平、施秉中央军委纵队居住的遗迹,因建设都不复存在了,给每个人特别是领导者们留下了“建设与保护”的思考!值得告慰英灵的是:黄平、施秉发展很迅猛,新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是当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初心吗!</p><p> 1934年12月27日凌晨,周恩来、朱德等随红三军团攻克黄平,周恩来住新州财神庙,朱德住新州川主庙,28日仍住在该庙。八十年代未,这两座庙已拆除改建为黄平水电局办公楼了。</p><p> 中央红军从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四日进入黔东南,到十二月二十八日从黄平旧州离开,挺进黔北的十七天中,足迹踏遍了黎平、锦屏、剑河、榕江、台江、镇远、施秉、黄平八县的广大地区,行程一千多里,历经大小战斗近十次,毙敌俘敌六百多人。特别是红军在黎平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揭开了红军战略转变的序幕,扭转了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央红军所经之地,播撒了红军不畏艰难,不屈不挠,人民至上和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精神,这红色的种子在黔东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并激励着黔东南四百多万一代又一代的苗侗儿女,为实现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建家园的坚强决心。</p><p>值得告慰英烈的是,现在的黔东南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现状巳一去不覆,红军走过的地方,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撕掉了贫穷落后的标签,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先烈们当初抛头颅、洒热血,生生不息追求的奋斗目标而今已成为现实。</p><p> 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历史发展中蕴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是激励新时代中华儿女砥砺奋进的重要动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能够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凝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p><p> 谨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