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舞台,不一样的精彩

<p class="ql-block">3月25日上午,我有幸到中牟县郑庵镇中心小学同王琳老师共同讲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单元《传统节日》,心中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p><p class="ql-block">第一节课由王琳老师在二年级二班讲授《传统节日》,王老师教态大方,环节设置齐全,过度自然;教师条理清晰,目标意识强,尤其是节节日习俗部分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体现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课堂学生参与度较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尤其是让学生按时间给节日排序环节,更是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孩子们坐姿端正的认真听课,我的心稍微平静些。</p><p class="ql-block">离下课有5分钟,我提前走出教室到邻班二年级一班同学生打声招呼,再做一下课前准备:幻灯片能否顺利播放,展台怎样使用……现如今在教育上摸爬滚打二十七年,可是今天怎会如此激动,此刻我该如何跟学生打声招呼呢?虽然我已经事前想好了种种方式,可如今脑中一片空白,我有些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老师,您是我们新来的老师吗?我们怎么会从来没见过您?”一个女孩脸胀得通红,小声说道。</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看到你们坐姿端正的坐在这里,老师真喜欢,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传统节日》怎样?”</p><p class="ql-block">“行!”孩子们大声答道。孩子们很热情,在热情当中我隐隐约约发现孩子们回答问题有拉长腔现象。上课铃声响了,望着四十一名学生和二十多位听课教师,心中波涛澎湃。“深呼吸!学生!学生!我的眼里只有学生!”我默默的告诫自己。</p><p class="ql-block">我面带微笑,望着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教室里多了这么多跟你们一起听课的老师,我很紧张!但是当我听到你们亲切的问“老师好!”老师一下子放松了,你们紧张吗?”</p><p class="ql-block">“不紧张!”孩子们高声喊道。但是我发现几十双眼睛在偷偷的向后看。</p><p class="ql-block">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是只要登上讲台,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激情四射。我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孩子们合着我的节拍,课堂气氛是那样的和谐。当我让学生跟我齐读课题时,孩子们拉着长腔情绪饱满地读着。我不忍心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脑海中急找对策,《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微笑着说:“孩子们听清老师的读音,大家跟我一起读好吗?”“传统节日”,孩子们跟着我一起读,虽然拖音还有,但是有一部分孩子能像老师一样正确、流利的读出来。我不厌其烦地领着孩子们读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终于能正确、流利、不拖音的读,虽然耗时长,但我发自内心的点赞,并把掌声送给孩子们。</p><p class="ql-block">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是识字单元,每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15个、会写的字9个,识字量大。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我采用教师范读、小老师领读、男女生赛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最初在教师范读环节,孩子们有节奏的跟着我一起读。到了小老师领读的环节,全班学生没有一个举手。教室里静得只能听到孩子们的呼吸声。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急解决不了问题呀?我柔声说道:“孩子们,你们坐姿端正,老师很喜欢!如果你能站起来领着大家一起读,读错了没关系,我和其他孩子帮你纠正,只要能站起来,就是帮老师的大忙,你就是我最喜欢、最爱的学生!”我殷切地注视着每个孩子,有些孩子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有的孩子试图站起来。忽然有个女孩噌的从座位上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试试吧!”我向这个孩子竖起大拇指。虽然她领读的声音有点小,但是能够准确流利的读出词语来,我高兴的说到:“孩子你真厉害,读音准确,你的声音真好听,让我们听得很舒服,如果声音再响亮一点,更棒!我为你点赞,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小老师。”由于课前我没跟学生沟通怎么鼓掌,孩子们稀里哗啦地拍着。孩子们掌声刚响起,我发现不是我的节奏,我便举起手,嘴里数着:“一、二、三”,孩子们竟然合上我的节拍,我越发喜欢这帮孩子了。</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每个字音,我又向学生发出了第二次邀请,“谁来当第二名小老师?” 在后边坐着的那个小男孩,个子高高的,身体胖胖的,他把手慢慢举了起来。我请他为大家来领读第三行词语:“乞巧、端午节、祭扫、敬老”。谁知这个孩子第一个词语就读错了,其他孩子开始嚷嚷起来,我走到他跟前不紧不慢地说,“孩子,乞巧这两个字都是第3声,三声相遇的时候,第一个三声要变调,听老师读,“乞巧”! 你读,孩子。”孩子读正确了,我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然后让他领着大家一起读。可是当读到“祭扫”的时候,“祭”读不出来了,我启发到,“”如果“祭”的头上加上一个宝盖头,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哪个字谁能说一说。”</p><p class="ql-block">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察,观察的察。”</p><p class="ql-block">“对,观察的察去掉宝盖头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祭扫的祭。”然后我把“祭”的甲骨文图片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观察记字形,并且出示了祭扫的相关图片,让同学们理解“祭”的含义。孩子们不知不觉掌握了“祭”的字形及其演变过程,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虽然这名男生在领读的4个词语当中两个没有说出来,但是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纠正,他能正确读出来了。我和孩子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虽然还有一个节日没来得及讲,但是孩子的实际获得颇丰!由于我发自内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课堂语指示清楚,孩子们学习积极性极高,由最初的没人愿意回答问题,到最后争先恐后的抢答,孩子们对我的教学进行了肯定和鼓励。下课时一名学生塞我手里一张纸条,一溜烟跑了;一名小男孩塞我手里一块饼干,害羞地说:“老师,您辛苦啦!”小班长跑到我跟前,小手搂着我的腰,说:“老师,您能再给我们上一节课吗?”……评课过程中,老师们开诚布公。在肯定工作的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工作忙完后,我好奇地展开纸条的那一刹,泪水模糊了双眼。只见纸条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我是杨黛依,老师,我爱您!”</p><p class="ql-block">“孩子,虽然我没来得及记其你的容颜,但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学生。孩子,我爱你!”我情不自禁的脱口而出。</p><p class="ql-block">&nbsp;学生是老师的助推器,用他们主动的学习助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生成。课堂是学生和老师的一个合作作品,不是谁的独著。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不断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和总结。我们的教是为了今后的不教,学生的学为的是今后更好的学习。只有师生互相陪伴才能有教学相长、师生相互受益彼此促进的教与学。</p><p class="ql-block">课堂教学真的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浇灌,一定能开出美好的艺术之花。这次同课异构活动,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拥有“一桶水”,唯有源头活水才能让知识之树常青,才能应对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因此,不管工作有多忙,时间有多紧,我都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学习业务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时间只要愿挤还是有的,我应该尽力利用零散时间给自己充电,做一盏“长明灯”,给学生送去温暖,照亮他们前行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nbsp;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大家都知道教育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学,教育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实施的事情。教育同行路上的伙伴会让我们的教育产生更多动力与更多灵感。同行的伙伴们有着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的借鉴,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我们参与讨论过程中的思路点拨也能增长很多智慧。同行路上不畏艰难,不急到达目标,重要的是我们在路上一路相伴。“相同的舞台,不一样的精彩。”让教育之花永远盛开。</p>

孩子

学生

老师

学习

领读

祭扫

我们

二年级

教育

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