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家小妞妞,再过两个月就满四岁了,已经跨入了闹点儿小情绪、有点儿小心思的妙龄。和所有小宝贝一样,每天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感觉精力永远那么旺盛,笑容永远那么灿烂,但依然躲不开情绪低落的小插曲。</p> <p class="ql-block"> 晚上家长会,专门和老师了解了一下近期的在园表现,听完后,一向自认为心态极佳的我竟然焦虑了!老师告诉我:茉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乐观、外向的小姑娘,做起事来干净利落,但是这两周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积极了,好像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吃饭啦、睡觉啦总是慢吞吞的,就算老师催,她也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听了老师的话,多少还是有点儿意外的,我的脑子里立马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个安静的小姑娘正趴在桌子上细嚼慢咽的吃着饭,老师细心地蹲在旁边鼓励着她,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去操场上活动了,而她还是一脸淡定的端起小碗慢悠悠的喝着汤,仿佛这些都和她没有关系一样。天哪!我竟然无法和家里那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 楼下,碰到了准备回家的女儿。“妈妈,妈妈!”她边喊边朝我扑了过来,我像往常一样用双手接住了兴奋的她,而且特意抱起来在原地转了几个圈。她一眼就看到了我手上贴的小贴画,抓着我的手惊奇的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我们老师也有这个,是专门奖励给表现好的小朋友的!”“是啊,我今天去参观你的幼儿园和教室了,好漂亮啊!还有好多玩具呢,我都想去上幼儿园了”,我学着她的语调羡慕的说。“那可不行,你是大人,不能去我的幼儿园!”她立马回绝了我,但眼睛还是紧盯着我手背上贴的小贴画。这是家长会时老师送给我们家长的小“礼物”,我特意把它贴在了手背最显眼得地方,看来这成功引起了她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你想要这个?”我试探着问她,她使劲的点着头,我清楚地看见她那明亮的眼睛里闪着亮亮的光芒,“这个是妈妈去你的幼儿园的时候你们老师给我的——”我停了一下,她认真的听着,生怕错过什么重要内容,“但是,这个可不是送给妈妈的,而是奖励给某位小朋友的”,我故意卖了个关子,“是我吗?是不是给我的?”没等我说完就被她打断了,“你猜?”我笑了,“耶!耶!就是给我的!”她开心的跳了起来,我蹲下来,把她拉到我怀里笑着说:“老师说你今天表现很棒哦!吃饭的速度都比昨天快了,虽然还追不上你以前的速度,但是呢也有进步哦!要继续加油啊!今天老师忙着照顾小朋友忘记奖励你小贴贴了,所以就让妈妈给你带回来了,开心吗?”“嗯!”女儿摸着我帮她贴在手背上的小贴画,腼腆的点点头,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开心。“作为奖励,今晚让爸爸陪哥哥写作业,我来给你讲睡前故事好不好?”我故意大声对她说,“太好了,妈妈我好爱你呀”我的这个小小的决定让她更高兴了。上楼的时候,她一直紧紧的拉着我的手,脚下的步子显得格外有力。</p> <p class="ql-block"> 一进门,她就把手上的小贴贴拿下来小心翼翼的贴在了她的小“领地”,还不忘问我“妈妈,这个小贴贴可以兑换钻石吗”“当然可以啦!”我肯定的说,她使劲用她小小的手掌把贴好的小贴画反复按了好几次,确认不会掉下来后才去换鞋洗手。“钻石”奖励是我们四个人一起在家庭会议上共同商议制定的奖励机制,兄妹俩按照规则完成相应任务后就可以得到对应的“钻石”奖励,当“钻石”积攒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可以找爸爸妈妈兑换相应的“奖品”,未按规定完成任务的也会扣掉对应的钻石,至于“钻石”嘛,就是我或者爸爸在验收完任务完成情况后现场画上去的,所以孩子们很在乎自己“钻石”的数量,就连9岁的哥哥每晚睡觉前都要反复确认自己钻石的数量,盘算着离他想要兑换的“奖品”还差几颗,妹妹自然也要努力的挣取她的“钻石”。</p> <p class="ql-block"> 洗漱完,女儿很快就钻进了被子里,扑闪着她的大眼睛期待的问我“妈妈,我躺好了,可以开始讲了吗”“好的,那妈妈今天就给你讲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故事吧!”她的眼睛睁得更大了,我现编现讲了一个关于刚开始做事情很慢、不积极参加活动被大家称为“小蜗牛”的小朋友在老师和妈妈的鼓励下积极改正变成了“小兔子”的故事,而她们老师和我说的她的表现都被我不动声色的加进了故事里,她听得很认真,中间还不停的问我“她为什么那么慢呀?”她不喜欢吗”“她真的变厉害了啊”之类的问题,讲完故事,我告诉她:“其实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从慢吞吞的“小蜗牛”变成蹦蹦跳的“小兔子”,只是住在你们身体里的小精灵睡着了,没办法供给他足够的能量,所以就会变慢,只要我们每天好好吃饭,乖乖睡觉小精灵就会有力气了。你呢?你肚子里的小精灵这几天乖不乖啊?”我轻轻地拍着她,“不乖,我的小精灵没有能量了,这几天我吃饭的时候都吃到最后了。”她使劲往我怀里钻了钻,“原来这样啊!那你喜欢最后一个吃完饭吗?”“嗯”她不加思索的回答我,“为什么呀?”我很好奇她的原因,“因为最后一个吃完饭就可以给老师帮忙,可以帮老师收拾桌子,还可以帮小朋友摆好凳子,”听到她这么说,我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下来,“哎呀,我们家茉儿好棒啊!都可以做老师的小帮手了!”“是啊!老师每天照顾我们好辛苦的,我要多多帮忙。”“嗯,那你能不能快快吃完自己的饭再帮老师收东西呢,不然老师还要等着你们吃的慢的小朋友,有时还要给你们喂饭,这样会更辛苦的!”我顺着她的想法鼓励道,“好的,妈妈,可是.....可是我的小精灵没有能量了。”她委屈的说着,“没事儿,妈妈有办法,我送你一个秘密“武器”,这样你就可以快快吃完饭了。”“什么秘密武器?”听我这么说她瞬间就激动了,“加速器!有了它你的小精灵就有新能量了,你就会变得很厉害哦!”女儿一点儿也没怀疑我的“秘密武器”,反而问我“是粉色的吗?”“当然了,是像桃花一样漂亮的粉色,因为是妈妈的加速器呀(在她的心里,女生的东西都是粉色的),现在我就把它送给你,怎么样? ”“太好了,我就可以像妈妈一样快了!”她高兴地一下子就坐了起来,“但是,现在你要闭上眼睛,我才能用魔法把它装进你的肚子里,”她听话的闭上眼睛躺了下去,等待着我送给她的神秘礼物。我若有其事的念着魔法咒语,然后在她的肚子上轻轻的画着圈,接着又拍了两下,告诉她:“装好了,可以睁开眼睛了。你有没有感觉到肚子里热热的?”“有,我感觉到了,它在加速转呢!”女儿配合的说,我忍住没笑,把她的小手放在自己胸口 “能感觉到它在动吗”“嗯”,“但是,现在它还不能发挥能量,需要你今晚好好睡一觉,明天它就会变得超级厉害。”“好的,妈妈!晚安,我永远爱你!”“晚安,妈妈永远爱你!”这是我们每晚睡觉前都要对彼此说的,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而有些父母或许是羞于表达,或许是害怕宠坏孩子,常常控制这种爱的表达,觉得孩子知道父母的爱,但我们恰恰忽略的事实是: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消耗她心中储存的爱,所以我们也需要持续的、不断地去给她加满,这样她们才会知道父母的爱一直与他们同在;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不羞于表达,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看着她甜甜的睡了,我才松了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晨,没等我去叫她就已经坐起来自己在穿衣服了,看来这“加速器”还真起作用了!她很快穿好衣服跳下床又特意在客厅里跑了两圈试了试她的“秘密武器”。下午,一进门,女儿就焦急地跑来给我汇报:“妈妈,今天这个加速器没有起作用,是不是坏了?吃饭的时候我还是没有超过其他小朋友,”她一脸不快的向我抱怨着,我连忙安慰她“是不是啊?那你觉得是哪儿坏了呀?”“好像是螺丝松了,因为我吃饭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要快一点儿快一点儿,可是加速器就是不转动啊!”她认真地给我说着她的感受,“哦,这样啊!妈妈一会儿帮你检查一下!”我安慰道,她连忙去她的玩具箱里找了一把小螺丝刀让我马上修理,我配合的在她的背上“仔细”检查了一下,“嗯,果然是螺丝松了!”说完我又用“螺丝刀”上上下下按了几下,她全程都很配合,也很认真,丝毫没觉得这只是妈妈的“谎言”和一个游戏,“好了,这下一定没问题了!”我再一次肯定的告诉她。晚饭的时候,我鼓励她试试加速器的能量,她意外的用最快的速度吃完了碗里的饭和菜,就连平时不怎么喜欢的白菜也吃的干干净净,哥哥趁机打趣到:“你的加速器也太厉害了吧,比我的都快!”“当然了,妈妈把她的送给我了!”她骄傲的冲哥哥做了个鬼脸,我们大家都笑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天下没有完美的家长,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所有的父母都一样,每天在各种遗憾、欣慰、困惑和了悟中跌跌撞撞的前行;所有的孩子也一样,每天在各种学习、收获、 失败和感悟中跌跌撞撞的长大。我很欣赏儿童教育专家罗玲老师的一段话:只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到他那个童话般可爱的世界驻足一会儿。这样,你的心会变软变暖,你的万千种感知触角会统统开启,你身体里的那个小孩会被唤醒,你和孩子的眼里会闪着同样的光芒......这些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哪怕只有片刻。当然,爱的“加速器只是帮我用爱充满了女儿的心,让她的心里装满了爱的力量。从短期来看,可以帮助孩子很快减少情绪和行为问题,从长期来看,这个爱的不断给予和储备可以影响孩子一生,也可以支撑孩子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后面的几天,女儿每次从幼儿园回来都会高兴的给我说:“妈妈,今天加速器起作用了,我都超过其他小朋友了”“妈妈,今天我都大声唱歌了,有加速器一点儿都不累!”“妈妈,今天我表现可棒了,老师奖励我小贴贴了!”我都会鼓励她坚持和加油,也会引导着聊聊幼儿园其他有趣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佛系妈妈。我不想早早的就给孩子的任何一种表现贴上成人的“标签”,也不想用连自己都厌烦的唠叨下达各种所谓为你好的“指令”,更不想用长篇大论让他们顿悟人生,这样,孩子不但越来越不爱思考,责任感越来越低,自我管理能力也会跟着下降,就连对父母那与生俱来的爱也会开始排斥。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所有人都关注孩子的未来,但是恰恰没有人关注孩子的现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则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所以,我也简单的希望我的孩子会有一个幸运而完整的童年,不会被随意地贴上标签,不会毫无目标的虚度时光,不会手足无措的逃避困难,也不会自鸣得意的轻视未来。于是,我更愿意认真的去关注他们的现在,希望他们可以在未来的某天去慢慢地回忆,那时,有的不是遗憾而是感激!</p> <p class="ql-block"> 相信,终究有一天,那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会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