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衡曾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成长,不断地探索中才能稳步前行。3月22日我校全体数学老师在网上观看了“第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活动伊始,吴正宪老师做了关于《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深度学习”》的讲座,接下来向我们展示了三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以及每节课的专家点评。与名师对话,让我们似醍醐灌顶,收获颇多。</p> <p class="ql-block"> 一、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深度学习,使儿童的成长更具有成长性。</p><p class="ql-block"> 吴正宪老师指出,要坚守儿童立场,以儿童可持续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在保护儿童成长利益的前提下开展一切教学活动,包括课内、课外的。教师要关注儿童心理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引导儿童自觉想一些问题,鼓励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引发儿童持之以恒的追问,在“问题链中”产生深刻思考。理解数学的本质,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在《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课中,孙老师让学生结合点子图以及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去自行解决14✖12,在不断地交流讨论中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理解了计算本质,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正如新课标所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 二、把握整体结构,促进深度学习,要注重单元学习主题的建立,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p><p class="ql-block"> 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p> <p class="ql-block"> 讲座中吴老师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科内部的整合还要注重外部的融合。学科的内部整合:一是将零散的碎片的数学知识建立其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数学知识结构,建好“承重墙”。二是根据核心知识共同拥有的本质属性和相同的逻辑关系,确定好每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找准关键能力培育的“发力点”引发儿童深度思考与主动探究,促进儿童思维进阶发展,逐步实现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 《认识长方体》一课以切胡萝卜为切入点,切一下引出面,切两下引出棱,切三下引出顶点,这些都直观形象的引出了正方体的相关概念,由浅入深呈现出知识点,本节课抓住了知识点的本质,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为后面继续长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等建好了“承重墙”。</p> <p class="ql-block"> 强调外部的融合,要打破学习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以任务驱动,开展主题和项目学习,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儿童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折线统计图》一课中,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武汉抗疫为背景,让数据传递传递着人间温情。教师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与动力。</p> <p class="ql-block"> 三、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理”和“法”,促进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 新课标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学生通过动手在图中分一分、画一画,沟通了新旧知识间联系,然后在点子图中表示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意义,沟通算理算法联系,逐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通过梳理关系,让学生体会到运算本质的一致性,建立整体知识结构,培育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学习与探索,在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面向学生,如何理解主题、理解教材等方面不断反思与实践,共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