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70年代,我们那批文革前入学的大学毕业生,来到位于阳泉市刘备山下的阳泉矿务局四矿,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四矿当时因出了一位九大中央侯补委员王体,而成为接受大学生劳动锻炼人数最多的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报到后,四矿有关部门给我们举办了学习班。介绍有关四矿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请老工人师傅讲述了煤矿工人的奋斗历程。接着还组织我们到大寨参观学习。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虎头山下,凭着勤劳的双手,战天斗地,用石头筑坝,建成了层层高产梯田,大寨人称之为海棉田。大寨人自立更立、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深受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来的时间是请有关部门讲解煤矿生产的安全规程及相关的劳动纪律,还组织我们到几百米深的矿井实地参观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此,我们分到各个生产岗位,穿上工作服,戴上矿工帽,融入了矿工队伍,开始和这些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矿工,一起生活,一起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以说,走上社会,是那些以艰苦劳动为荣,把光和热贡献给社会的煤矿工人帮我们系好走上社会的第一粒扣子。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无论碰到何种艰难险阻,遇到怎样的坎坎坷际遇都不曾忧郁退缩,而是迎难而上。</span></p> <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四矿干部科宣布,经过劳动锻炼,一批大学生将到四矿职工子弟学校担任教师。当时矿上的干部职工的说法是:全国有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太原大学。于是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与原四矿职工业余学校、四矿职工子弟学校的部分优秀教师,一起组建了阳泉矿务局四矿中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如下:四矿原职工业余学校教师:黄炳信、孟智堃、刘润田、史有芝、赵金成、夏胜先。四矿子弟学校:刘爱莲、张超慧、张继堃、王俭、孙建荣、李玉存、薛元林、徐景笑、张思明、胡素凡、李喜纲、迟日显。先后到四矿中学任教的经过劳动锻炼的大学生:复旦大学的刘大文、周行莹;清华大学的李宝玉、夏正昌、周忠荣、张康宁;北京体院的常桂香;北航的王庚;北京矿院的麻挺楠;北京农大的郝正立、姜莲英、郝玉文、刘社民、王振平;东北工学院的刘宗江;山西大学的连合俊、刘守孝、宋宁梅、梁郭虎、王保藩、太工的寇志敏、段先昌、延景华、冯秋英;山西矿院的赵国文、宿振荣、宿芝艾、王胜;山西财院的刘俊生、周永国;山西师院的李平、王东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别梦依稀忆校园,校园五十多年前”,建校初期的校园其实只有一栋坐东朝西的三层楼房,但这在当时的四矿,却是一座最为先进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据说69年九大当选为中央侯补委员的王体师傅就非常支持建一所设施先进的子弟学校,让煤矿职工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王师傅的二儿子王怀东、女儿王爱梅就都是四矿中学建校初期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一年刚建成的东楼,一层为办公室。二层为初二年级教室(当时称一连)。三层为初一年级教室(当时称二连)。楼前是一条建有四矿排水涵洞的大水沟。每天下午课后,各班轮流从北面小土丘用小排车取土填沟,经过一年多时间,把水沟填平后,建成了一个二百米的操场,这才有了大门。后来又陆续建起南北两栋楼,才真正成了一个完整的校园。</span></p> <p class="ql-block">1971年春季开学,我到了四矿子弟学校。当时的校址还是四矿口的旧挍址,暑假前夕,中小学分设,中学迁至新挍址。当时中学初高中均为二年制。当时按连队编制。年级为连队,班级称为排。学生为二个连队,即两个年级。初二年级为一连,连长夏胜先,指导员王玉官(工宣队员)。六个班即一至六排。一至六排的班主任依次为:李平、赵国文、郝玉文、宿志艾、刘润田、姜莲英(后为薛元林)。</p><p class="ql-block">初一年级为二连,黄炳信为连长。七个排即七个班。班主任依次为:黄炳信、王振平、梁郭虎、周永国、李玉存、孙建荣、王俭。</p><p class="ql-block">建挍时,校领导为高贵斌、张宪文。73年完善校级班子:校长高贵斌、书记王海生、副校长郝玉文。教导处负责人刘爱莲,后为黄丙信。总务处王有祥,办公室滑守仁,后为杨桃林。图书室史有芝,仪器室杜丽芬。</p> <p class="ql-block">1972年春季,开始招高中班。首届高中班为高一班、班主任赵国文;高二班、班主任郝玉文。初中招收八个班:14班至21班。</p><p class="ql-block">从此开始,四矿中学成为一所完全中学,高中自高三、四班之后为4轨,初中大多为8轨,最多时甚至多至10个初中班。</p><p class="ql-block">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四矿中学不再招收高中班。九十年代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示范初中,企业学校归政府管理后,改名为阳泉十六中。</p> <p class="ql-block">建校初期,赵国文是担任班主任最多的老师。从初中二排、高1班、高3班、高9班、高13班、高23班、……,王体师傅、刘仁主任、赵有瑞书记…还有高贵斌校长的子女都曾在赵老师任班主任的班级学习。</p> <p class="ql-block">由于师生共同努力,四矿中学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恢复高考时郭斌考入中南矿治学院,79年应届生樊军考入武汉测绘学院,80年应届生吴旭翔考入兰州大学,后来又有齐金林考入天津大学。在四矿就读初中的王润萍、李贵斌考取北京大学。不少学生考入全国各地普通大学。</p> <p class="ql-block">七O年代,是否有校办工厂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校办工厂就意味着办学路线不正确,办学方向不对头。在东楼后面的那片坡地上,教职员工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已动手起土烧砖,砌墙盖瓦,奇迹般地盖起了校办工厂厂房。有个画面我至今仍然在脑际浮现:某天课后,教职工参加校工厂内墙抹泥,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泥抹之类的工具,宿志艾便光着双脚,穿着背心,用双手抓泥抹墙,而且墙面抹得还十分光滑。那股劲头真有点像王进喜跳下泥浆池,奋战喷浆抢救油井的英姿。</p><p class="ql-block"> 在探索怎样办好校办工厂的过程中,也十分艰辛。当时有句顺口溜:“叮叮叮,噹噹噹,学校办起小工厂。要问工厂在哪里?几个学生和老康!”,后来还是李宝玉老师亲率高一、二班的几名学生到太原灯泡厂现场跟班学习,好不容易才办起灯泡厂。后也终因投资不到位而停产。</p><p class="ql-block">学校也曾和桃林沟协商,由挑林沟大队划拨了几亩土地,学校购置了农具,办起了学农分校。还和矿务局林业处合作,师生定期到寿阳林场劳动锻炼。</p><p class="ql-block">遇到矿上高产,高中班班主任便带学生穿起工作服,头戴矿灯,到井下工作面和师傅一起参加夺煤高产大战。春种秋收时节,班主任还要带领学生,赴郊区和寿阳县农村,参加春播秋收和深翻土地等劳动。</p><p class="ql-block">学校努力实践,在学校学好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定期轮流参加学工、学农生产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四矿中学建校之初,教师队伍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为教育培养矿工之弟奉献了青春。</p><p class="ql-block">学校实验室条件差,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感知理化生等课程知识,由郭新铭老师和各科教师合作,较早地引入电化教学手段。购置开发影像资料,建成闭路电视教室,使外语、地理,理化生等课程在全市较早普遍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阳泉市在四矿中学召开了电化教学现场会,介绍推广了四矿中学运用电化教学的经验。四矿中学还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电化教学先进单位。</p> <p class="ql-block">四矿中学十分重视体育工作。建校初期,打篮球是教师课余活动的主要内容,后来又修了个简易排球场。刘宗江、段先昌、王振平、宋宁梅等老师是篮、排球名将,每场都有精彩表现。</p><p class="ql-block">寇志敏老师训练的四矿中学男女学生篮球队曾享誉矿区,当时的许多球员成了部队或矿山篮球队的主力队员。</p><p class="ql-block">李顺珠老师则培养了不少长跑、竞走运动员,许多人曾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刘继德老师是阳泉市版画专家,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四矿中学走出了任晓军、王雨来、陈继荣等省市出名的当代书画名人。</p><p class="ql-block">胡素凡老师曾经从事音乐教学,培养了许多象李铁花等为矿工歌唱的矿山歌手。几十年后许多当年的学生退休了,他们还经常集合在张继堃老师身旁,在张老师指挥下高唱“浪漫夕阳”,唱红歌、悦心情,快乐度过退休生活。</p><p class="ql-block">建校初期,学校教职工守岗敬业。生活虽然清苦,但业余文体生活却十分丰富。工会组织参加的各类职工文体比赛也在全矿或教育系统屡屡获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较早就进入了学校的管理层,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各位同仁都十分支持我的工作。在工作单位我们是不同岗位的同事,下班后我们又都是老同学,好朋友。四矿中学的不少老师都曾经是我互帮互助的友好邻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虽已双鬓白,依然怀念当日情”。王振平、姜莲英是和我一起来到矿山的大学同学,莲英与正立结婚我们送去祝福,。振平家我们也常去串门走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3年,我到上海考察学习。特意到周忠家拜访了忠荣的两位老人。他们听说我是周忠荣同一单位的同事,知道在山西工作的儿子一切都好,老人十分高兴。热情地款待了我,让我转告周忠荣好好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远亲不如近邻”,我成家后,住在刘家垴家属区,有了一个13平米的家,大女儿郝平在医院出生后,出院回家那天是大雪纷飞、冰雪封路。是张超慧、刘守孝两位老师踩着没膝的大雪,把社民和孩子用平板车,从矿务局医院拉回四矿口,再一步一滑地爬上二、三里路的大山坡,回到刘家垴我的家中,记得当时他们连口热水都没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次我出差在外,小女儿郝容玩耍中不小心碰破了脑门,刘守孝听说后二话没说,推上自行车一溜小跑,把郝容送到四矿医院,清洗了伤口,缝了两针。多亏救治及时,才转危为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住平房,整个刘家垴上百户人家只有一个固定水管。吃水很困难。每天定时放二小时水,吃水需要定时到固定的水管去用水捅接水,再担回家,存于水缸备用。每逢我外出,刘守孝总是先把我家水缸挑满,才去挑他家的水。遇到买煤卸车等力气活,刘守孝也总会鼎力相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然也有休闲的快乐。假期一到,宿芝艾回太原探亲,便把他家大门钥匙给我,他的家也成了我的家。我们家人便有了两个宽敞的住所,一到晚上便把他家和我家的电视都打开,我和社民及孩子便高兴地看各自喜欢的电视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年春节假期,宋宁梅一家四口全到我家。四个大人打扑克,孩子摆弄着炉子里的炉灰,满地尽情抛洒,玩得十分开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张继堃老师一直与我比邻而居,我们开始学做饭时,锅里放多少米,盛多少水,都是他一一指点。</span></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四矿中学已有50周年,当年创办四矿中学的老同志如高贵斌、张献文、王海生、王有祥都已作古。老教师耿维伦今年将是百岁老人。我们的学生不少已是退休老人。他们有的学有所成,成了专家学者;有的曾经是阳泉煤业集团公司的高管;有的曾经是阳泉市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四矿中学曾经是他们起飞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学会了如何做人,怎样做事。</p><p class="ql-block">我们把青春留在了矿山,我们曾为矿工子弟奠基人生。我们青春无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