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砖 涟水造

书画同源

<p class="ql-block">  缘于爱好收藏,我关注地方城砖文化已久,也收集了一些带铭文的涟水古城砖,其中多见的有“安東縣”、“四分”、“分司”、“外河”、“永豐”等铭文砖,多为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涟水筑城用砖。近日朋友发来一张涟水老城砖照片,为我第一次见到,铭文记载为明洪武七年,这样一来,一下子就把涟水城砖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260年,这引起了我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据查阅资料,《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五〇载:洪武二年(1369)九月癸卯,“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临濠”即今安徽凤阳,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濠州置,以城临濠水得名,治钟离县。洪武二年,朱元璋在自己的出生地营建都城,因南有应天(今南京),北有开封(时称北京),故而将这座都城以“中都”命名。</p> <p class="ql-block">  为了营建中都城,明太祖曾下令,命安庆、淮安、镇江、扬州、抚州、赣州、饶州、吉安、建昌、临江、南昌等府,为明中都烧造城砖。在民国《沭阳重修县志·金石》中,曾记载有一种“古砖”,文曰:“淮安府安东县造提调官□□□□伯作頉丁□□□洪武七年三月□日。”之所以要将此砖记录在案,是因为当时该砖的出土位于沭阳县境内,即“高家沟南街方姓挖出此砖,现存程仰希家。”高家沟,即今涟水高沟镇,清代及民国初年时为沭阳辖地,民国三十年(1941)十一月划归涟水,属第四区。</p> <p class="ql-block">  史籍记载,明中都分大内宫城、禁垣皇城、中都城里外三道城,用砖颇钜。宫城是最里面的一道城墙,自洪武三年开始修建,六年由汤和主持垒砌。城墙底层铺设大方青石、花岗条石数层,以上全部用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1厘米,重约50斤的大城砖砌筑,极为坚固。宫城以外还有一道城墙名为“禁垣皇城”,亦称“周垣”,是宫城的外墙,其结构与宫城相似,均为砖石砌筑。全长“十二里又一百四十一丈”,高二丈。最外面的一道是明中都城。按《明实录》中的记载:洪武五年正月甲戌“定中都城基址,周围四十五里”,呈正方形。皇城居中,东西对称,每边三门,共十二门。仅此为例,营建明中都所耗费城砖将是个天文数字。</p> <p class="ql-block">  由于营建明中都是当时的国家级工程,因此对于城砖的烧造均有严格的规定,取材、制坯,烧制、运输,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工程须有严密的管理体系方能实施。根据王剑英《明中都城砖》一文考证,目前在明中都遗址发现的各类地名砖中,分别涉及到直隶南京、江西、湖广两省22府、68县以及2个巡检司。为严格落实分工,地名砖上除了印有所属府、州、县等产地信息外,还大多标明了提调官(所在州县的副职)、司吏(具体承办人)以及作匠(制砖工匠)的姓名,如若城砖质量出了问题,责任则由这三个人承担,后果很严重。</p><p class="ql-block"> 因工程量巨大,此类地名砖大多由各地分别按规制烧造,再由水路或陆路运往临濠。根据目前已发现的隶属22府68县的各类地名砖分析,这些地方大多有水路与凤阳相连。如江西、湖广两地,可由当地水路入长江,北上运河再东折淮河,至临淮转凤阳。</p> <p class="ql-block">  2009年,安徽凤阳县博物馆对明中都午门遗址开展修复工程期间,从大量回收的明代城砖中,筛选出480余块铭文砖,其中即有民国《沭阳县志》中记载的这种“安东砖”,文曰“淮安府安东县造,提调官、县丞刘伯钦,作头丁成、杨遇。洪武七年二月□日。”这一发现为填补地方志中缺失的内容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  正当明中都如火如荼的兴建过程中,洪武八年(1375)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前往“验工赏功”,不料却遭遇工匠集体罢工示威。主持中都营建工程的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大发雷霆,对参与示威的工匠挥起了屠刀。虽经工部尚书薛祥极力劝阻,但终未奏效。事后,朱元璋也感觉此事处理失当,于是亲自到中都圜丘告祭天地,发表“戴罪谨告”,但此举并未得到乡亲们的认同。因此明太祖一回到南京,便下诏令中都停工。《明太祖实录》中称:“初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费罢之。”</p> <p class="ql-block">  五个月后,明太祖下诏改建南京大内宫殿,放弃了“迁都中都”、“定鼎是方”的计划。至此中都城营建半途而废,而各地负责烧造城砖的窑厂却未能及时接到停工的指令,因此有部分铭文砖在烧造完成后,并未运往凤阳。因此民国时“高家沟南街方姓”发现的那块“安东砖”便是其中的一块。而文献中并未记载的这种“安东砖”,或许由于数量较少,因此在本地较为罕见,史籍中也便无此类记载。</p><p class="ql-block"> 古城砖当属涟水最久远的实物遗存了,五岛湖改造没能让它重见天日,仅仅揭露出一米多长供人参观。现零星散落于民间的涟水古城砖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经意间,就会在各处看到古城砖时隐时现。有的拆迁工地成百上千的城砖,最后竟被当成建筑垃圾丢弃,实在令人惋惜!目前,只能是尽己所能,收集归整,保存地方历史文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