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研”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研”则怠。每学期初深入基层学校听课,都使我萌发新的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虽然是国家级必修课程,但受大教育环境的影响,它的地位有些那么不尽人意。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这门课程,然而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并不是专职的,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和统一的教学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挖掘和培养本学科的优秀教师很难。因此,它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深入基层教研,几位老师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本学科教学开启了新局面。我听到的不再是语文版或思想品德版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教师口干舌燥地教学生们怎么去做,而是各个学科在活动中的整合、延伸和拓展;我看到的不再是学生们围绕着教材举手发言,不再是全班同学只有一部分在参与,而是师与生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每个活动主题设计真实,体现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整个活动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等;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反思评价等这样一系列的环节,想必师生都受益匪浅。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以来,曾有过困惑,所有新事物的出现必然要面对很多挑战、质疑和阻力,但阻力越大改变就越多,也会更完善。两年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研究和学习,我认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比其它学科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还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近几年成熟的教学实验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步骤一般包括确立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具体实施,总结交流等几个方面。下面以东红小学艾桂霞老师开展的《小小设计师》活动为例,带领广大教师一起走进研课之旅。本节课从主题的确立(设计不同形状的框架)、制定搭建框架的方案及改进方案、实施搭建框架的具体活动、到最后同学们的展示汇报,整个活动的开展还给学生们一个研究真问题—开展真实践—交流真体验的广阔空间。建筑学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多问题可以值得探讨,研究的范围比如大问题—中国的房屋建筑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中国某个朝代的建筑特点、中国苏州四大园林的建筑特点、东西方的建筑差异……小的问题如框架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围绕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确定研究可行性的子课题。艾桂霞老师的这节课组织学生观看框架设计风格的建筑,从框架建筑特点入手,来源孩子们生活实际,确立用方便筷子设计承载书本框架的主题活动,妙哉!活动主题的确立是最关键的一步,选择什么主题,直接决定了活动实施者的兴趣和投入程度,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施效果。确立活动主题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活动,首先将准备的材料简单固定一个三角形或正方形的框架,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经过讨论交流,确定哪种方法更加稳定?接下来教师明确创意活动任务:用20根方便筷子和橡皮筋搭建一个框架结构来承重书本,比一比,哪种框架承重力更强?并根据活动提出具体要求。两个问题,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学生们循序渐进地解决每一个问题。根据要求制定小组活动方案,从准备到实践整个过程,每组成员都在积极参与,组长负责指挥,其他成员共同操作,有固定筷子的,有系橡皮筋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们根据数学学科所学过的知识原理设计图案搭建框架,搭建的过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而且每位组长都特别有耐心的鼓励和指导其他成员,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非常难能可贵。此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并作出重点指导和及时评价,在这种反复尝试的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特别浓厚,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现,最后在大家相互配合,反复实践中完成了小组的作品。做好的小组由每个组长将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即便失败的小组也没有留下遗憾,因为通过此次活动,他们总结了没有完成框架的原因及问题所在,更有为在下次活动中做得更好的劲头。我想,这节课比数学或语文课更加让孩子们开心吧!这样一节常规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下来,学生们收获的不再是简单枯燥的知识,而是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此次教研路上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春天,不仅体现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学科的用心钻研,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对学生们的苦心培养,也体现了各基层学校对教研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实践活动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也是师生,生生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有不足、有遗憾才能让自己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节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目标定位准确,确保了课程的有效实施;再次坚持了综合形态,体现育人目标;最后关注学生发展水平,构建目标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若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直能坚持开展下去,我想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意识和能力都会有一个梯度化的提升。总而言之这门学科就是不再让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课堂里、学校里,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自己、走进大自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教师也不再是一言堂,是课程的创造者、是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小袁老师经常说:“教学是个良心活”,教师应真正把教学当回事,而<span style="color: rgb(64, 64, 64); 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所以老师既要教学相长,也要教研相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在大的教育环境下,要把一个新的学科切实做好做实会有诸多困难,可越难越能磨练人的意志,越难越能锻炼出才干,越难越能出成果。愿孩子们能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空间里肆意遨游,大胆发挥,开拓一片新宇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从学生身上看到综合实践活动为我们带来的喜人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