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谭合庭</p><p class="ql-block"> 谭合庭:1936年11月出生,湖南省邵东县人,中共党员。</p><p class="ql-block"> 1956年2月,在邵东县水利局应征入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第三汽车拖拉机修理学校学习。毕业后调入思茅边防军分区汽车排,先后担任汽车修理班长,汽车排副排长,排长</p><p class="ql-block"> 1960年获得昆明军区“保卫祖国与建设边疆积极分子”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调入勐腊108兵站(昆字370部队)先后担任供应科油料助理员,战勤科运输助理员、副科长。</p><p class="ql-block"> 1970年1月,在完成援老抗美任务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1975年,部队整编,在勐腊兵站(35464部队)先后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党总支书记,主任,党委常委;</p><p class="ql-block"> 1979年1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临时任一兵站副站长;</p><p class="ql-block"> 1982年3月转业到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矿务局,先后担任职工医院院长,运输处党总支书记,工业公司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 1994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为了援助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和修筑公路网,中国筑路工程部队、警卫部队等,分批从中老边境的云南省勐腊县开进老挝上寮地区。驻勐腊的昆明军区后勤第108兵站担负起了援老部队后勤保障任务。 我1968年下半年从108兵站供应科油料助理员调到战勤科任运输助理员。随后到驻食加站的兵站二小队,二小队是兵站派出的机构,由副站长郭藏瑾直接领导和指挥,具体工作就由我和李正光(供应科的给养助理员)两人完成。李正光负责主副食的供给,我负责汽车营的车辆调度(既汽车23团4营)和零星人员出国通行证的办理;每天我根据李正光同志的用车计划,负责开出派车令和通知汽车营,并将装车地点,时间,车辆台数,通知驻在勐腊县城的第四供应站。第四供应站有两名分管主食供应的助理员(当时是袁甫其,蔡玉美),分别与县粮食局的第二粮库,县商业局的副食仓库及饲养场保持经常性业务联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侯,地方各级政府都成立了专供组,108兵站驻地的县政府粮食局组建了第二粮库,专门负责主食的储备,如大米,面粉,油,各类豆类。商业局成立了专供组,修建了一幢幢简易仓库,仓库内储存的副食品种繁多,这些食品都是从内地源源不断的运调过来的,有的还是从外省调拨的,凡是部队提供计划的,仓库都有,所有副食优质价廉。以猪肉肉罐头为例,一公斤装罐头,供应部队的价格是1.6元一公斤装,市场价是3.2元。而且是很难买到的。饲养场的活鸡,活猪,活牛也不断运来。还专门修建了冷冻仓库,各供应组都设有办公室,供应组织严密,人员分工细致。 部队和地方大家都处在援老抗美战斗状态,他们都是不穿军装的战友,从开单到装运各类物资,确实是全国军民一盘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定期到汽车23团营及连车场了解车辆动态。(出勤车,待命车,在修车)汽车营对车辆的管理很到位,基本没有发现车辆待修情况。看到在修理车辆的修理人员都是争分夺秒的抢修车辆,尽快使所有车辆随时处于战斗准备状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天上午都会深入各供应站点,了解部队和地方合作保障供应的情况,每天都可以看到汽车运输车队,第四供应站负责装御的官兵,在站领导和班排长的带领下,都准时按照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当时装御工作没有机械设备等输送工具,搬运主副食品装车、卸车,全部依赖我们供应站人力完成。官兵们每天一身汗水一身灰尘,军地人员个个热情高涨,干劲足,不怕苦,不怕累,每人工装服上背脊上都是一层又一层白色的汗迹,工作服基本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现场所有的人都在有条不紊的奔忙着………,现场搬运装御场景十分壮观。日复一日,始终如一,每天大家完成任务返回营区,冲澡和晒衣服成了一道风景线。遇到雨季,甚至穿着晒不干的衣服,继续赶至仓库搬运装卸军粮等物资。我在二小队期间,其中108兵站1968年从贵州大方县入伍的四供应站战士杨祥贵同志,就是在平凡的后勤保障岗位上、带头全班战士不分昼夜艰苦奋战,为了紧急供应前线的物资需要,在装卸车短距离搬运途中,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他每次竟背负大米二百斤(每次背两袋,每袋重一百斤),在仓储现场急速装卸。这种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鼓舞着全排同志提前而顺利地完成任务,杨祥贵后来被兵站提拔为第四供应站勤务排一排长,兵站报请上级为杨祥贵荣记了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正值我们兵站营建任务繁重,建房所需木材大多在尚勇,短期内运不回来。我提出建议,利用汽车营到国外(老挝)返回时的空车运力,郭藏谨副站长和我同汽车23团四营领导商量,得到汽车营同意。 兵站二小队在下达派车令的同时,下达了返回途中在尚勇运输木材的指令。然后兵站又组织勤务连和官兵负责御车,在勐腊食加站旁堆放木料,其改锯的木材堆积如山。解决了兵站营区住房建设急需木材,还大大节省了营建开支,汽车23团4营当时对兵站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四:谭合庭) </p><p class="ql-block"> 驻站的国外各部队代表,兵站二小队,汽车23团4营,兵站第四供应站,地方各专供组形成了有机合作互补的协调关系,有力的保证国外部队主副食供应。我深深感到,如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我们的援老抗美筑路后勤保障是寸步难行的,这也是当年全国军民上下一心,各方努力的具体表现。而当时国内居民的主副食品主要靠定量票据(粮票、肉票、油票等)中国人民为支援老挝人民独立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中国军民鱼水情深的体现,真正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军立军之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保证。</p><p class="ql-block"> 1970年三月,我因工作需要,回到兵站战勤科,我的工作由冯正文助理员接替。 </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顾往事,初心不变,展望今年即将建成通车的中老铁路,中老高速公路,我们缅怀50年前为援老筑路英勇献身的200多革命英烈,我们今天还健在的老战友们,更要珍惜和发展中老友谊,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心全意为全世界人民服务,为“一带一路”添砖加瓦,为构建和谐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一点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编辑@望天树@秋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