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风从黄河来

华夏大地上有哪一种戏剧源远流长,产生于先秦时代,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而远播华夏?<br>  华夏大地上有哪一种戏剧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br><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华夏大地上有哪一种戏剧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那种雄浑气势,那种豪情万丈,与软语呢喃的剧种绝对是两重天?</h3> 还是讲述关于一段关于秦腔的传奇故事吧。<br>  79年前,陕军与日寇在中条山展开浴血搏杀,八百壮士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br>  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宁肯纵身投河绝不低头折节的关中“冷娃”。他们都是16-18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800人集体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这个村民,尤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留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br>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br>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故事出自于陈忠实先生的《关中娃,岂止一个冷字——读立马中条》)<br> 秦腔产生于先秦时代,起源于凤鸣岐山。遥想那荡气回肠、令人神往的历史天空,强敌四邻、虎视眈眈,一辈辈秦人前赴后继,一身肝胆,在血雨腥风中引吭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为救亡图存、为华夏统一而战。近期央视热播的《大秦帝国》,拨动了多少男儿的心弦,“赳赳老秦,复我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那击缶高歌、迎风高亢,正是秦腔萌芽时期的酣畅淋漓的原生态! 秦腔脸谱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色彩运用上讲究红忠、黑直、粉奸、金神的人物特征。<br>  关公的脸谱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着赤胆忠心; 曹操的脸谱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着阴险奸诈:<br><br> 包公的脸谱是黑色的,黑色代表着刚正不阿;<br>  窦尔敦的脸谱是蓝色的,蓝色代表着刚强骁勇。<div>  脸谱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秦腔中的人物形象形象鲜明、善恶彰显,这是秦腔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高台教化、激浊扬清的文化魅力之一。<br></div> 杨柳依依、悠悠浐灞做背景;天府秦川、表里山河做背景;秦腔爱好者们随遇而安,席地而唱。三十年前如昨,常忆起那个杏花漫山遍野的小山村,荷锄带月归的农人们,或坐或站在麦场上,轮番献唱,这个唱罢那个登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唱到《金沙滩》上时,垂垂老矣的抗战老兵拍节高歌、神情悲怆;唱到《五典坡》选段,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浅吟低唱、不时擦拭着泪珠,是黯然伤神,还是忆起了沧桑往事的情感积淀;唱到《虎口缘》时,青梅竹马的年轻情侣们,在心有灵犀中,情愫暗生;唱到《杏花村》时,辛勤劳作的农人们开怀大笑、幸福感满满……<br><br>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娥梦断秦楼月……八百里秦川曾有过周秦汉唐的鼎盛辉煌,也曾有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黄土的沧桑和凄凉,华山如立,灞桥折柳,唯有山川依旧,唯有秦腔依旧,板胡响处,锣鼓起时,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是这八百里秦川天地人的万籁齐鸣,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意蕴在肆意奔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航拍秦川大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后地坑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