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加强老师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2021年3月10日,在学校教研组统筹安排下,大同小学二年级数学组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二年级数学下册《7、8的口诀求商》。担任这次数学同课异构授课的教师有王飞、何金鑫。</p><p class="ql-block"> “同课异构”在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的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每位教师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案。</p><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分两个环节:一是集体备课环节,二是“同课异构”展示环节。</p><p class="ql-block"><br></p> 第一环节:集体备课 <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始了,我们的特岗老师何老师利用课件边解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边给我们展示了《7、8的口诀求商》教学流程。何老师采用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导入新课——创设“六一”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发现、探究《7、8的口诀求商》的方法——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巩固新知的教学方法完成《7、8的口诀求商》的教学任务。</p> <p class="ql-block"> 接着,王飞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件的设计为我们阐述他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本节课,王老师想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完成新知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帮助学生掌握《7、8的口诀求商》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同科组老师首先肯定了两位老师为本次活动做的充分准备,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1.引入新课时要做好铺垫,思考“怎样引出7、8的口诀”,例如:复习时要让学生指出一句口诀有哪些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p><p class="ql-block">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算理上和如何深化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p><p class="ql-block"> 3.在讲解“56面红旗,挂成8行”时,要让学生用笔圈一圈,既理解平均分,又可以理解算理。</p><p class="ql-block"> 4.练习的题型要多样化,练习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向课堂要质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各抒己见</p> <p class="ql-block"> 校领导非常重视我们这次教研活动,唐电书校长、梁朝霞副校长亲自参与到我们的教研活动当中。</p><p class="ql-block"> 瞧!我们的唐校也忍不住要为我们授课老师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1.二年级口诀教学是数学计算教学的关键,备课时要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 2.7、8乘法口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求商的算理上。</p><p class="ql-block"> 3.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p><p class="ql-block"> 4.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思考每道练习题的目的是什么,练习点在哪?</p> <p class="ql-block"> 梁副校长指出: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集体备课一定要写详案,要多预设几个问题,做好预案;导入的环节要把导入过程的环节说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要让学生先观察,再思考学习。</p> <p class="ql-block"> 大家敞开自我、各抒己见,探索多种途径教学方法,共同斟酌更好的教学方式,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梳理经验、归纳提升,达成新的共识,高效、快速地提升本次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p> 第二环节:“同课异构”展示 <p class="ql-block"> 3月25日我校二年级数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开始啦!第一节课先由何金鑫老师带领着二(1)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7、8的口诀求商》。</p> <p class="ql-block"> 二(1)班的孩子以端正的坐姿,满怀期待和热情开始了本课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何老师通过边拍手边背乘法口诀的游戏环节拉开了今天的学习之旅。瞧!孩子们的口诀背的可熟了。</p> <p class="ql-block"> 当何老师抛出第一个问题时,孩子们利用手中的学习单通过观察、圈一圈,快速的列出乘法算式解决了老师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整堂课,何老师有效的利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六一儿童节”,引出3道有关乘、除法的数学问题,她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列出乘除法算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用同一句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出相应乘法算式的积而且还可以求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让学生感受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接着,王飞老师和二(2)的孩子也为我们上一节《7、8的口决求商》,王老师虽然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可驾驭课堂的能力完全不像新教师,王老师在处理这节课时大胆放手,把解决问题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大胆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每个环节设计非常紧凑,每道练习题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知道每道计算题的算理,可见王老师备课非常充分!</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课堂生动有趣,教师教态亲切、和蔼,迅速拉进了与孩子间的距离,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p> <p class="ql-block"> 课后,我们的唐校亲自和两位授课老师进行交流和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唐校指出:</p><p class="ql-block"> 1.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能力。</p><p class="ql-block"> 2.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计算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算理,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个乘法口诀。</p><p class="ql-block"> 3.要设计有效的练习,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p><p class="ql-block"> 4.课件的制作要准确,当课件在播放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处理,以免让学生误解。</p><p class="ql-block"> 5.在教学56÷7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引出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求商。</p> <p class="ql-block"> 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又开始聚在一起继续交流、学习啦!</p> <p class="ql-block"> 首先,高教研员对这二节课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提出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他认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老师的课紧贴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和现实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思考。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不够科学,对新课传授用时少练习多;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建议形式多样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课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衔接流畅,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了较多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发言欲望;不足之处是课堂应变能力不够机智;课堂纪律管控不到位;“”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教师讲解不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吴海岸教导针对课堂也給我们的授课老师给予了指导性建议:</p><p class="ql-block"> 对于何老师的课,吴教导建议孩子在完成学习单后要及时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孩子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而不是上讲台直接写算式;要注意过渡的衔接,要学会利用过渡语把孩子的注意力带到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概括计算方法,注意知识的迁移。</p><p class="ql-block"> 对于王老师的课,吴教导首先肯定了王老师授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整堂课体现学生是主体。不足之处是过渡语不够精简,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严谨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符丽老师指出两位老师的共性问题并给予指导性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1.课堂评价过于单一,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2.课堂提问没有顾及到全班,课堂上要及时关注每位学生。</p><p class="ql-block"> 3.巩固练习形式单一,对于低年级可以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巩固已学知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他 教师们也各抒己见积极的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p> <p class="ql-block"> 此次教研活动,使教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我们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同课异构是集体备课下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有效形式,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下的不同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的多样展示。</p><p class="ql-block">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大同小学全体教师将立足课堂,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为创造大同小学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