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气象日”- 二6班家长讲堂活动

<h5> 今年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将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是因为不断变化的气候正使海洋变暖,对天气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国高度重视海洋气象的发展和科研,因为只有掌握气象知识,才能不断提升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更精准地监测、评估、预报和预警。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气象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3月24日清晨,潘昱丞爷爷和潘昱丞祖孙二人联手为二6班同学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气象盛宴。</h5> <h5> 潘昱丞爷爷带来的“2021世界气象日家长讲堂”首先为我们揭开了大气层神秘的面纱。我们生活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所包裹, 最靠近地面表面的十至十二公里大气称作对流层。这里集中了大气层质量的75%以上。气象就是指这一层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如冷、暖、干、湿、风、云、雨、雪等等; 它们的状态和变化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h5> <h5> 中国是有5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长期依赖农耕经济生活。天气的旱、涝与突发的自然灾害会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可以说是靠天吃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认识天气, 趋利避害的好经验。其中观云测天就是预报天气的手段之一。</h5> <h5>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利用准确的天气预报取得成动的事例。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div><br><h5> 公元208年,曹操率80万大军进攻孙权和刘备。孙刘联合抗曹,但他们加起来只有5万人的军队,于是他们策划了火攻的办法。可是当时此地常年盛行北风, 一旦风向不利反而会伤了自己。结果由于诸葛亮成功预报出有二至三天的东南风的天气,孙刘联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动火攻,击败了曹操的80万大军。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火烧赤壁”。有一出京剧名为“借东风”讲的也是这个故事。</h5></div></h5> <h5> 我们们不仅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div><br><h5> 1972年由于气象科技水平较低,沿海地区还没有使天气雷达联网,台风”丽塔”大肆狂虐。“丽塔”7月7日生成台风, 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7级(65米/秒)。在7月27日,从天津登陆, 然后进入北京, 翻过燕山,减弱消逝于蒙古高原,历时26天。这场台风给京津地区带来巨大损失, 北京怀桑枣树林降水479.2mm, 东直门3小时雨量235.8 mm,东城区倒塌房屋400多间。</h5></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1972年台风“丽塔”</font></h5> <h5>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气象科技进步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预报天气的手段日益丰富, 数值预报愈加先进,天气雷达升级可联网(136台天气雷达),卫星云图产品丰富(两颗静止,两颗环绕南北极)。科技手段的丰富和提高使得我们的天气预报准确率大为提升,在为奥运会开幕式和世界园博会开幕式的服务中受到了全世界的好评。2020年的台风“巴威”造成的灾害也有效得以控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2020年台风“巴威”</font></h5> <h5> 即使气象科技水平提高了, 观云识天气仍然是帮助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程度的有效手段之一,全国二千多个气象站台每天仍四次向中央气象台报告气压、云、温度等变化,在天气预报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h5> <h5> 云分三族十类29种,其中三族主要分为<br><ul><li>高云 — 冰晶结构, 5000米以上</li><li>中云 — 冰晶和过冷水混合结构, 2000-5000米</li><li>低云 — 小水滴结构,地面60-2000米</li></ul></h5> <h5> 在看云识天气环节, 潘昱丞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云层和平时观察拍摄到的照片,为大家用图文形式详细介绍了各种云层的名称,形成条件和形态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h5> <h5> 如此丰富的气象学知识让同学们大开眼界,大家都听的津津有味。</h5> <h5> 气候、环境这些话题听起来很大,其实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通过这次“2021世界气象日家长讲堂”,二6班的同学们不但对气象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对身边气象的变化更关心了。看云识天气,相信你我也可以。:)</h5>

天气

气象

气象日

预报

台风

潘昱

天气预报

讲堂

世界

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