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1.2.28日《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组做客黄石广播电视台直播间。我很荣幸就黄石的工业记忆,与原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有几分钟的电话连线。单院对我所说黄石工业的“四条龙”非常感兴趣,几天后节目由浙江卫视播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单院长做客黄石广播电视台直播间</span></p> <p class="ql-block">说起黄石我一直在想:</p><p class="ql-block">为什么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就决定湖北设立一个新命名的省辖市——黄石市。</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毛主席说:黄石的路不好,我就是骑驴也要去看看。1950年、1958年他老人家两次来黄石视察,两次到大冶钢厂,指示把这个厂办大办好!</p><p class="ql-block">究其答案,我以为就是因为黄石的矿产和工业。</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视察大冶铁矿手拿矿石面带微笑</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还说: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19世纪80年代,张之洞在黄石(当时为大冶)创办的大冶铁矿和大冶铁厂,是汉冶萍公司的主体。1908年盛宣怀组建的汉冶萍公司是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同在黄石的华新水泥厂始建于1907年;富源、富华、利华煤矿分别建于1909年、1918、1924年(后均并入源华煤矿)。黄石还有32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和1700多年前的铁矿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笔者在黄石汉冶萍旧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急于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于是有着如此工业基础的一座新城——黄石市应运而生。所以说黄石是因矿兴盛、因厂立城的重工业城市,从此以“青铜之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著称于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石建市后,在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计划中。除了恢复扩大钢铁、水泥、煤炭、发电等传统行业。又在黄石下陆新建一大型铜冶炼企业(前苏联援华156个项目之一)——大冶铜厂。后因名称与大冶钢厂在书写中容易混淆,改名大冶冶炼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一时间,钢铁、有色、水泥、煤炭、发电等企业在古老的鄂东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座座新厂房拔地而起,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根据冒烟和产品的颜色,有了黄石“四条龙”的传说。大冶钢厂炼钢烟囱的黑烟、青色的钢铁产品称之为“黑龙”;华新水泥厂灰色的水泥灰色的烟尘雅称“灰龙”;大冶有色的黄铜产品、含硫的黄烟当之无愧的“黄龙”;还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石电厂蒸汽般的“白龙”。</span></p> <p class="ql-block">说起我对黄石的工业记忆,主要还是大冶有色,它也是黄石工业乃至新中国工业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自1958年我们全家随同在地质队工作的父亲从南京来到湖北,来到这个企业。在厂子弟学校读书到高中毕业。下农村后招工又回到这个企业工作直至退休。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目睹和参与了大冶有色的发展与建设。</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冶炼厂厂区120米高的烟囱,据说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二。那时没什么高楼大厦,居民区最高的楼房只不过四层。人们到了新下陆,很远处就看到那突兀的烟囱。这座大烟囱是那一代有色人的骄傲,只要有亲戚朋友来,我们就手指厂区大烟囱自豪的说:中国第一亚洲第二。</p><p class="ql-block">因为烟囱太高,人们近距离仰头观看帽子很容易脱落,这是真的。</p><p class="ql-block">1961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来厂视察,陈老总从下车就一直抬头看烟囱,我们厂党委书记迎上去,陈老总看着烟囱和赵书记握手。</p><p class="ql-block">烟囱每年都需要检修,主要是避雷针和烟囱口的砌砖。工人们爬上爬下既危险又消耗体力,每爬一次烟囱发一个甲等保健票(0.30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时任熔炼车间的邓书记,不顾违反组织纪律,破例让维修人员免费不限量吃肉包子,大家都争着上烟囱。</p><p class="ql-block">在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如此四条“巨龙”每日每夜向空中排放含有害气体的烟尘,严重污染着黄石的空气环境。冶炼厂呛人的烟气是我儿时最为深刻的记忆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产品是铜,在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投产前十年都是直排。因为烟囱很高,大量的含硫气体污染半径达20公里,厂区西北附近几乎寸草不生,周边庄稼难以生长。在哪个只重产量忽视环保的工业原始积累初期,一年的青苗费赔偿费仅20万元。</p><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家属区,位于厂区东南方向(上风口)约2、3公里,但如果哪天刮西北风又是低气压时,灰蒙蒙的空气飘着细细的粉末,还伴着刺鼻的硫酸味道。用一句词形容:遮天蔽日!现在北京的雾霾根本无法与之相比。于是乎家家赶紧关闭门窗,收回晾晒的衣物。我们上课的教室尽管门窗紧闭,但无孔不入的烟子仍然呛得同学们咳嗽声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如果下雨,沾附在衣物上的灰立即变成硫酸(也就是俗称的酸雨)形成一个个小窟窿。那些年在厂区上班的人,布料工作服(硫酸车间发呢子工作服)穿一段时间后,肩背上都是小窟窿。我1975年参加工作,在厂区当装卸工时还是这样的,工作服都是从背上破起。</p><p class="ql-block">但是,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如同欧洲资本主义工业早期一样,几乎没有环保概念。烟囱林立认为是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有歌为证:“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儿歌《小燕子》的词作者王路在黄石工作直至离休。他看到的大工厂、新机器,正是黄石“一五”建设的时代烙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我读小学期间,上图画课的内容常常是一张白纸上画着厂房和许多个烟囱,还用铅笔在烟囱出口旋转画出滚滚浓烟,表示祖国建设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的确是哪个年代真实的写照,就连政府工作报告也说,这“四条龙”是黄石工业蓬勃发展的象征,是我市的一大亮点和名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过去的几十年,黄石为共和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的水泥、钢铁、铜、矿等产品。直至资源枯竭,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市区常年笼罩在灰尘之下。住在华新、电厂附近的居民一年四季不敢开窗,外面晾晒的衣服遇到风向不对,就落下一层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0年我住黄石广电局家属大院,离华新水泥厂旧址较近。直到2007年华新搬迁之前,窗台上总是布满细细的颗粒灰尘 ,特别是停在楼下洗干净的小车,第二天一层薄薄的粉尘。民间戏称黄石是“光灰”的城市。黄荆山因为开采石灰石被挖的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大冶湖、磁湖湖水严重污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黄石人民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此严重的工业污染是必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央开始推行“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提出“变废为宝”的口号。七十年代初<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主席在一次石油会议上说:“综合利用大有文章可做”。</span>1972年周恩来总理对治理“三废”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不了工业污染的公害,是因为他们的私有制,生产的无政府和追逐更大利润,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工业污染,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此,1969年大冶有色开始修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硫酸回收第一系列,并</span>恢复建厂时因技术不过关,一直未使用的硫酸车间。当年读初中的我,参加了工地义务劳动,记得有一天湖北省长张体学身穿长筒雨衣冒着大雨来工地视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73年又开始了硫酸第二系列工程建设,1977年底投产,两个系列回收烟气年产硫酸10万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烟气回收,环境有所改善。厂区道路两边耐酸植物夹竹桃能够成活了,夏天还开满红色的花。夹竹桃(花)也是我们有色的厂树、厂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5年有色冶化改造,引进加拿大“诺兰达” 冶炼炉,并配套建硫酸三系,拆除了第一代反射炉和120米高的大烟囱。那时我在有色开关厂当厂长,为配合硫酸三系列的建设,制作了这个工程配电站,所有的高压开关柜。2002年又进行了硫酸四系的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烟气治理,空气环境进一步改善。但真正锁住“黄龙”彻底治理烟害还是我退休后,2011年冶炼厂新建 “奥斯曼特” 第三代冶炼炉投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同大冶有色一样,这些年来冶钢、华新、电厂通过技术改造乃至搬迁,解决了各自的排烟环保问题。黄石终于缚住“四条孽龙”,告别了“光灰”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冶钢笔者拍摄于2019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此,黄石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山更青了。2017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18年又获得“2018年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仅如此,黄石百年老企冶钢、华新 ,千年薪火相传的铜矿开采冶炼企业大冶有色、大冶铁矿,通过升级改造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城市建设、经济实力、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黄石这座承载中国千年工业文明,百年工业梦想的城市,重新站在历史的新起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日长缨在手,已经缚住苍龙!</span>四条龙由纵到缚,不正是黄石乃至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的象征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讲新中国的工业,不能忘记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百岁华诞之际,黄石人民可以告慰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天之灵:综合利用这篇大文章我们作的很好!黄石的工厂已经办大办好,还将继续办大办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1.3月白宁于北京</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