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脚边之地之十九——兴隆人寻兴隆桥

圈圈

<h1><p> <font color="#167efb">19兴隆人 寻兴隆桥</font></p> 打算去东三环外的老年村(兴隆地区拆迁户老年临时安置点),坐109公交车到兴隆站下车顺路去兴隆桥街上购买些物品。<br> 据光绪《常昭合志》记载:“九里之东三里,地名兴隆桥,街一道。”兴隆桥街东起蜃泾塘,西至兴隆桥北桥堍,全长150米,宽2米,铺小碎石路。从清代以来逐步形成了比较兴旺的商业街,坐北朝南沿河有几十家店面。它是位于梅塘(常浒河)北岸的临河街道,<br>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兴隆下塘片(梅塘以南)的乡民单单购买食盐、煤油、火柴啥的上九里街商店就可以了,而大多数兴隆人是到兴隆桥上早市的。除了公社机关(乡政府)与医院在九里外,像银行(那时称信用社)啦、布店啦、供销社啦、日用百货店啦、农用生产资料部啦、小手工业的花边社啦、鱼肉蔬菜等等大多数生活、生产的资料供应设施集中在兴隆桥街上。乡民们把到兴隆市镇去称作为“上兴隆桥”。来往的农船就停靠在兴隆桥街南侧的石驳岸上。船上人轻轻一跃就上了街道。常有淼泉、周行的乡民来这里上市购物,更有藕渠、谢桥那边的乡民来兴隆桥买竹器等,特别是梅李的乡民几乎天天来此地卖各种蔬菜种子和幼苗。早市的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只要过了横跨在梅塘的兴隆桥就开始有点拥挤了……<br></h1> (如今的兴隆桥) <h1><p> 我沿着常浒公路往东走了好一会儿还是没看见沿河的街道。再走了几步,我越发觉得不对,好像不远处就是大虹桥了。于是,一路小跑追上前面路人忙打听。回答是不知道,她们不是兴隆人,建议我去问别人。我茫然了,如今的常浒路真宽敞,只有来往车辆,等了好久也没有行人可问。好不容易见到一位老年农妇,我赶紧询问。谁知是外地人,她只是摇头啥也搞不清。<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又找了好一会,竟然没找到老街道!失望中,准备过兴隆桥两手空空徒步去老年村了。作为兴隆人,竟然找不到兴隆桥的街,不知是啥滋味?</span></p></h1> (兴隆与淼泉间新开的运河) <h1> 我沿着梅塘岸上的步道边退回往西走,边估计着对河农舍的位置。忽然,眼前一亮,与梅塘垂直的一条新开河出现在眼前。那不是流经老年村旁边的那条新开的与淼泉的分界河吗!估计正宗的兴隆桥要到了,继续往西紧走十来米,总算发现在茂密的树枝中露出的桥身。我一阵窃喜。</h1> (新铺的引桥) <h1> 我边走边想就到了兴隆桥堍。原来如今的桥被宽宽的绿化带加上健身步道与公路隔开了,难怪我刚才没发现。桥北侧的桥堍修了分东西两条与公路平行的引桥。引桥虽窄,但上桥方便多了,不像之前的桥堍高低不平。桥身也早由木结构改成钢筋水泥的了。我站在桥中央分别两头远眺,颇有感慨,往西是远近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夏,往东是断断续续的农村自然村落。尽管光阴流逝、时事变迁,但兴隆桥还是坚固地撑在梅塘(常浒河)上,无怨无悔地驮着两岸过往的行人——这由南桥堍那棵枝叶茂盛的老树可作证。</h1> (兴隆桥南桥堍) <h1> 兴隆桥南侧沿塘一长排农舍东部为“汤家巷”,西部叫“唐家坝”。从梅塘入口的小河叫陆宅泾一直流入青墩塘。陆宅泾东岸已修成了可通行汽车的平整水泥路。老年村就搭建在陆宅泾岸中部的东侧。 忽然看见一座破残的红砖拱桥横跨陆宅泾上,毛体的“红卫桥”桥名字样还尚存,桥面已被废弃,但“文革”的痕迹清晰地留着!我边走边看,河西已大部分拆迁了,河东的农舍依旧无恙。</h1> (陆宅泾河红卫桥) <h1> 望着眼前的自然村落,就像寻着了一张自己的老照片一样看了好喜欢。这是什么时候照的?谁照的?我如获至宝。所有的日子就像树叶一样被风吹走了。看到老照片,感觉一下子就回来了。在心里,树叶仍旧绿油油的充满生机,那些亲近的疏远的昨天,令我回味使我怅然。</h1> <h1><p> 一阵秋风吹来,我不由自主地裹上了由于徒步致使身体发热而解开了的衣襟。我抬头时,陆宅泾河水安静地倒映着两岸景物,老年村已进入我视线了。</p><br></h1> (陆宅泾河常浒河口防洪闸) 2021.3.26. <h1></h1><h1> </h1><h1><br></h1><h1><br></h1><h1><br></h1> <h1></h1> <h1></h1> <h1> </h1> <h1></h1> <h1> 2020.3.26.</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