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感悟-087 夕阳感悟

郭源彪

<b>人生的落点</b><br> 在雪地里行走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它极容易使人患上雪盲症,看不见路线以致迷失方向。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雪盲症的发生是大面积积雪反射强光后,眼睛受到紫外线辐射灼伤所致。 因此,部队在雪地行军时士兵们会戴上墨镜。然而,即使戴上墨镜,士兵还是同样会得雪盲症。 经美国的一个权威部门研究得出,强烈的光线只是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发雪盲症的主要因素是雪地里空无一物。 人的眼睛其实总是在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落点,要是过长时间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为紧张而视线模糊甚至失明。 美国陆军依此找出对付雪盲症的办法——他们派先驱部队提前在行军路线上插上颜色较深的旗帜,这样在一望无垠的白雪中,便出现了一个个醒目的标志,人搜索的目光就有了落点,就不会因为长时间的空白引起视神经紧张。 没有落点的雪地会导致失明,没有落点的金鸡独立会失去平衡……所有的眼睛都在不知疲倦地搜索着这个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喧哗热闹,不怕光怪陆离,却怕空空一片,寂寞了然。 一个刚加完夜班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里走的人,在万家灯火中,远远地看到了自己家里的那盏灯,这时即使再疲倦,他也会加快步伐往前走,因为他知道在温馨的灯光下,贤惠的妻子一定已经为他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可爱的女儿正等着搂他的脖子向他撒娇,跟他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 此时,这盏灯光,这个温馨的家,就是他的落点;高三的莘莘学子不知疲倦,夜以继日地学习,6月的那场关乎前途的高考是他们的落点;参加马拉松长跑的运动员,比赛的重点是他们的落点……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落点在前进。 反之,没有落点的人是痛苦、空虚的。一个人如果搜索不到亲情的落点,他很可能会孤单绝望;如果搜索不到友情的落点,他很可能会怀疑世间的真诚;如果搜索不到事业的落点,他可能会迷茫颓废……当一个遭遇了太多挫折、打击、冷遇的人一步步走向楼顶,打算用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生命时,这时候,也许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真诚的笑容就能够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让他感受到生活还有希望,还是有人会关心他,在乎他的。而这温暖的话语,真诚的笑容,就是得以让他重新鼓起勇气继续生活下去的的落点。 人生的路程,也要经过很多“雪地”,当我们在这些“雪地”里行走时,只有找到了落点,才不会慌乱,才会铆足了劲大踏步往前走,为了实现目标而奋斗。 否则,会像患上雪盲症一样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而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我们的眼睛一定要努力搜寻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落点,然后,向着落点前进,让我们的心灵时刻有导航的旗帜。 <b>不要去找丢失的印信</b><br> 唐朝时,裴度为相。有一天,他因公务在中书衙门里大宴宾客,酒喝得很畅快,宾主都很高兴。当此热闹之时,一名属下悄悄走进宴会厅,径直来到裴度身边,拉了下他的衣襟,低声向他禀报说,他们加班起草了一份公文,想去加盖印信,发现存放印信的盒子还在,可印信却不翼而飞了。 印信者,公章也。当官的人都知道,公章是权力的凭证,如果把公章弄丢了,那可是重大的失职,弄不好乌纱帽就没了。搁谁谁不着急呢?可裴度听了以后,没有显露出一丝紧张的样子,他手里端着酒杯,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只小声警告他们说:“现在正在宴请宾客,你们先退下吧,别扫了大家的兴,把嘴巴闭严,不要声张。” 属下很疑惑,这么大的事,连让找找都不说,不知道这位宰相大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满腹狐疑地退了出去。酒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一直喝到半夜,正感觉畅快淋漓之时,那名属下又面带喜色地向裴度汇报说:“大人,印信又回来了,在盒子里安然无恙,真是活见鬼了。”裴度没有说话,挥手让他走开了,宴会尽欢而散。 事后属下问裴度说:“知道公章丢了,你怎么不着急呢?”裴度回答说:“这一定是衙门里的人私下里书写契券,然后偷拿印信盖上公章,我料想他写完后就会放回原处,如果此时声张起来,他肯定狗急跳墙,为证清白而把印信偷走扔掉,那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属下一听,恍然大悟,非常钦佩。他又建议说,“现在印信找回来了,为什么不查出此人,杀一儆百呢?”裴度回答说:“印信能够轻易被拿出,说明管理有问题,这个责任在我。哪个人没有缺点和毛病呢?如果事事吹毛求疵,揪住小辫子不放,那世上就没有可用之人了,所以不必在意了。” 明人冯梦龙在评价这件事时,由衷地赞叹说:“不是矫情镇物,真是透顶光明。”意思说,不是裴度故作安闲,以示镇静,而是聪明透顶,料事如神。这就是古人说的“智量”,“智不足,量不大”,没有足够的智慧,做事也就失去了回旋的余地。 裴度的一生,历经四朝,三度为相,五次被贬,可不管是升是降,是荣是辱,他都坦然接受,胜不喜,败不馁,进退无怨,得失无悔,虽仕途凶险,却得善终,智量之功不可没。 人生难免遇到急难险重、沟沟坎坎,这时往往是最考量我们智量的时候。遭人算计不必气急败坏,遇到险厄不必惊慌失措,上得去还要退得回,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从容点,淡定些,为别人留出宽宏的度量,也就为自己留出了广阔的空间。可见,智量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呀! <b>不过一碗饭</b><br> 人生在世,许多事不能不想,但想多了就复杂。活出简单不容易,活出复杂很简单。 两个失意的年轻人去寺庙拜见一位高僧:“师父,我们上班太受气,想辞掉工作,又心不甘,心里很痛苦。”高僧闭着眼睛,默默无言,半晌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挥挥手,示意回去。 后来,甲辞职回家种田,乙继续上班。转眼十年过去,甲科学种田,改良品种,多种经营,成了农业专家,富甲一方。乙忍辱负重,努力学习,渐渐受到器重,成为经理。 一天两人相遇,甲说:“高僧的话,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所以辞职。”乙笑着说:“高僧说的,是要我们忍辱负重,人生不过为了混碗饭吃,哪里都一样。” 生活不过一碗饭,如果你太复杂,你就活不出简单来。你简单,生活也就简单。口渴时,一潭简单的泉水,给你带来甘甜;寒冷时,一缕温暖的阳光,给你带来喜悦,你会感觉幸福离你很近。 复杂时,一杯牛奶你会感到营养不足,一个烤火器你会感觉寒冷。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我认为,幸福感取决于欲望的大小。 欲望越大,幸福指数越低;欲望越小,幸福指数越高。物质有限,物欲无限,只有知足,才能常乐;只有简单,才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喜悦。 简单没有统一的答案和模式,却有丰富的内涵。一首优美的歌曲,一杯淡淡的清茶,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句关爱的叮咛……都能使人感受到简单的幸福。 无碍则无欲,无欲则无求,无怒则无敌,无怨则心宽。简单是福,学会简单的生活,过好每一天。<br>生活不过一碗饭,活出你的简单来。 假如生活欺负了你<br> 烦恼不是一种折磨,仅仅是一种打扰。<br>  打扰是由生活延及心,而折磨是由心延及命运。 与深沉的命运相比,烦恼不过是陌上的风沙,一股子一股子地刮来,有时会眯了眼,有时会乱了心,但都是一些琐碎的疼,不合时宜的乱以及挥之难去的扰。 像是轰隆隆的闷雷。雷声未必吓人,只是,心的小小世界里,一阵雨骤风狂过后,满地泥淖,唯此,最叫人难以招架。 连烦恼都扛不住的人,一定是没有经过历练的人。一个经历了大起大落、大荣大辱的人,若依然能从容看世界,这样的人,遇烦恼只会拈花一笑。 因为烦恼实在算不上劫难。一个人,若是扛不住烦恼,才更像是人生的一场劫难。 在生命的旅途上,烦恼不过是一个个过客。过客的意思是,你可遇见千人,狰狞也好,凶恶也罢,它侵入你,却不占有你,只影响你的心情指数,却不左右你的人生轨迹。 也许,会让你迷惘一阵子,纠结一阵子,甚至恶心一阵子,然后,化风,化水,化烟云,四散了去。最终,过尽千帆,沧海无痕。 人活一辈子,谁都会遇上烦恼。一个人的强大,其实就是从烦恼中拔腿的能力。跟烦恼缠斗一辈子,最终发现,你卓然挺立的地方,恰恰是烦恼地,而不是温柔乡。 所以,烦恼来的时候,不要怨,也无须烦。它扰乱你,也成全你。烦恼更像是每个人的影子,有时候了然全无,是因为心沐浴在了阳光里,而有时候痛苦,也只是因为,你的影子,叠合在了他人的影子里,剥离不出来。 了断一段烦恼,可快刀斩乱麻,却也难免如抽刀断水。烦恼绵延,有时是它难缠,有时是你不放。 距离,可以了结最难缠的烦恼。因为,再坚硬的烦恼,也有熬不过的时光。当一个烦恼人,稀里糊涂地轻松和逍遥了,一定是时光暗度陈仓,帮助了他。 当然,空间上的距离也最奇妙。隔着远远的距离看烦恼,烦恼什么都不是。有时候,看似烦恼纠缠着我们不离不弃,实则我们缠着烦恼没完没了。 当我们远离了烦恼,不是烦恼没了,而是心的空间一下子变大了,盛下了更多美好的东西。 此时愉悦,是因为终于遇到了从前的自己。 每一片烦恼的影子里,都会站着一个他人。追根溯源,你烦的是这个人,恼的是与之有关的事。最顽固的烦恼是,后来,这个人也遁去了,没了踪影,你还要跟自己过不去,缠斗个不休。这样的烦恼最是无药可治。 这时候,不妨分解出另一个自己来,嘲笑一番,辱骂一番,与心生魔障的这个自己决裂。有些烦恼,需要我们痛快淋漓地决斗一次,完败另一个自己。 有烦恼,说明生活欺负你了。或许,它是怕你被没有波澜的日子宠坏吧。其实,有时候,不妨就任它来欺负一番,又能怎的? 禅里禅外悟人生<br>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弘一大师对青年佛徒提出的“惜福”、“习劳”、“持戒”和“自尊”四项忠告虽然是对那些出家的年轻人说的,但我觉得对于我们普通人也十分受用。 先说惜福,“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大师首先从人的福气谈起,大师原名李叔同,出身殷实人家,其父做官的同时又经营盐业,开钱庄。 就是这样的大户人家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诸如孩提时的叔同,吃饭时碗里剩下的一粒米、写字时用的一张纸,其母都严格要求,不允许浪费。 基于此李叔同便养成了节俭的良好习惯。节俭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应该发扬光大。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吃穿讲究名牌、花钱大手大脚,认为节俭是“小气”、“抠门”,身在福中不懂“惜福”,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惜福”。 我理解“惜福”抛开大的内涵外,在某种意义上是指节约,和我们现在提倡的“低碳经济”有异曲同工之理。 其次是习劳,“习”是练习,“劳”是劳动。大家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是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它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而且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 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的事,不只我们寻常人要参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观察当下,日常生活中由于职业和分工的不同,“习劳”对于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和白领阶层似乎机会不是很多,如果有“习劳”的机会当珍惜而不是厌恶。 当今一些年轻人的动手能力很差,有的甚至厌恶劳动。其实“习劳”没有什么不好,出力长力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增长技能与才干。 三是持戒,主要是对出家的佛徒谈修行中所应该持的戒律。现实生活中充满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心存一个“戒”字没有什么不好,“持戒”也可以说是自律和自省,严格要求与规范自己的言行,心中时刻“持戒”便可抑制各种欲望,也可以说“戒”是我们现实生活里、行为准则中看不见的自我约束的一个尺度、一个底线。这些对于为官为民的人都是受用的。 最后是自尊,即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自己尊重自己做起……但自尊与贡高不同。 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谈到自尊,从古至今,自尊是不分人的尊贵贫贱和地位等级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要自尊。 “贡高”也就是那种膨胀的自尊,我们中间不乏其人,真正的自尊要求我们要修炼,也就是除了自己尊重自己外,还包括自己正确看待、估价自己,而不是高估、满足和自我炫耀。 如此,我们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和品性为人处世,参悟人生,享有不尽的精神财富。 为名利辩<br> 对于名利,世间很少有人能做到真正超脱。记得小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批判名利思想,自己也总是在检讨自己的名利思想。当时被教诲要树立的正确思想观和人生观是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也就是说,生活的目的不应当是自己的名和利,而应当是社会的福祉。长大以后发现,当你还在狠批自己私字一闪念的时候,别人已经捷足先登,纷纷发了大财出了大名。 这情形让我想起冯唐的一首诗,大意是你还在规规矩矩排队等小便池的时候,别人已经抢先在大便池那边解决了。 那天到一位老友家串门,他曾是一位风云人物。然而,他后来的人生默默无闻,一生唯一的亮点是“文革”遭遇。有一次,有个记者就此采访了他,在报上写了篇报道,占了半个版,还登了张他的照片。 我去他家时,他看似无意地将那张报纸放在显眼位置,使我能够在无意中看到。那点儿虚荣心昭然若揭。我不禁想问,出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人想出名,除了过去被批判过的自私动机之外,还有一个无可厚非的理由:不愿自己生活得平庸琐碎,希望自己的人生精彩辉煌。 名利心重的人,一想到自己将平庸地度过一生,默默无闻,存在过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就不寒而栗,就痛不欲生。出名无望,就陷入极为痛苦纠结的心境,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然不可终日。他的生活因此变成地狱,好像有个小虫子在不停啃噬着他的心。 我是个名利心比较重的人(看来小时候的道德教育对我是失败的)。例如,我有时候会在发了一篇博客之后,隔段时间就点开看看,看到几分钟之后阅读人数到了五百,心里就暗暗高兴;看到人数到了一万,心里又暗暗高兴(想到梭罗在瓦尔登湖默默写作,却没有人能读到);到了十万就想,还出什么书啊,纸书的读者能到十万吗?看到有一篇博文由于被网站推荐的时间长,读者达到近六十万时,几乎忘了自己写作时的快乐,心里就剩下对互联网的惊诧和敬畏了。 现在来反思对于名利思想的批判,觉得并不全对,因为名利之心虽然不太高尚,却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一种动力,世界上有多少好东西是人为了名利创造出来的?又有多少是仅仅为社会进步造福他人创造出来的?我估计,前者所占比例要大大超过后者,有俗语为证: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无利不起早……什么话要是成了俗话,只能说明一件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人生在世,求名求利,无可厚非,只要做到不损人利己就可以了,名利之心未必不可以成为一种人生的正能量,所以一味加以批判没有什么道理。 话说回来,人对于名利这些东西要有清醒的看法。所谓清醒的看法包括三个要点。首先,名利之心虽然人人皆有,无可厚非,但是与为国为民相比,与利他主义相比,与各种更崇高美好的道德理想相比,它毕竟不是什么高尚的东西,比较俗气。<br> 其次,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看不透这一点就不能说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清醒的看法。最后,出名这件事绝不可刻意追求,越想出名越不容易出名。正是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因何在?因为一心想出名的人并不真正喜爱自己在做的事,只是把它当作出名的手段。而人生在世要做好任何一件事,必须对它有发自内心的兴趣,要是只把它当作出名的手段就绝对不会做好这件事,因此也就不会出名。 <b>“我”字,原来是这个意思</b><br>“我”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是假借来的,最早的“我”字并不是这个意思。我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象形字,左边是一把三个锯齿的戈,右边是长柄,由此可知“我”的原始字义为一柄锯齿状的兵器。 周武王伐殷,在孟津渡发表了三篇《泰誓》,其中有“我伐用张,于汤有光”的誓词。此处用的就是“我”的本义。“我”是兵器,自然含有杀伐之意,“我伐”即杀伐。杀伐要进行了,对于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来说这也是一种光荣。 周武王的意思是说殷纣王十分凶残,已经违背了开国君主所承受的天命,因此征伐纣王符合天命,连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也会感到光荣的。所以《说文解字》中说:“我,一曰古杀字。”即由此而来。 “我”既为兵器,则是一种危险的称谓。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之后,《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自己称自己为“我”,但此时的“施身自谓”已经被添加了许多自身之外的价值,比如著名的“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修身的最终目的被归结于国和天下的“治平”,仿佛这具温热真切的身体早已被提前预订,用来服务于更长远更宏伟的目标。 “我”就这样被劫持,从危险的兵器,到不能自理、派生的附加价值,“我”的主体性情态从来没有彰显过,集体主义、家国一体的宏大叙事遂在这块土地上大行其事,派生之物反而僭居了原生之身。 《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但是古人很少用“我”字来“施身自谓”。想一想“我”字的字形中那些狰狞的锯齿就可以理解啦!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人物:“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谓之‘许我’。言谈颇有可采,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丞相数次召见,此人终于答允,却欲骑驴进门,门吏阻止,此人傲然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骑驴而去,一时传为佳话。 丞相数次召见,此人终于答允,却欲骑驴进门,门吏阻止,此人傲然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骑驴而去,一时传为佳话。 古人用另一个字眼“吾”来自称。《说文解字》:“吾,我自称也。”庄子在《齐物论》中将“吾”和“我”连用,显示出了二者的区别:“今者吾丧我。”原来在上古时期,“吾”不能放在动词后作宾语。 还有两个第一人称代词:余,予。《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表示语气的舒缓。其实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余”的本义是房屋,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朱熹曾经解释“吾”和“余”表达第一人称代词时的微妙区别:“余平而吾倨。” 意思是用“余”自称的时候语气舒缓平和,用“吾”自称的时候语气倨傲。《说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意思是“予”是一个指事字,像两只手相予之形,因此本义为给予、授予,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包容是一种境界<br> 林肯在参选美国总统时,他的竞争对手斯坦顿曾在选民面前侮辱他,让他丢脸出丑,还编造各种谣言诽谤他、污蔑他,但最终还是林肯获胜当选总统。 人们都认为斯坦顿会一落千丈,万万没想到林肯却委任他为参谋总长组建内阁。林肯的包容使斯坦顿深深感动,在日后的工作中,他总是身先士卒,尽心竭力,以此报答林肯的包容之恩。 包容是一种高尚的修养,是一种精神力量。“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的,同在一片天空下生存,人与人之间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照耀的。包容益于人也益于己,何乐而不为呢? 京剧大师梅兰芳唱红了以后,和杨小楼共同组建了戏班,可当时却有一个极其不合理的规定:每卖一张票,杨小楼从中提取一角钱。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而且也有损梅兰芳的声誉。 梅兰芳为了顾全友情,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快,而是加倍努力打造自己,使戏班越办越红火。一个寒冷的夜晚,梅兰芳演《嫦娥奔月》,共卖出1800张票,打破了戏班开办以来的最高纪录。杨小楼从中拿到180块的加钱,但他却被感动了:“人家唱戏,咱拿钱,惭愧惭愧。”从此,杨小楼再也不拿加钱了。 包容是一片明媚的阳光,一眼甘甜的泉水,它能舒展自私,淡化不平,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能够使社会温馨和谐、积极而又向上。拥有了包容,便拥有了幸福,拥有了巨大的取之不尽的宝藏。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包容是温柔而又持久的心灵之光,能够经得起时间的变迁,岁月的考验,为人生洗礼。 包容不是逆来顺受,忍辱屈从,更不是无原则的迁就退让,而是理解人,有爱心的表现;让人拥有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说到底,包容是一种开朗、一种自信、一种豁达,更是一种境界。 <b>服 输</b><br>对那些永不服输的人,大家会赞誉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攀登的精神。却鲜有人为那些服输者唱赞歌。其实,我们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是多姿多彩的,对永不服输者绝不能格式化、主观化,在有些时候,我们要勇于服输。 服输,需要的是勇气,表现的是理性,显示的是智慧。因为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都是赢家,需要服输的地方并不少。倘若凡事都永不言败、永不服输,最后反而会惨遭失败,彻底输掉自己。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当我们选择不当,或选错了行,或进错了单位,或做了错事,无法使自己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时,就应该服输,并校正原来错误的选择;社会中,我们的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是相当激烈甚至残酷的,如果深知自己竞争不过对手,却还在那儿不知深浅地较劲下去,又有何益呢?这种鸡蛋碰石头的结果想必人人都会明白。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可以逾越,并不是所有的机遇和好运都可以把握,当明知败局已定,无力回天时,就应该服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服输,就是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就是不要认定死理盲目蛮干;服输,就是要善识时务,就是要实事求是;服输,不是为了输掉,而是为了获胜,不是为了赢得一时一地,而是为了赢得长远和全局。 勇于服输,不去进行无益的付出,而是急流勇退,避其锋芒,避免无谓的牺牲,这将会使我们转攻为守,以退为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将会使我们冷静下来去寻找差距,虚心向对方学习,从而转败为胜;勇于服输,不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以免精力大量空耗,及时调整人生坐标,更好地去赢得时间、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该服输时就服输,这是一种人生的哲学,是我们生存的需要。世事沧桑,人生有涯,勇于服输并非失败者的专用符号和标签,而是成功者的必修课,是佼佼者的保健操,它将有助于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成为赢家,铸就辉煌! 对未来要主动<br>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未来并不主动。<br>  这类人,不是在动荡的日子里颠簸得太久,就是在四平八稳的时光里缠绵得太深。不是绝望了,就是变懒了,表现在想法上,不是怯懦就是不思进取。动荡迷乱了精神,信念就会在迷惘里溃散;而在温柔乡里待得太久,斗志难免会忘了回家的路。<br>  自设的绝境,往往比生活给的绝境,更让人难以逾越。这个世界最大的绝境就是:在希望到来之前,绝望已经到来;在可能到来之前,不可能早已抵达。 人类的每一个簇新的脚印,都是在颠覆过往的每一次不可能之后留下的。从大洋的此岸到彼岸,从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地方,无不如此。<br>  这个世界的苍茫之地,往往不是人到不了,而是心到不了。<br>  只能在方寸之地回旋的人生,一定是跟在了别人的屁股后面。一条路,当被前人走绝,自己也只有重复的份儿。实惠的生活哲学,往往都是挑选“能”的事去想、去做,这样看似规避了风险,同样也堵死了通往人生广阔天地的路。<br>  生活是扑朔迷离的,它给你一些,也拿走一些,让你快乐一阵,也让你痛苦一阵。它看似不动声色,却让每个人都过得不尽相同。乐观的人,总能在生活的有限中走出无限来,因为他们更善于在绝望之处看到希望,在不可能中捕捉到可能。 打开一扇窗与关上一扇窗,心底的光亮是不一样的。拘禁了心,就会局限了人生。当然,心若奔驰,人生自会徜徉在浩瀚和辽阔里。<br>  看似希望渺茫,其实是伏在了时间深处。它一动不动,等在那里,等着与心性坚韧而明亮的人相逢。你放弃的时候,或许它也在涕泪交加,因为它与你只是咫尺之遥。人生的好多转机,不是等不到,而是常错过。<br>  有时候,消极的想法太盛,会绑架了我们的意志。于是,先入为主的暗示,会让我们在否定自己时,愈发地理直气壮。<br>  当你习惯于站在庭院里吹风,不妨踩着木梯上一趟屋顶。不仅仅是因为屋顶上的风更大、更凉爽,重要的是,你会眼界突然一开,看到庭院里看不到的风景。<br>  可惜,有的人一辈子都没给过自己登上屋顶的机会。他们被心底的院落,囚禁得太久、太深。人生再丰盛的明媚,也无缘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