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教学:素质导向的课堂教学

听雨

<p class="ql-block">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课堂教学该如何转型呢?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刘徽教授,就如何在大概念视角下开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令在座的各位研究员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刘教授从席卷全世界的“核心素养”风暴,人工智能进军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谈起,指出教育的模型也开始改变——从层级到网状。在这个背景下,基于大概念教学开始逐渐为教育者们研究并实践。那么什么是大概念呢?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首先,大概念是从具体中概括的抽象。其次,大概念是从具体中来、到具体中区。在表现形式上,大概念主要有三种形式:1.概念。是指对一类具体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况。它是大概念一种典型表现形式。2.观念。表现为一种看法和观点,常常反映了概念与概念的关系。3.论题。也有些大概念很难有明确的答案,这时可能表现为“论题”,主要出现在人文艺术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教授还结合翔实的案例,阐述了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如在数学中,建模是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取关键的数学特征,并考虑特征之间的关系;转化反映了简化问题的思想,向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在语文中,语言是有对象的目的性行为,课题研究是对相应范围内的其它教师产生启发的研究行为,观察是一种收集资料的方式,神话是集体创作的对创世大问题的传说。大概念往往不是现成有的,而是需要动脑筋提取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教授提出了八条路径:自上而下——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 ,专家思维,概念派生;自下而上——知能目标、生活价值、学习难点、评价标准。在大概念教学过程中,要经历准备-建构-应用三个阶段,刘教授围绕目标设计、评价设计、过程设计等结合实例分别进行了解释,如在评价设计时,要考虑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复杂性和吸引力。</span></p> <p class="ql-block">大概念教学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研究素养和钻研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