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协同阅读方式研究——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

朵朵蓝

《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整本的书已经成为了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项,可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指导?学生反馈如何?为此,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行整本书阅读初探。 <br>一、文本的自主阅读过程<br><div>(1)阅读时间计划。阅读与部编版配套出版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时间计划可以为:每天阅读11250字,每天10张页数,共40天可以完成整本书的阅读。<br></div> (2)读书卡片的记录。制定相应的读书卡片,坚持读一章做一张阅读摘抄。 (3)绘制思维导图手抄报。要求是自选主题,用A3纸画出一张本书相关内容的思维导图,可以是人物关系图、成长路径图、时间事件图等,要求色彩鲜明、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可适当添加小图标。<div>(4)完成导读案的练习。<br></div> 二、阅读分享实践活动<br> 课堂阅读分享活动进行了分主题、分个人、分小组的形式展开分享,并且要求制作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幻灯片。经过与同学们商量,确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有: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史、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分析、“红色经典”的现实意义、战争的影响、思维导图之人物关系及相关情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意义及价值。<div> 整个课堂分享活动充实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借助各种信息化工具,辅助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互动积极,激起不少思想火花。<br></div> 三、写作与表达<div> 经过了人人参与的充满思辨又有趣的阅读分享课,在分享课中有多种独自阅读所未发现的细节、思考,跟自主阅读相比,学生有了更多的阅读感受,联系先前的初步阅读,相信有了更为丰富和深入的思考。为此,布置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要求针对这一阅读和分享课的过程,撰写一篇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读后感。<br></div> 四、活动思考与反思<br> 在此次对整本书探究过程中得到以下教学思考:任务驱动下的阅读活动才真实有效,否则就如同失去方向的船只;分享交流型阅读课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这过程中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其他的学习能力;略读、精读和读写结合的阅读方法极大地促进阅读过程。<div>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有些关于文本的思考学生容易忽略,这时,老师是否需要打断分享过程进行干预?如果干预,则会打乱分享交流会的节奏,打断分享者的发言,打击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也会影响畅所欲言的课堂环境。如果不干预,是否任由发言继续留于浅层甚至是跑偏的话题?如何将老师的引导与分享课结合,既保证课堂的导向往积极的、有价值方向走,又能使学生畅所欲言,这也需要继续探究。</div>

阅读

分享

学生

炼成

整本书

思考

课堂

导图

文本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