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周三上午,公开课,《猴王出世》。一节课,四十分钟。</p><p class="ql-block">我设计三个环节——知人论世,了解《西游记》;依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采撷语言,感知猴王形象。预计时间分配,第一环节3分钟;第二环节,5分钟;第三环节,20分钟左右;预留10分钟,摘录喜欢的语言,熟读积累。</p><p class="ql-block">预设完美,现实汗颜——下课铃响起时,课文“成王”部分的语言赏析还未完成。</p> <p class="ql-block">课下,反思:时间都去哪儿了呢?</p> <p class="ql-block">时间因预习不扎实而浪费。周二,因评选电教优质课,外出听课学习一天。本应该亲自带着学生预习,因时间紧张,分身乏术,只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预习、自己整理。课文生僻字较多、语句生涩,理解难度较大,学生自学,缺乏老师的跟进指导和落实把控,预习效果欠佳。公开课上,连最基本的作家作品常识都回答得差三落四。</p> <p class="ql-block">时间因学生读书不畅而停滞。半文言文性质的文章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阅读难度的。生字词虽逐一认读,但认识不等于熟练,孩子们在朗读文段时,存在大量的字音不准、停顿不当、添字掉字等现象。老师的提醒,学生的标注,老师的纠正,学生的再读,这磕磕绊绊、反反复复的指导订正也花费不少时间。</p> <p class="ql-block">时间因老师准备不足而消逝。</p><p class="ql-block">学生看完从《西游记》第一集剪辑的视频后,我问:“小视频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郭文豪同学立马举手:“猴王出世。”按理说,此时可水到渠成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可我究于“此时,文豪同学就用‘猴王’合适吗?它刚刚出世,还没有称王。”把学生引入不必要的思考中,甚至让学生更迷惑——为什么得是“石猴出世”?课文标题用的不就是“猴王”吗?这是其一。</p><p class="ql-block">其二,对课件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下一页设计的什么?何时点击出示更为恰切?大脑混沌一片,手指就不听使唤:该点击翻页时,忘了,嘴巴已说完,课件才蹦了出来,只好生拉硬扯吞吞吐吐遮掩一番;不该展示时,课件又提前被我揪出来,驴唇不对马嘴,赶紧撤回,好不尴尬。</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失误都源于准备的仓促。</p><p class="ql-block">老师若备课充分,上课思路清晰,围绕重点,环环相扣,收控自如,时间最少能节省2分钟。</p><p class="ql-block">老师驾驭课件若得心应手,不出纰漏,时间应该能节省1分钟。</p><p class="ql-block">老师若预设全面,对学情掌控到位,课前留够预习时间,课前能陪着学生同认共读,能领着学生大声朗读,反复诵读,摇头晃脑沉浸其中地读……量变自然引发质变。那么,公开课上,学生的读书会更准确,思维会更活跃,发言会更精彩。顺则通,通则畅,时间也能节省七八分钟。</p> <p class="ql-block">谨记:只有过程精彩,结果才可能出彩!</p><p class="ql-block">谨记: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上准备不足思虑不周之课!</p>

学生

预习

时间

课件

猴王

老师

公开课

分钟

出世

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