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3月25日上午,在县教科局的精心组织下,县第三小学与水桶寺小学部分教师齐聚二小录播教室,同课异构,同奏新课改之歌。</p><p class="ql-block"> 担任本次“同课异构”主讲的两位教师分别是来自天镇第三小学五年级语文老师李晓伟和来自水桶寺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李姝琪。他们同课异构的课题是“青山处处埋忠骨”。</p> <p class="ql-block"> 第三小学的李晓伟老师2000年参加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课堂把控能力和教学水平,教态亲切自然。李老师以自唱红歌《东方红》导入课题,引出伟人毛泽东,以讲历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到抗美援朝的那段历史中去了解历史,了解英雄烈士毛岸英。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李老师紧扣课题课标,通过重点字词句段的分析与讲解,通过毛主席接到关于爱子牺牲的电报后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描写,以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激情的肢体语言与多媒体的运用相结合,生动形象地讲解了毛主席的丧子之痛,以及关于岸英葬在何处的艰难抉择过程,展现了一代伟人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了李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巧妙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经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李姝琪老师是2020年的特岗老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富有朝气、活力和亲和力,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善于拓展延伸。她以一段跨过鸭绿江的视频导入课题,将学生带回到那段战火纷飞、可歌可泣的岁月,引出英雄烈士毛岸英,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围绕毛主席丧子之痛、抉择之痛这一感情基调,走进人物的内心,把孩子们带进毛主席的内心之痛中。特别是她运用多媒体资料课外拓展,将这种悲痛延伸到12年后思齐赴朝扫墓前与主席对话的情境,再现了毛主席的丧子之痛与对爱子的思念之痛。通过近期中美高层对话的强硬态度与签订《辛丑条约》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的对比,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展示了她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维和丰富的课外知识。</span></p> <p class="ql-block"> 课后,所有参加活动的领导和教师们都进行了评课。通过评课,总结了本节“同课异构”课的成败与得失,两位讲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互相取长补短。学科教研员第一小学许海云老师在评本节课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本节课两位老师都讲得非常成功,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同课异构”是深化新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备讲水平和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展示全县教师风采的一个重要平台和舞台。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而且促进了资源共享,更为全面提升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p><p class="ql-block"> 感谢县教科局的精心组织,感谢第二小学提供的场地和资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