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留印留迹留痕<br> 往事可追<br><br><br></h3> <h3>1950年 <br>认得出我吧?</h3> <h3>1952~1958 就读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亚齐美崙华侨学校。<br>因为,每班人数少,拼班上课,我班只有12位同学。</h3> <h3>【败北】我们奋力拼搏,可还是输了,O!对手太强了!</h3> <h3>【夺冠】拔河输了 趣味赛跑我赢了</h3> <h3>我可是男生篮球队的一员哦!1954年</h3> <h3>【男女队对抗赛】<br>赛前我们留个影吧!1955年</h3> <h3>美崙华侨学校男女生篮球队员们的风采 1956年</h3> <h3>【蜜蜂与小熊】对窃取他人劳动果实者 使劲蜇 <br>1954年国庆</h3> <h3>为哥哥(大哥 三哥)姐姐回国送行<br>1956年底</h3> <h3>1958~1960 就读于苏北棉兰华侨中学</h3> <h3>1960年,初二上时的班级合影</h3> <h3>1960年7月5日 一齐回国的亚齐美崙华侨学生合影留念</h3> <h3>1960年的我</h3> <h3>11/7-1960由苏島棉兰勿老湾码头登上回国轮船<br>12/7轮船起航<br>18/7抵达香港维多利亚港<br>19/7轮渡到九龙火车站 乘火车抵达深圳 <br> 当晚抵达广州华侨補习学校<br>9/8 抵达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华侨補习学校 </h3> <h3>当年侨校欢迎我们的歌词<br> 欢迎 欢迎 欢迎你 欢迎 你们回到这里<br> 你 们 一路辛苦了 欢迎你们来到侨校</h3> <h3>集美海滩巨石上 (背景 集美解放纪念碑)</h3> <h3>集美侨校人工湖边</h3> <h3>集美l水族馆</h3> <h3>集美中学《南熏楼》台座留影</h3> <h3>《南熏楼》前留影1</h3> <h3>《南熏楼》前留影2</h3> <h3>《 集美解放纪念碑(鳌园)》留影1</h3> <h3>《 集美解放纪念碑》留影2</h3> <h3>《 集美解放纪念碑》留影3</h3> <h3>厦门中山公园留影</h3> <h3>1961年冬的我</h3> <h3>1961年3月19曰 抵达南京九中 插入初三(6)班</h3> <h3>1961年的我</h3> <h3>1962年春节 九中侨生合影</h3> <h3>1962年初夏 中山陵留影</h3> <h3>1961年9月 同高一(1)班同学和平公园留影</h3> <h3>1962年的我</h3> <h3>1962年夏 同两位小学老师遊灵谷寺塔</h3> <h3>遊玄武湖</h3> <h3>1963年夏 同高二(1)部分同学浮桥留影</h3> <h3>1963年夏 鼓楼公园留影</h3> <h3>1963年冬 同姐姐雪地里留影(南京药字院)</h3> <h3>1964年夏 南京公教一邨留影</h3> <h3>1964年夏 鼓楼公园留影</h3> <h3>1964年高三(1)班毕业影念</h3> <h3>1964年9月 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图书馆留影</h3> <h3>1964年秋的我</h3> <h3>南工入学后,被编入51642班,同班同学给了我一个雅号一一木头。</h3> <h3>1964年秋 入学时佩戴的校微</h3> <h3>文革时佩戴的毛主席像章和校微</h3> <h3>1966年8月 北京天安门留影</h3> <h3>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留影</h3> <h3>北京 人民英雄纪念碑留影</h3> <h3>北京 人民大会堂留影</h3> <h3>26/12-1966 步行串连抵达韶山<br>28/12 韶山毛主席故居纪念館留影</h3> <h3>1967年元旦 南京工学院红卫远征队长沙烈士陵园纪念碑留影</h3> <h3>1967年秋 部分高中同学聚会<br>遊灵谷塔</h3> <h3>1967年秋 部分高中同学遊中山陵</h3> <h3>南京工学院部分好友遊九华山</h3> <h3>南工部分好友在学院大礼堂前</h3> <h3>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成立后颁发的出入証</h3> <h3>1968年10月 我班大部分同学,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工地参加大桥建设义务劳动,大桥全线通车时,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庆典仪式,我们作为义务劳动的参加者,有幸被邀观摩通车庆典。<br>观摩位置:南桥头堡 三面红旗下观景平台。</h3> <h3>1969年夏的我</h3> <h3>1969年夏 参加开发“江南煤田“义务劳动(湖山煤矿)留影</h3> <h3>毕业留念</h3> <h3>1980年 补发的毕业证书</h3> <h3>6011部队农场军训四连基建班合影<br>农场位置:江西省安义县和奉新县交界处</h3> <h3>【抚念追昔】<br><br>怡然欢欣之时<br>1964年9月,考入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轰鸣声中,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br><br>寒窗夯基之程<br>头两年,勤学基础理论课程,刻苦钻研名师传授的点滴知识,争分夺秒地夯实为国家做贡献的基础;<br><br>晓庄测量之习<br>第一学期结束前,到南京北郊晓庄,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测量实习,首用所学练技,交出了圆满答卷;<br><br>铁纪锻炼之历<br>1965年暑假没放,学院64级同学赴无锡军训,本人因“海外关系”,只能留在校内操场集训,心里虽然委屈,也只能忍耐,顶着烈日接受军训;<br><br>磨炼意志之征<br>1966年10月26日~1967年元旦,隨同同班“红卫远征队”,进行了步行串联,行经江苏一安微一江西井岗山一湖南韶山、长沙。继承发扬红军长途跋涉 坚持长征的精神和作风,边行军、边宣传、边劳动(参加米河大埧的义务劳动)…,扩眼界、长见识、练意志、强身体;<br><br>激情燃烧之程<br>1968年10ll2~12月底,同师长和同学们一道,汇聚楊子江畔,参加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义务劳动大军,在寒风凌冽的江边,洒下了热血青年的汗水;<br><br>开发江南之煤<br>1969年3~7月,响应开发“江南煤田”的号召,赴湖山煤矿,参加建矿义务劳动,其时,巾帼抢锤扶钎打炮眼,须眉掀锹挥镐掘坑道,锻炼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br><br>体验务农之砺<br>1969年7月,返校盼分配,久等无消息,10月盼来了“一号命令”,立即急行军到六合新集公社,在“广阔天地”里,开始了“学农”的艰辛劳作;<br><br>锤练劳技之训<br>1969年11月~1970年5月,“转战”梅lu钢铁厂(9424)建厂工地、船用辅机厂(476)建厂工地,参加“学工”劳动;<br><br>急切亡羊之补<br>1970年5月,由476厂返校,分配仍无望,此时,始悟蹉跎之誤,强烈要求复课,疾补专业基础知识;<br><br>历经“再教育”之途<br>1970年7月,离开母校赴江西,在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之时,到冮西安义6011部队农场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上过山砍树烧木炭,学为“张思德”、挑过土筑埧建小电站…;<br><br>加入祖国建设之列<br>1971年10月,离开部队农场,到南昌石岗工地当现场管理员;<br>1972年12月、调南昌建筑设计院,任一名设计技术员;<br>1978年12月,调南京艺术学院基建工地,任工地管理技术员;<br><br>尾声<br>2006年,退休返聘,发挥“余热”;<br>2017年,再次退休。<br><br>谢谢观尝!<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