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阳春三月,春风徐徐。在这个春天的季节里,结合学校三月份的教材分析提升月活动,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马丽娟老师工作坊紧扣学校主题,开展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是收获满满。</h3> 教材分析 <h3> 首先由马丽娟老师说单元教材分析。马老师以“借助多元表征、促进能力提升”为主题,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进行分析。马老师从单元教学背景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单元整体思路、单元教学评价方案,4个方面对本单元教材展开了分析。</h3><h3> 最后,马老师又结合本次主题针对教材中第一课时的例题简单的阐述了教学思路,以及设计意图。马老师对教材理解的很透彻,为我们呈现了一次很完整的教材分析,让我清楚的知道教材分析包括哪几个方面,也让我深深的认识到,要想上好一节高效课,还需要在研究教材上下功夫,只有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才能更好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从而更有效的突破重难点。</h3> <h3> 接下来由吴雅芳老师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进行单元教材分析,《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吴老师从教材的背景、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分析、课标目标、单元目标、单元教学重难点以及单元具体教学措施,对本单元的内容展开的分析。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由线过度到面,从一维空间过渡到二维空间,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个飞跃。 </h3> <h3> 最后由王元红老师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数加减法》的第一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时教材分析,王老师以“明算理、抓本质、优算法”为主题,从教材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课后反思分析等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在教学过程分析这个环节王老师以例题为例,从课前导学,课中操作,到课后练习,是如何设计达到怎样的目的为我们做了详细的的分析,王老师从学生学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操作活动,使得本节课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让我深刻的明白了解学情是备好一节课的基础。</h3> <h3>此次教研重点:打造精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h3> 磨课 <h3> 结合学校三月份主题教研活动,吴婷老师承担本学期第一次精品课,吴老师积极备课,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整合教材资源。教研活动由工作坊坊主马丽娟老师组织,从吴老师的备课开始,一年级组老师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师课堂用语及任务布置等展开了深度研讨。每一次磨课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h3><h3> </h3> 听课 <h3> 课上吴老师由学生喜欢的游戏青蛙过河引入新课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新课做铺垫,课中老师通过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口、脑多种感观,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做学生的引路人。整堂课老师语言干练,提问准确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谁明白他的意思?谁听懂了,再来说一说?你能完整的说一遍吗?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学生更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汇报交流中学习新知,体会探索的乐趣。</h3> <h3>瞧:一年级的孩子听的多认真,写的多规范。</h3> 评课 <h3> 课后,老师们就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课堂语言及任务布置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肯定吴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资源整合之外,也给予了一些建议,如:在教学12-8= 时,学生说先算10-8=2,再算2+2=4,中两个2表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要让学生明确每个2所表示的含义;再如:当学生说到用连减法时12-2-6=4时,教师可以质疑为什么不减3或者4、5等等,引发学生思考,明确先减2后剩下10;数学比较严谨,因此课堂上还要规范学生的语言。</h3><h3><br></h3> 总结 <h3> 最后,坊内教师针对本次活展开了讨论,在肯定了每位老师付出的同时,也提出了下一步的教学和教研方案。在备课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要把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把方法教给学生。在做教材分析时我们要把握教材,抓住教材的根。组内教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提升本组教师们的教学和教研水平。</h3><h3> 通过教研活动,增强了凝聚力,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