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考汾州府地子夏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b>梁继国</b></p><p class="ql-block"> 汾州府地,历史悠久。从北魏太和八年(484)复置西河郡五年后设汾州,州的建制存续1500余年。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汾州设汾州府,至民国元年(1912)废汾州府,府制存续317年。前后历史共约1800余年。翻阅汾州府地文庙资料,大多以供奉孔子为多,在侍供十贤哲中,有卜夏子配奉。</p><p class="ql-block"> 子夏,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夏”。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据《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在汾州西河之地(汾阳、孝义、文水、平遥)传教讲学,开启西河学派,史称“西河道脉”。西河儒学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仅仅改变了西河地区人的旧俗文风,更使西河成为晋国儒学文化中心。因此西河之地先民修建文庙时,修建子夏祠堂、子夏庙宇最多,以纪念卜子夏在西河之地传播儒学文化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子夏祠堂、子夏庙宇在多地已无遗迹,实为可叹!</p><p class="ql-block"> 在探访平遥县赵璧村时,见到了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子夏庙,是由县政府和本村的有识之士共同出资修缮的。在这里,我有幸拜谒到子夏的塑像真容,甚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平遥赵壁村子夏彩塑</b></p> <p class="ql-block"> 根据赵壁村文史研究者张瑞成先生资料记载:赵壁子夏庙建立在赵璧村北堡寨的西南方向,坐北朝南,古色古香的庙门上镌刻着《子夏庙》,两进院落。始建年代不详,子夏庙台基为元代,主体为明清结构,北有正殿,正殿建于砖砌台基上,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设堂供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弟子在庙中配享。东西庑各三间,东庑祀奉社稷源神虸蚄,西庑祀奉五道,南有戏台。庙内现存碑碣三通,大清雍正社稷神碑,乾隆五十八年重修子夏庙碑,道光二十二年重修卜夫子庙碑。此庙及庙内神像为村内有识之士2011年捐款整修。赵璧子夏庙在汾州西河区域如此保存如此完整,可以说是目前在省内发现唯一的、最早的子夏庙整体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据清代《汾州府志》和《平遥县志》记载:“子夏庙”平遥原有四座,分别建在赵璧堡寨、庞庄、大沿村、达蒲村。其他三个地方的庙址均已经消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平遥赵壁村子夏正殿</b></p> <p class="ql-block"> 在《平遥古寺古庙古塔》一书中记载,平遥有三处庙宇中设有子夏纪念牌位。</p><p class="ql-block"> 第一处为平遥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原在大成殿中供奉孔子和“四配”“十二哲”塑像。明嘉庆九年(1530),塑像全废,全部更为木牌位,此俗一直流传至今。在“十二哲”塑像及木牌位上,卜子夏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第二处为金庄文庙,始建于元代,据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礼志·祠庙》记载:“金庄村旧有文庙一,区旧志未载。兹按庙中原碣,系元至顺四年闰三月,进士李郁、李铎、李居敬、李日新、郭文质、张傅霖等十余人所建……并四配十哲像”。孔子和“四配十哲”雕像都各有木雕神龛,每龛前都有四扇木棂格门。据上海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鉴定,孔子塑像为元代初建时泥塑,塑像基本保持了孔子真容,孔子和“四配十哲”雕像成为全国文庙中保存年代最久的塑像,真迹尚存。此庙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现山东曲阜、平遥文庙的塑像也来源于此。同时也留下了“泮池”(古代学宫前的水池)、“五枝柏”、“十进士赶考夜梦还愿修文庙”等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第三处为平遥县杜家庄乡东风落村的普照寺,始建年代无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关圣庙、东岳殿、娘娘殿。娘娘殿的东配殿原供着卜子夏和狐神,正面墙上画着“训子图”,现为平遥县县级文物,拨款400多万普照寺才得以修复。可惜卜子夏和狐神塑像全部被损坏。</p><p class="ql-block"> 汾阳有多处记载。其中一处为汾阳演武镇,汾阳著名学者冯恩启先生在《汾阳演武古镇史话——子夏庙》中记述到:“汾阳演武古镇子夏庙,是古镇文化标志性建筑,气势雄伟,大气磅礴,一直是古汾州东部非常耀眼的庙宇群。整个子夏庙,坐北朝南,南北长70余米,东西长50余米。占地3500余平方米(可能当时大于这个数)。正院主要由由魁(奎)星楼(也叫空心楼)、戏台、戏场院,关帝殿(中殿)、钟楼、鼓楼、十八罗汉殿、子夏殿、真武殿、龙王殿构成、下为戏场院,上为子夏庙、偏院为三进院、正殿供奉着太上老君,为道教院。整个子夏庙集儒家、道教、佛家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院庙宇群。上院子夏殿坐北朝南,三间大殿位于正中供奉着卜子夏。后经历史的风雨洗劫,人祸的大火焚烧后,只剩卜子夏塑像一尊,在幽暗的房间里,无人祭拜”。但汾阳演武古镇卜子夏塑像是汾州府地目前发现的第二处年代较早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演武子夏庙魁星楼(空心楼)</b></p> <p class="ql-block"> 汾阳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吕世宏先生对卜子夏文化已研究十五六年,多次参加过在河津举行了中华卜氏代表大会,研究成果累累,特别是对汾阳卜史文化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作品中有《子夏山鉴》、《卜子夏“西河设教” 》、 《西河三贤述遗》、《汾州地区卜子夏纪念点概述》等多篇著作,论述卜子夏文化。</p><p class="ql-block"> 根据他的作品记载,汾阳多处有子夏庙:</p><p class="ql-block"> 1、唐兴庄子夏庙,乃村中七庙之一,见《汾州沧桑》。</p><p class="ql-block"> 2、菩提庄子夏庙,村西北有关帝庙子夏庙,两庙合二为一。关帝庙在东院,子夏庙在西院。</p><p class="ql-block"> 3、东遥庄子夏庙俗称卜夫子庙,村西建有子夏庙,庙后有清朝高官韩克均的家庙。子夏庙坐北朝南始建年代无考雍正初年水毁,道光四年重修,原住道士。</p><p class="ql-block"> 4、东河头村子夏庙,俗称书房庙。</p><p class="ql-block"> 5、大相村旧有卜山书院、子夏祠。清代康熙年间官府延请卜子夏后裔卜继祖奉祀卜子祠,并一直延续,今该村并无卜氏,不知道迁居何地了。</p><p class="ql-block"> 6、汾州府文庙内有卜子祠。</p><p class="ql-block"> 7、义安村旧有三贤庙。</p><p class="ql-block"> 8、招贤村民国年间发掘唐魏文侯庙,自然内祠三贤。</p><p class="ql-block"> 9、汾阳城三贤祠,嘉靖三年改玄元宫为子夏祠,后改三贤祠。</p><p class="ql-block"> 10、汾州府文庙西有三贤祠。</p><p class="ql-block"> 11、汾阳县学,启圣祠东三贤祠。目前仅有三处遗址尚存。</p> <p class="ql-block"> 根据灵石文史专家张国华先生在他的作品《子夏与子夏庙》中记载:在灵石石门峪村有一座子夏庙。“子夏庙,石门峪村一”《灵石县志•祠庙》(明万历版)。“子夏庙在石门峪,史记汾州祠五,此其一也。相传子夏教授训河,尝寓其地。后人慕其贤而立庙焉,知县白夏、狄其麟相继重修.”《灵石县志•典礼》(民国版)。白夏其人,明万历二年(岁次甲戌·1574年)任灵石知县,在任五年。狄其麟其人,清顺治十年(岁次癸已·1653年)任灵石知县,在任二年,《灵石县志)所记“知县白夏、狄其麟相继重修”,即指该二县令在任间的修葺,前后历80年左右:此前.明弘治十六年(岁次癸巳·1503年)存曾修。吴珉(灵石人,都御史)所撰《重修河东公祠记)“灵石邑城西去一里许,里曰子夏,里之南有庙一所,像大贤卜子夏于中,里人春秋祀之。岁次没坏,弘治癸亥,义官牛宁屈,达里望族也,既然欲修治,先出已资以倡。尚义者众,皆乐捐施恐后。未几,百费咸备,乃择工匠兴作。自正殿及两庑墙垣,朽者易,颓者补,弊者绘,缺者增,重祀河东公子夏于中。……远近瞻望,庙貌森严,金碧辉映,焕然一新。”(原文载于《灵石县志•文艺》•明万历版)。可惜此庙最近几年被拆除,改建成了峪口小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b>灵石县夏门峪村子夏庙</b></p> <p class="ql-block"> 灵石西河底旧称子夏里或兴儒里,有子夏庙。灵石《重修河东公祠记》都御史,邑人,吴珉撰:“灵石邑城西去一舍许,里曰子夏,里之南有庙一所,像大贤卜子夏于中,里人春秋祭祀之,岁远浸坏……按史记李克言:魏成子东得卜子夏,又侯师事之。通志记寓贤,子夏晚年退居西河教授,后世因追封河东公,墓在河津县,书院在汾州,祠有五,一在灵石”。《灵石重修河东公祠记》:“灵石邑城西去一舍许,里曰子夏,里之南有庙一所,像大贤卜子夏于中,里人春秋祀之。岁久浸坏,弘治癸亥年春……按史记,李克言魏成子东得卜子夏,文侯师事之。《通志》记:寓贤子夏晚年退居西河教授,后世因追封河东公,墓在河津县,书院在汾州,祠有五,一在灵石子夏里。盖魏都安邑,灵石亦魏地也,当时游西河必尝经此。</p><p class="ql-block"> 文水是卜子夏生存、西河讲学活动的施教之地,有卜子夏西河设教的隐居之所——子夏山。在多部史书中都有记载,隋《国集记》记载:“子夏石室,退老西河居此,山有子夏神祠。”《山西通志》记载:“隐泉山在文水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汤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又名子夏山,一名商山。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子夏室,其东有马跑泉。”《永乐大典》载:“隐堂洞,在山西太原府文水县西南三十里隐泉山上,即子夏退老所居之石窟室焉。”洞旁凿有两孔石室。石室前壁留有唐太宗秘书少鉴、书法家虞世南石刻手迹:“石门宕雪”,至今保存非常完整,是研究子夏文化的重要历史依据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文水子夏文化研究院子夏塑像</b></p> <p class="ql-block"> 文水在在卜子夏文化研究上极为突出,文水著名文化学者王忠礼学生在《子夏文化对文水及后世的教化影响》、《文水子夏遗存,全国首屈一指》中记载:</p><p class="ql-block">“现代文水人才济济,追本溯源,这些都有赖于子夏西河设教、儒学传承的教化之功。”</p><p class="ql-block"> “文水境内竟有八九处子夏祠庙。神堂村的子夏庙、孝义村子夏祠(史籍记载元至元初建,明洪武年间修)、南贤村子夏祠、南武村子夏祠(明洪武十五年修)、神堂村子夏庙(隋唐前修、元大德十一年重修)、乐村的子夏庙(明大德十一年建)、石永村的子夏庙等应该都是异地新建或者旧址维修。”</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子夏设教文水,文水带“贤”的村名就达15个之多,如南贤村、北贤村、保贤村、上贤村、信贤村等,现在已经弃用了的明清“堡寨”“坊都”中:待贤、思贤、维贤、东贤、贤武、贤马等等就更多了。在这些贤名的邻村,还有一些纪念子夏高徒的村名,“段城”是为了纪念段干木,“田家堡”是为了纪念田子方,“吴村”是为了纪念吴起等等。还有一个村子叫“乐村”,村名的来历是因为子夏游学此地时,见风景秀丽,气爽宜人,便赞叹道:此乃快乐之地也;于是命名为乐村。”传说“夏迁村”是在子夏失明后,南迁河津,或许在子夏一行出发集合时,文水人民在夏迁村举行过隆重的送别仪式。为了追念和记录这一重大事件,就把村名叫做“夏迁”。为了纪念子夏西河设教,有神堂村,为了纪念子夏两个儿子的孝行义举而命名,命名孝子渠村、孝子村。”</p><p class="ql-block"> 据目前考证,除了文水“子夏石室”施教之地以外,有汾阳大相村有“卜山书院”。据《汾阳县教育志》记载:“元至正十年(1350)在城北大相村子夏祠内所建,后得书院迁于村内。”。初名“子夏祠”。元代至正十年(1350)敕额“卜山书院”,此匾额为横状,宽约三尺余,高约二尺多,书院占地约七亩,三节院落,前院有泮池扬波、石径通幽,池上架石拱桥,书房分设于东西两厢,原置有神阁,内奉孔子、子夏等牌位。有汾阳城里的“西河书院”, 汾阳东社村南文庵为古子夏学堂。有平遥城内有“西河书院”,地址在平遥古城内照壁南街路西。相传为平遥古城从文水平陶村迁徙建立时就随城成立了平遥“西河书院”。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载:“西河书院诵读之声不绝,午夜灯火犹如燃藜,为人文之胜。”有许多的文人墨客留下诸多诗篇。</p><p class="ql-block"> 孝义元沟村有一处子夏庙,有关汾州其它各地的子夏庙及文化,有待进一步深入去探考。</p> <p class="ql-block"> 在汾州子夏文化研究中,子夏庙是是西河早期先民追求精神、信仰、理想、实现夙愿的“天堂”,也是研究子夏文化的历史的符号和载体。汾阳著名文化研究学者吕世宏先生、文水著名文化学者王忠礼先生、平遥的文史研究者张瑞成先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弘扬了子夏西河设教的光辉思想和文化遗产。特别是在文水丽彬文化园成立的“卜子夏研究文化院”和在平遥赵壁村成立的“子夏国学研究苑”,给子夏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定会像巍巍的子夏山一样,西河文化永泽后世,儒学孝义长留人间。</p><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18日于平遥柳西花园)</p> <p class="ql-block"><b> 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 梁继国,男,平遥县杜家庄人,高级教师,平介红色文化研究学者,汾州文化协作交流会副会长,晋绥平介红色文化发展研究会秘书长,杜家庄红色小延安纪念馆馆长。为东游驾红色展览馆及孝义大孝堡红色展览馆提供大量的革命历史史料。著有平介抗战红色文化史料丛书《红色“小延安”杜家庄——永放光芒》《平介抗战详记》,被多家刊物文学社刊登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