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飞向腾冲!</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的梦寐以求,终将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 以黑龙江集贤县插队知青为主体的部分朋友们,携带亲戚和好友,一行二十二人,于2021年3月19日至24日,在国内新冠疫情无中、高风险地区的情况下,对云南腾冲这个地貌奇特、文化多元、历史丰厚,充满了梦幻和传奇的极边之地,进行了为期六天游览,终于圆了向往已久的“腾冲梦”!</p><p class="ql-block"> 腾冲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紧邻东南亚,是古代西南丝路的要冲,也是云南省的主要侨乡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历代军事重镇。</p><p class="ql-block"> 亿万年前,地球两大板块在这里剧烈碰撞,一时间几十座火山爆发,岩浆奔涌,天地混沌,山河重组。</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侧耳倾听,仿佛大地深处亿万年前隆隆的响声还在延续......</p><p class="ql-block"> 六天的行程,弹指一挥间。我们从浙江杭州起飞,落地于云南保山,一路南下芒市、畹町、直至瑞丽边境,然后北上腾冲。在当地导游<b>寸进华</b>女士的陪同下,游览了十余个富有西南边陲特色的景点,给驴友们带来了无边的欢乐,接受了新鲜的知识,留下了美好的印象。</p> 行程第二天(游览首日),我们在芒市游览了勐焕大金塔。勐焕大金塔座落在云南省德宏州州府-芒市东南部孔雀湖畔的雷牙让山顶。青山绿水间的"勐焕大金塔"金光灿灿,光彩夺目,雄伟壮观,更显神圣。是芒市标志性的建筑,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的圣地。 传说释迦牟尼生前转世为金鸡阿峦时曾生活于此。原雷牙让山佛塔毁于1942年抗战时期,芒市市区的勐焕大金塔也毁于1966年“文革”时期,之后决定将两塔合一重建,定名为勐焕大金塔。<br><br>2004年6月30日,勐焕大金塔破土动工,总投资5500万元。<br><br>2006年5月12日,勐焕大金塔举行了赏塔敬放舍利子仪式。<br><br>2007年5月1日,主体工程竣工,并举行了开光加冕大典。 勐焕大金塔高76米,塔底基座直径50米,造型为八角四门空心佛塔,下3层为空心大厅。第一层大殿面积2000平方米,中心方柱东西南北塑有4座佛像。第二第三层外平台建有16座造型别致的群塔,塔亭内有16尊汉白玉佛像。塔身主体为钟型大塔,第二、三层各建有小塔8座,第四层外平台建有8个精美的花瓶塔。基座之上的主心柱以大钟和13个钵上垒砌而成,最高点戴有重达2.3吨的大金顶。 勐焕大金塔属南亚傣王宫的建筑风格,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傣族村寨,佛塔奘寺比较普遍,它作为傣族信仰佛教的一种文化象征,与傣族村落和亚热带的大自然景色构成和谐统一的优美风光,传奇而迷离。勐焕大金塔便是这其中的典范。 勐焕大金塔座落在芒市东南部海拔一千零七十九点六米的雷牙让山顶。传说"释加牟尼"生前转世为金鸡[阿鸾]时曾生活于此地,佛涅盘后数百年,佛教弟子"召罕大"[阿罗汉]为传播佛祖教义亲临此山修炼,为"召罕大"有个修练的好环境,野草和荆棘全部让开,故称为雷牙让山,意为野草让开的地方,尔后在此山建一佛塔,自古以来是人们公认的佛教圣地之一。 远眺“勐焕”大金塔,驴友们在此集体摄影留念。 当日,我们还驱车前往德宏 勐巴娜西珍奇园游览。<div> 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德宏州芒市城东南,是国家AAAA级景区,现已建成具有古朴、自然、珍奇特色的高品位景点,是全国罕见的生态园林。<br></div> 迈入珍奇园,跳进眼帘的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纪念亭,汉白玉的周总理雕像栩栩如生,碑文上用汉、傣、景颇三种文字撰铭着1956年12月周总理与贺龙副总理同缅甸总理吴巴瑞一行专程莅临芒市主持两国边民联欢的历史性事件。 往前行,将置身于美丽的凤尾竹林,青竹高耸入云,翠叶飘拂似凤尾,蔽天遮日,凉爽宜人,展现一派边塞傣乡风情。 再深入,跃入眼中的是两块大奇石,一个形似骏马,一个酷似雄鸡,恰似春城昆明的金马、碧鸡标志。 展眸顾盼,更令人赏心悦目的是:一片浓郁多姿的百年古榕,枝繁叶茂,绿茵葱葱,仿佛跨进原始森林。 在奇石馆,陈列着五花肉玉石,简直是巧夺天工,如此以假乱真的玉石,看着都感觉香气扑鼻,很有食欲。如此色香味俱全的五花肉怎能不分享一下呢? 树化玉是玉化的硅化木。它属于硅化木,又因其晶莹剔透的外表而区别于普通硅化木。在漫长的地史过程中,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博大的自然力量埋葬于地下。<br> 在高压、低温并且无氧环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的环境中,树木中的碳元素逐渐被二氧化硅替代,并部分保留了树木的某些原始特征,并纳入周围岩层的某些矿物元素,形成缤纷的色彩物质,这就是硅化木,也叫做木化石。而后漫长的地质时期,在温压的不断变化中,硅化木木发生了差异的变质作用,重新结晶,主要成分转换为蛋白石玉髓,这就是树化玉,也叫木化玉。 <div> "勐巴娜西"有神奇、美丽、富饶的意思。德宏勐巴娜西珍奇圆拥有四项全国之最:古树名木数量之多,年代之古为全国之最;奇石、树化石,尤其是世界上罕见的树化玉,规格之大、精品之多为全国之最;大型根雕造型之美、形状之奇、品位之高为全国之最;大树移植数量之多,成活率之高,为全国之最。<br></div> 信步珍奇圆,罕见的千年桂花、千年黄扬、千年紫薇、亿年硅化木玉石处处可及。园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恍如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行程进入第三天。我们首先来到畹町通商口岸。<div> 畹町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与缅甸邻邦一河之隔,与缅北重镇九谷市隔河相望, 地处 320 国道终点,系我国通往缅甸及东南亚的咽喉,国家一级口岸。<br></div> 现在,一些东南亚的商人也云集畹町,使畹町成了美国、日本、法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的化妆品、首饰、工艺品、农副产品、珠宝玉器的物资集散地,十分繁华热闹的边贸街。畹町南侧,中缅交界的河上,是著名的两国界桥──畹町桥。该桥建于1938年,是二战时中国与国际往来的唯一陆上通道的界河桥,因此名声大震。现已修成宽敞牢固的钢筋水泥桥,每天有上千的两国商人、边民从桥上来来往往。 在畹町的中国边境界碑。 畹町作为祖国西南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王骥将军三征麓川,屯兵畹町;清朝明瑞大将两次征缅,踞畹町而驰铁骑。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沿海通道绝大多数被日寇封锁,为战略需要,国民政府斥资修筑滇缅公路,边疆 20 万民众以血肉之躯,8 个月的时间筑成滇缅路,建成畹町桥,1938 年 8 月,滇缅公路建成通车3000 多名南洋机工将大批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从畹町入境运往国内战日前线。日寇为全面占领中国,出兵缅甸,切断滇缅公路,为保缅甸公路畅通,1942 年 3 月,中国远征军 10 万余人从畹町出境赴缅作战。作战失利,日寇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1942 年 5 月 3 日畹町沦陷,芒市、龙陵、腾冲相继沦陷。1944 年 9 月国民政府重组远征军,向盘踞滇西的日本侵略者展开全面攻势 , 相继收复腾冲、龙陵。1945 年 1 月 20 日,中国军队在畹町黑山门与日军展开收复祖国西南的最后决战 , 日军溃败 , 畹町收复。正因为这场战争 , 畹町因此名扬海内外。 多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畹町口岸的建设和管理,党和国家 30 多位领导人亲临口岸视察指导工作。现畹町口岸设有海关、检验检疫、边防检查站等联检机构,这些口岸联检部门与当地党委政府,加强沟通 ,密切配合,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充分发挥了畹町口岸的功能, 维护着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维护着边疆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 紧接着,我们驱车来到“独树成林”景区观光游览。<div> 独树成林位于打洛镇边境贸易区内的曼掌寨子旁,距离打洛镇政府以南3.5公里,靠近中缅边境的地方。这是一棵古榕树,有900多年的树龄,共有34个根立于地面,树高70多米,树幅面积2000多平方米,枝叶既像一道篱笆,又像一道绿色的屏障,成为热带雨林中的一大奇观,打破了“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俗语。<br></div> 那些大榕树除主干外,还从枝干上生出许多柱根插入土中,支柱根又变成了另一棵树,形成树生树,根连根的壮观景象。自1992年起,被当地群众在四周种植花草,开辟为景点后,每天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景区于2012年3月开始重建,由云南健麟商贸有限公司出资与当地村寨合作开发运作,景区规划面积500多亩,以国家4A级景区的标准开发运作。在景区内,有特色的中缅边境文化风情和傣家民族风情。 中午,简单地用餐后,我们就来到距瑞丽市西南约11公里处,有一个世界少有的边境人文地理景观小寨----银井。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矗立寨中,国界线从该寨中央蜿蜒划过,是个典型的“一寨两国”边境地区。<div> 在这里由一个傣族姑娘引导我们参观游览并为我们作详细的讲解。</div> 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 寨子里的"一秋荡两国"秋千坐落于国境线旁,对面就是缅方的芒秀村,坐上去轻轻一荡,便可瞬间"出国"。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边界无天然屏障,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也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孽势,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才有了这道人为的铁丝网,把两国分割开来。</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有名的中缅边境71 号界碑。地面上地一条黄线为界,右边白色大字“中国CHINA”,左边地白色大字“缅甸BURMA"。</p> 寨子里的两国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和睦相处,世代相承,传为佳话。 中缅瑞丽段的国境线是弯弯曲曲、犬牙交错且没有明显的界限的,有时一条小沟渠或是一个田埂,就是两国的国界。在银井"一寨两国"景点,如果没有中方一侧威严的国门和值勤的边防武警以及对面缅方高挂的国旗和缅方移民局办公房,你根本就感受不到这里是两个国家,出入其间的两国边民就像随处见到的情景一样,骑着摩托车、自行车或者手扶拖拉机自由往来。 从一寨两国景点步行出来,傣族姑娘引导我们坐上观光车,前往她家做客。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傣族姑娘家里参观访问,听傣族姑娘给我们讲傣族地婚育风俗和傣族的生活故事。 这位九岁的傣族孩子非常的聪明伶俐,吸引着我们注意力,不时地与他交流。 3月22日,我们开始第四天的行程。<div> 一清早,我们第一站来到腾冲北海湿地公园。</div> 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位于县城西北向,距城12.5公里,是1994年12月国家首批公布的全国33处国家重点湿地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湿地保护区。保护区面积 16.29平方公里。海拔为1731米。 据说这儿每年四月中下旬最美丽,那时满目北海兰花开,美不胜收。秋天时草排颜色有些枯黄,但依然让我兴奋不已。空气里飘着草叶的清香,芦苇丛中不时传来嘎嘎的野鸭叫,湖面上不时有游人初踩草排的惊喜叫声。泛舟湖面,宛若置身在大草原。只不过这片"大草原"是漂浮在水上的。 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一流,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鸟类生境、栖息地得到改善,湿地蓄水调控能力、净化水质功能得到恢复。许多种野生鸟类在这里栖息。 保护区具有极高的生态旅游观光价值与科考价值。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现由县旅游局、环保局、打苴乡政府合资成立北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现已初步完成北海湿地保护区一期工程,建成了相应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景区硬件设施基本完成,水、电、路实现三通。当您步入北海湿地保护区,您将真正体验到大自然的绚丽与神奇。 这里确实奇特。水草密密麻麻,根交错在一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旧草腐烂,新的长在腐烂的草根上,然后又腐烂,然后又长出新的,最后形成整片整片的草甸各自浮在水面上,宛如一个一个的小草岛,通常有一米多厚。脱了鞋赤脚走上"草岛",感觉像踩海绵一样。 湿地(沼泽),路上的生态系统,特征是排水差,因而大部或全部时间内有缓慢流动的水或滞留水渗入土壤中。通常根据土壤和植物区分为酸沼(酸性沼泽)、草本沼泽和森林沼泽,北海湿地是草本沼泽。 北海湿地保护区四面环山,地理位置特殊,属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大片漂浮于水面的陆地;犹如在五彩缤纷的巨型花毯,具有生物多样性复杂、生产力极高的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北海湿地内国家Ⅰ级保护植物莼菜分布区域从原来的3亩扩大到现在的840亩,鱼类从2008年的6种增至目前的13种,水鸟数量从2016年同步调查的11种343只增加到2019年的35种1792只。 如果说,腾冲的北海湿地,是高原奇特的自然风光,那么腾冲的人文环境又是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和顺古镇,了解被称誉为”世界健康生活之地“古镇。 和顺古镇古名"阳温墩",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处,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全镇人口6000多,而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则达12000多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和顺自古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明清两朝,这里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是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div> 主要文化旅游景点有艾思奇故居、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和以弯楼子、刘家大院等为代表的中西合璧式古民居。<br></div> 和顺四周火山环抱,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座火山,中为马蹄形盆地,境内最高海拔2190米,最低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水量1425.4毫米,旱、雨两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类型。 2005年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名镇"殊荣后,还先后荣获了"全国环境优美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佳古镇"、"全国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小镇"、"第三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森林文化小镇"等荣誉称号。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位于高原极边,但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同时,它又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游子们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创造出了有着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 虽然和顺古镇都在开客栈搞建设,但是走进和顺古镇的一刹那,还是显得安静祥和,没有喧嚣。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但这里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经多少沧桑巨变的传统民居。据了解,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下午时分,我们马不停蹄,再访腾冲云峰山景区。 <p class="ql-block">云峰山,因其三座锐利的山峰直刺苍穹,故名”云峰“。海拔2446米,主峰相对高度为700米。三座山峰陡峭险峻,依势而上,被誉为”三折云梯“。乘坐往返索道游览云峰山轻松自如。</p> <p class="ql-block">如果您有兴趣,也有体力,索道到站后,您可选择继续徒步登顶。云峰之巅由始建于明代的同名道观。依山就势,集结了吕祖、斗姆、老君、玉皇等殿阁,飞檐翘角,临崖御风恍若仙境。你还可以悬空眺望腾冲全景。</p>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道观是要保持的清静、整洁和庄严。修道的方法众多,就是求"清静无为"、"离境坐忘"安静自然为本。道教宫庙称"观"或者"庙"或者"宫",而不称"寺",与道教夜观天象的传统或许有最为直接的关联。道教为什么重视天文学,主要原因是受先秦道家遗风之影响,对天体极为崇拜与敬畏;同时,道教从道家"天人合一"、"身国同治"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所以称为"观",取观星望月之意,所以常建于山顶。<br> 总之,道家出于对科学的探索与星占的宗教政治诉求和延年益寿需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从而形成了夜观星象的传统。 行程第五天(游览最后一天)我们将游览最后富有特色的三个景点。<div>早上,我们首游滇西抗日纪念馆及国殇墓园。这是一次深受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景点。</div><div>图片”警钟长鸣“,现实地告诉我们:勿忘国耻!!!</div> 腾冲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为了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div>图为:中国远征军名录墙。</div> 国殇墓园由李根源倡导修建,占地80余亩,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1944年夏,为了完成打通中缅公路的战略计划,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向占据腾冲达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经历大小战斗80余次,于9月14日收复腾冲城,歼敌6000余人,我军亦阵亡将士8000余人,地方武装阵亡官兵1000余人,盟军(美)阵亡将士19名。 墓道悠悠,两旁苍劲的翠柏护道直通国殇墓园忠烈祠:忠烈祠为仿清祠祀建筑,重檐歇山顶,是供奉阵亡将士英灵的殿堂。 忠烈祠近景。横匾”河岳英灵“四个大字为蒋中正题。 纪念馆内陈列资料、实物众多,还历史于本来面目真实。馆内不让摄影,展示图片仅有二张。 回看历史,抗战的胜利表现了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激励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努力,我们国家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和强大。<div> 如今,中国已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但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警钟长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向前!</div> 下午时分,我们来到腾冲热海。<div><br></div> 腾冲热海位于腾冲县城西南20公里处,面积约为 9平方公里,较大的气泉、温泉群共有80余处,其中10个温泉群的水温达90℃以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热泉在呼呼喷涌。世界上有温泉的地方很多,但像腾冲热海这样面积之广、泉眼之多实属罕见。<br><br> 腾冲是中国著名的地热风景区,全区目前发现有64各地热活动区,温泉群达80余处,最高水温达96.3℃。其中热力最猛、外部显示也最为奇妙的便是镶嵌在城西约20公里的腾冲热海。这里青山环抱,一水喧腾,在北起硫磺塘,南接松山箐,东到忠孝寺,西连芭蕉园,面积约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种地热景观类型丰富。目前开发了大小滚锅、哈麻嘴、美女池、狮子头、珍珠泉、鼓鸣泉、怀胎井、仙人澡堂及澡堂河瀑布等十余个景点。 热海景区气候温暖,空气清新矿泉明澈洁净,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对风湿,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皮肤病等数十种玩疾有独特疗效。 在热海中最壮观的“大滚锅”形如八卦,池广约10平方米,深约1.5米,水温最高可达97℃。走近“大滚锅”,可以感受到足底已经发烫,池内碧水急剧翻动,跃出水面尺许,形成硕大水花。因为水温足够高,当地人在旁边将玉米、鸡蛋、花生放入锅内煮食,生鸡蛋五分钟即可煮熟,其他食物也是立等可取,别有风味。 <p class="ql-block">请看大滚锅视频</p> 景区内旅游服务,疗养设施齐全,由县城至热海的柏油公路掩映在两旁的绿荫中,交通十分便捷。今日的热海已成为旅游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于一体的最佳景区。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要游览的景点基本走完,还剩最后一个景点———司莫拉佤村。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但6年前的这里,并不是那么幸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当年的司莫拉佤族村无论是村居环境还是村民思想水平都十分落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都是那时司莫拉佤族村的真实写照。 这几年,司莫拉佤村走的是:一边发展,一边摸索“的路子。面对竞争压力大,产业基础薄弱的难题,村党支部发挥先锋引领作用,鼓励村民积极投入到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上来,搭建平台帮助群众干,成立了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通过资源入股,人人都有分红拿,还能当解说员、保洁员、景区管理员领工资。<div><br></div> 司莫拉佤族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能对汉文化与自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佤族文化的精髓深刻在他们的灵魂之上;将本质变为内在,又吸纳了汉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性,从而形成了本民族区域内独特的汉佤民风民俗。 走进中寨,无处不在的牛头图腾,就散发着这种神秘而古老的气息。司莫拉佤族民族文化陈列馆,更将“司莫拉—佤族同胞、寻找幸福的人、一起寻找的地方”的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 现在,腾冲清水中寨司莫拉佤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使当地的佤族文化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佤族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正抓紧成为一个能留住传统、能记住乡愁、能科学合理发展的美丽而幸福的传统文化古村落。 “我们没想到总书记会来到我们村,当时很激动很感动,有的人还流了泪。”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前往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佤族群众,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向总书记汇报了发展情况。三家村曾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村民的努力下,司莫拉实现了整村脱贫,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AAA级景区”。2019年司莫拉佤寨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2000元;总书记来过以后,司莫拉的旅游更加红火,日均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今年6月3日,全村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家家都入了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收入的增加,村民有了精神气,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集体与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推进”。“今天的司莫拉群众日子过得像大米粑粑一样甜。”赵家清说:“我们要把激动变成行动,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所有的游程结束了。而带来欢乐的就是这帮快乐开心的驴友们。 每逢用餐倍思酒!除了观赏景点,酒,也是给他们带来开心快乐的源泉。 美女门纷纷举杯,酒量不减男士勇! 图片:应伍祺摄 话不投机半句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同学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还有喝不够的酒! 图片摄影:蝴蝶 <p class="ql-block"> 2021年3月,我和云南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这次出行,让我越来越感到选择西南线路的明智,因为开发较晚,腾冲,芒市,瑞丽,如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少女,虽然犹抱琵琶半遮面,却掩不住绝世的容颜,清丽,温婉,自有一种怦然心动的美,吸引你走近她,感受她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 知之深则爱之切,而我对腾冲的爱,除了蜻蜓点水般走过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回程后我对她的进一步挖掘与了解。这个滇西南的边陲富有特色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远离繁华,远离世俗,远离灯红酒绿,带着一份情愫,一份缠绵,一份宿愿,给我一种最古老,最原生态的呈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谢朋友们赏读!</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我在腾冲等着你》</p><p class="ql-block">摄影、美篇制作:中国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