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歌曲《白发亲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母亲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这两个词是多么亲切,我想,这世间,再没有比“父亲母亲”更能让我感到温暖的字眼,也再没有谁能抵得过父母在我心里的份量。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母亲的唯一肖像)</span></p> <p class="ql-block"> 怀念我的慈母</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农村妇女,她慈祥和善,勤劳节俭,含辛茹苦操劳一辈子,把八个孩子都养育长大。</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长年身体有病,不能干重活,母亲用她柔弱的身躯挑起生活的重担,担负起养育和教导儿女的重任,用勤劳的双手为儿女遮风挡雨!</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慈祥的母亲。是母亲的慈爱抚育着我们成长。母亲一生艰辛的付出,都是为了父亲和八个儿女。现在回想那个年代,一大家人能够健康地成长真是太艰难,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于一九一九年,一生经历人间沧桑,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是她勤劳善良的朴素风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严爱有加的朴实家风。母亲的人生岁月中践行了中华民族孝当先,和为贵,勤为本,俭养德的传统美德。上敬公婆,妯娌和睦,邻里和谐,在村里热心助他人,使我们的一家在村里一直有很好的人缘。母亲去世虽然己近二十年了,但我们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她的音容笑貌和殷切教悔还时常萦绕在我的眼前和耳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九九九年母亲八十大寿时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九七八年探家时拍的唯一全家最全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从小没有读过书, 旧社会封建习俗(女孩子从小要缠足)给了母亲一双“三寸金莲”。 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善良贤惠、慈祥和蔼,勤奋好学、心灵手巧,而且记忆力好,姥爷是那一带稍有名气的文化人,读书很多,也是善讲故事的人,母亲听到一些岳毌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古典传说和贤母孝儿的故事都记在心里讲给我们听。</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看重传统习俗,农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节日,都会按照当地本习俗张罗过这些节日,通过节日这个载体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她还经常给我们讲节日的由来和传说,教导、培养我们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p><p class="ql-block"> 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灯吃元霄;二月二龙抬头吃春饼;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生活再困难也想方设法让全家人过好节,生活困难时期白面少,用粗粮细作也要有个过节的仪式,而过年节坚持不变的是母亲都要做她拿手也是我们最爱吃的洗面筋、摊卷饼了,而且在过节的前两天就开始忙着准备,每次我们都会大饱口福。 </p><p class="ql-block"> 从小我们见到最多的是母亲忙碌的身影。从家里忙到家外,从老人到孩子,她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忙个不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起床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好不容易到了夜晚,母亲还要挑灯熬夜纺棉线、织布,缝衣纳鞋做针线活,没有过片刻的闲歇。就算身体不适,也咬紧牙关坚持。 到了晚年,我们都长大成家了,母亲才不再做针线活了,母亲仍自己做饭、扫地,还喂猪、喂鸡……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母亲一九七二年到北京看我时在颐和园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九七八年兄弟姐妹八个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我们心中是最会节俭过日子的人。我们姊妹八个从小到大都被母亲的勤劳和节俭耳濡目染着。五、六十年代家里生活艰难,父亲的身体不好,两个姐姐出嫁,剩下的孩子们都还小。为了让生活宽裕点儿,母亲只能靠精打细算过日子,她对我们常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那时候炒菜为了省油,她把筷子劈开插块小布,用小布蘸上油在锅里擦一擦炒菜做饭。我们穿坏了的旧衣服,她就用来糊格板做鞋底用, “过日子要点滴节约,才能细水长流”。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家里她不允许我们浪费一点东西,用水更是“点滴节约”了,洗菜用过的水要留着涮锅洗碗用,涮锅洗碗之后再留着浇地,用母亲的一句话叫“物尽其用”。可细想操持我们这么一大家人过日子,多亏了母亲这样节俭的习惯,不然这生活还怎样过下去。</p><p class="ql-block">虽然家里生活贫困,母亲爱干净整洁,家里三间小屋,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八个孩子衣着从来都是穿得整齐得体。母亲常说,“衣服旧就旧穿,打了补丁也不要紧,但要干净整洁”,我们兄弟姐妹八个从小到大穿的衣服鞋帽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那时候生活艰难,我们穿的衣服虽然有补钉,但都是干净整洁。母亲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天她带我们到地里挖野菜,让我们从小就认识了灰灰菜、扫帚苗、山韭菜、马齿苋等几十种野菜。夏收后到地里检掉在地上的麦穗,秋收后到地瓜地里检丢在地里的地瓜。</span></p><p class="ql-block"> 记得每年快过春节了,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都能穿上一件新衣服,母亲就利用晚上熬夜赶做。多少个夜深人静时,我被母亲做活的声音从睡梦中惊醒看到,昏暗的灯光下,母亲眯着那双已熬红的双眼穿针引线不停的忙碌着,那瘦小的身影疲惫却很专注,母亲就是用这种挑灯夜战、不知疲倦的劳作方式既省钱又满足了我们在新年能穿上新衣服的愿望。过年时当我们穿上母亲熬夜为我们赶做出来的新衣服时,母亲的手指却因为用力而被勒出一道深深的青紫印痕,看着母亲的手,我们心疼的只掉眼泪,母亲看着穿上新衣服的我们,脸上露出着满足而欣慰的笑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为母亲作画《一针一线都是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产队吃食堂,不允许在家做饭,给我留下的记忆刻骨铭心。从食堂打回的饭菜不够吃,母亲总是先分给我们吃,然后自己吃点儿残羹剩饭。有时刮刮饭盆对付几口也算作一顿饭。母亲常说我们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先保证我们吃。总说自己往老处长,忍一忍,扛一扛就挺过去了。后来家里没有了粮食可吃,地里野菜也没了,全家人就吃树叶树皮,母亲每天把从树上摘下的柳树叶用大盆拿水泡,泡几天不太苦了,就用榆树皮磨的面加上玉米轴磨成的粉,蒸成锅头用来吃,那时候母亲为全家吃饭操碎了心。</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虽然吃不到大鱼大肉,但在粗茶淡饭中吃出了妈妈饭菜的味道。她的粗粮精做,做饭的手艺成就了我们的美食。她对我们的爱成就了我们的味蕾。</p><p class="ql-block"> 手扞面是母亲的绝活,每到麦收时节,新麦子磨的小麦粉,母亲就会扞一次面条,用冰井水一捞,再用韮莱鸡蛋打𠧧浇在面条上,再切点自己淹制的萝卜咸菜沫,大碗一拌,简直太好了!有时家里来亲戚,母亲也扞面条招待。</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挨饿营养不良,高子也不高,那时候父亲有病,大哥当兵在部队,家里二哥参加劳动也很辛苦,父亲的身体又不能做危 险做活,家里担水的活基本落在我身上,我们家离吃水的井大约有半里路,记得每天早上天不亮我就起床去担水,因为晚了担水的人多,打上来的水就很浑了,那口井有五、六米深,提上一桶要费好大劲,每次要担六、七担才能把水缸装满,我的肩膀也压的红肿半天,体力也累的不行了,母亲每一次看我担水都很心疼,所以母亲用水十分的节省。</p> <p class="ql-block"> 受大哥参军在部队提干的影响,一九六九年底,我要报名参军,可是我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部队来家访时我母亲担心我身体弱,到部队受不了苦,不同意我去,那一年我参军没有去成,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七零年底,我又一次瞒着父母报了名,这次母亲虽也担心我身体吃不消,但看我参军那么坚决,就没有再阻拦,而是支持我并反复嘱咐我自己要注意安全,到部队好好干,不要给家里和乡亲们丢脸。也多亏母亲的上次阻拦,这次我到了北京的特种兵,而且在部队入党、提干,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沒有给父母丢脸。</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一大家人的柴米油盐、纺织浆洗都是母亲一人操持,甚至后来我们每次回家十几人,母亲不顾年老还要自己动手给我们做饭菜。母亲对我们的爱融入到每碗饭菜中。几十年来我们也想学着母亲的做法做些饭菜,但总是做不出母亲的味道。我常想可能是一窍难得没有把母亲的厨艺学到手。不管怎么说,我们再也没有口福吃到母亲做的手扞面、亲手包的饺子、过节洗的面筋、摊的卷饼了,只能在记忆中慢慢回味母亲饭菜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母亲祝寿)</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左邻右舍眼里还是出了名的热心肠,谁家有什么事,有什么活不会做的,母亲都会热情帮助,她不怕麻烦,不图回报。母亲虽然不认字,不会画画,却剪得一手好窗花,神奇的是一张红纸在她手上折几下,就能用剪刀剪出漂亮的各种花鸟鱼虫和各种花。</p><p class="ql-block"> 一到春节前,母亲都剪些漂亮的窗花,我们就高兴的贴在新糊的窗户上,平时村里谁家办喜事,母亲都给剪很多喜字、窗花,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 晚年望着母亲日渐霜白的鬓发、日渐衰老的面容,我知道年迈的母亲需要我们的陪伴了。儿女们都大了,各自有了自己的家、生活、工作,还好二哥小弟两个在家离母亲很近,大姐和两个妹妹离家也不很远,都能随时照顾母亲,可她还是时常挂念在外的我们。记得每一次探家走的时候,母亲都要迈着小脚慢慢地送我到村口大路上,站在那里望着久久不愿离去。每回我坐在车上,暮然回头看到满脸沧桑的母亲迎风伫立,白发被风吹的凌乱中仍然笑容对我招手,母亲曾经刚强坚韧的身影是如此的单薄。母亲的笑容背后有多少牵挂!</p><p class="ql-block"> 就在为母亲庆八十三岁生日时, 母亲突发血栓,进食困难。三个月后,于二零零二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母亲走完了她八十三年的人生路。</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再也感受不到母亲为孩儿亲手做的衣服,再也穿不到母亲亲手为我做的老布鞋</p><p class="ql-block">。但我忘不掉,忘不掉母亲的声音和模样。老话说,父母在家就在,如今父母走了,我的家在哪里?多少次我回老家。还是那座房子,站在母亲遗像前,呆呆的看着照片,孩子回家看您来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的头些年,我常在梦中浮现母亲的音容笑貌,有很多次和家人忆起母亲,总会泪流满面。不仅仅是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受,而是心中有一种对母亲深深的愧疚。自从十八岁参军离开母亲,几十年来,我常年在部队走南闯北,东奔西跑,一心忙在自己的世界里。几年才能回家见母亲一面,晚年回家勤些,也就一年回家陪母亲待几天,还没有待够又要走了,每次母亲都极力挽留多住几天,多陪母亲一会儿。可惜陪伴母亲的时间太少,感叹母恩未报!近几年自已年龄随着大了,思前想后,世界不管多么繁花似锦,一切又何尝不是过眼烟云,唯有父母亲情可贵,大恩大德难忘。每一次想起母亲,总会泪眼婆娑,对母亲的思念,或许这也是藏在每一个男人内心深处永远的软肋。</p><p class="ql-block"> 岁月无情,母亲己离开我们将近二十年了。尽管我们再也听不到母亲亲切的声音,但母亲的言传身教早己深深植入我们的心里。母亲教给我们的人生真谛和生活哲理、勤俭持家的好传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一定会薪火相传。母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享用一生,受益一生。</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一年清明之际,谨以此文寄托对母亲的缅怀、感恩和哀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保存的母亲七十多岁时的剪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