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封的记忆(六)

美友1386791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谨以此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献给诞辰百岁的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铭记恩泽永怀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缅 怀 父 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纪念父亲诞辰一百周年 (1921.2.14一2021.2.14) </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家门口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安乡县城北廖氏第三代,镇源(字、长林),1921年农历2月14,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个姐姐、两个兄弟。从小没读过多少书,作为长子,很早就随着父亲务农,维系一个大家庭的生活。1940年娶妻,第二年育有一子湘安(字、菊村),尽管娶妻生子,但仍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带着妻儿,由原安尤乡官民农村来到县城关,租住在一个合居的汪家大屋里,单独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因为没有什么文化,又没有什么技能,长期务农练就了一副结实的身板和勤劳的双手,再就是他憨厚朴实的性格。经人引荐,谋得了一份环卫临时工作,一家人仅靠他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着生活。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越来越难以维持全家人最基本的温饱。</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7年照的全家福。其中二兄弟光着脚丫,另一个穿的鞋,前面被脚指顶破。</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57年初,父亲拉扯着一家六口,迁徒百里至湖北省荆州枣林一个农场务农。在农场务农期间,父亲正至壮年,又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干起农活算是一把好手。由于他的勤劳和憨厚,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曾担任过生产队长。在农场,经过全家人的劳作,虽然能够获得一些五谷杂粮,但是,一家人的生活仍然过得比较清苦。由于湖南迁徒到湖北的人员基本上都是自发行为,而且数量还比较多,造成了人口流动的混乱状态。两地政府不得不出面进行清理,对大部分人员进行了劝返。而我们家深受当地农场的欢迎,不仅没有遣返,反而劝说我们能够留下。父亲拉扯全家远离故土,来到他乡异地,为的是改变清苦的生活。但是,经过近两年的辛勤劳作,仍然没有大的改善。为此,向农场提出返回湖南故地,而农场以种种借口扣压户口不予放行。无奈,父亲领着全家人只好放弃户口迁移,回到安乡县城关。人是回来了,可是没有户口迁移证明,没法办理居住户口薄和粮食供给本。没办法,只好找到父亲原工作单位出具证明,才把户籍上到城关镇,成为真正的吃国家计划粮的城镇居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回到故土,父亲在麻纺织厂谋得了一份做后勤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仍然依靠他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着。定居城关,前些年还是租住别人的房屋。后来,购买了蔬菜队的一间看护瓜果的棚子,将其拆卸,选择了一些有用的材料 ,其他辅材大多都是农村的亲戚送来的,在原地,也就是麻纺织厂车间的东头,搭建了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五十年未、六十年代初,自建的第一栋房子。</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1962年8月,父亲有幸招到安乡县一中做后勤工作,算是谋得了一份正式工作。在县一中工作期间,做过学生食堂大厨,做过食堂食品采购员,还做过食堂管理员等等。父亲对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是兢兢业业。有一次深夜打水,在搭梯观察水塔里的水位时,不小心从两米多高的梯子上摔在地上,摔断了肩锁骨,在地上躺了大半夜起不来,上早班的同事看到后才把他送医院治疗。父亲做后勤工作,在手头上经过的都是菜、米、油、盐各种实物,还有购物的票证。尽管我们家人口多,家境处于极度的贫寒,但他从不假公济私,那怕是1959年至于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各种物质馈乏,粮食供给非常紧张,他从不敢拿公家的东西回家,他也要求我们不能随意到他的工作场所。再就是他每天买菜,晚上带回一担箩筐,早上出去采购物质,买完东西立即返回单位,从来没有见到过他挑着物质回家。他每月工资仅仅留一些抽烟的钱,其他的全交给母亲。在他做采购员和做管理员时,资金和各类购物票证,不敢挪用分毫,充分说明他对事业的忠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言语不多,更多的是以行为表达他的真诚。在他工作的几十年里,尊重领导,服从安排,在领导心目是值得信任的人。在同事中与人为友,善结良缘。在学校工作的二十多年里,他对待学生们和蔼可亲,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呵护,同学们尊称他为廖伯。在社会上他遵守法纪,维护公共道德,从不与人争执。在家里他是顶梁柱,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重担。父亲唯一的嗜好是抽点烟,基本上抽的是一些劣质烟。除此,他生活简朴,粗茶淡饭,从不饮酒,布衣只求遮体保暖即可,多为缝补旧服。对待妻、儿疼爱有加,只要能够让他们获得健康、快乐、幸福的,他就会付出自己的一切。记得一次,由于家里特别的困难,加上母亲已经年岁较大,老幺生下就没有母乳哺育,饿得哇哇直叫。母亲准备将他送给一个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听说是湘运长沙的一对没孩子的夫妻),接人的都快要到家了,此时,父亲赶了回来说,我们再苦再累也不把咱家的孩子送给别人。就这样,老幺被父亲留了下来。在教育孩子方面,他既严格又和蔼,更多的是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优良的人品影响着我们。那怕是哪一个孩子犯了错误,也很少见到他动怒,更不会轻易体罚自己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1982年11月,父亲辛勤劳作了一辈子,终于退休了。退休后,本该好好的享受晚年生活。但是,勤劳一辈子的他,怎么也适应不了休闲的日子。退休后不久,又被聘请到冷冻船舶上打工。随着冷冻船,沿虎渡河至洞庭湖,进入长江到达过武汉、重庆等地。几年后,才彻底退休。他的晚年生活过得还算丰富,经常出行旅游,更多是跟钓友们到乡村的沟渠和荷塘垂钓。为了出行方便,七十岁那年,用补发的退休金购买了一辆自行车,自己在城南中学操场上,练习了半天,第二天就骑车,随钓友们走在了乡间小道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几十年的辛勤劳作,撑起了一片天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的爱就像一座大山,用一双勤劳的手,养育了一群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那憨厚、朴实、正直、善良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子子孙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双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2021.1</span></p> <p class="ql-block">1985年春节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1994年春节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1983年4月,孙女珂蔓和孙子祥与爷爷奶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儿子双喜、儿媳韩琼,孙子祥,在老宅门前与俩位老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游览潇湘八景之一的昭山。</p> <p class="ql-block">兄弟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