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镇江人,为境内有三座长江大桥而自豪。但是,也没有哪座城市像镇江人这样为长江大桥的命名纠结过、失望过、叹息过。</p><p class="ql-block">镇江与扬州之间的那座大桥,命名为“镇扬大桥”,或者“扬镇大桥”,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按桥头堡所在地命名为“润(州)瓜(州)大桥”,也何尝不可?最后,出人意料,“润扬大桥”横空出世。</p><p class="ql-block">镇江境内的第二座长江大桥,横跨镇江和泰州。不知哪路神仙帮忙,泰州人不费吹灰之力,一声不吭地把“泰州大桥”四个字揽入怀中。镇江人的心情苦涩之极。</p><p class="ql-block">第三座长江大桥,因为桥南是镇江京口区,桥北在镇江新区。镇江人乐了,这下该叫“镇江长江大桥”了吧?就连镇江市长也坐不住了,信心满怀。他也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多次多种途径去有关部门争取,为民请命,反映镇江人的殷切期望。</p><p class="ql-block">理想很丰满,结果很骨感,应验了镇江人自己创造的俗语:“一不过二,二不过三”。镇江人的美梦再度落空,“五峰山大桥”正式落地生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间一长,镇江人也不多想了。桥的名字固然重要,但是,三座长江大桥给镇江的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带来的实惠,是名字掩盖不了的。何必为个名字揪心呢?</span></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11日,五峰山大桥正式通车,让默默无闻的五峰山大名远扬。</p><p class="ql-block">一查地图,原来五峰山和圌山既相互连接,又各自成峰。圌山顶,就成了人们远眺五峰山大桥的绝佳位置。</p><p class="ql-block">作为镇江人的我,何不登圌山,近距离地欣赏一下这座世界级的“五峰山大桥”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2日下午,我乘坐免费公交汽车,前往距离市区约30公里的圌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一下汽车,圌山近在眼前,山势由东向西,逐步走高,形如昂首巨龙,横卧长江之阴,奇秀险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经镇江,刚刚下令三千“丹徒”凿断王气四溢的京岘山,又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的瑞山,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囗”将余下的“耑”框起来,以免瑞气外泄,动摇其皇权。于是乎瑞山摇身一变为“圌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代之前,圌山所在地,是长江的入海口。照相技术是近百年才有的事,据专家考证,中国第一张黑白照片就诞生在镇江,照片的主角就是圌山。</p><p class="ql-block">去年,金存启同学送我一张黑白照片,它是1928年2月期间,美国记者约翰•麦克默里乘美国军舰“伊莎贝尔”号,在长江主航道拍下当年圌山的雄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年前,2000年10月5日。</p><p class="ql-block">玩腻了镇江“三山”名胜和南郊风景区的七位同学,豪情满怀加上猎奇心理驱使,兴致勃勃地来爬圌山,也是我们有生第一次与圌山零距离。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圌山,是一片没有开发的天然的原生态的风景,山上没有明显的道路,更没有可以攀登的台阶。山脚下有一片不大的水塘,四周没有栏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过去了,圌山连同四周的山水、洞穴和寺庙,建成圌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平坦的公路延伸到山下,登顶有东、西、北三条通道,根据山势,铺着宽1至3米不等的花岗岩台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我从坡度较陡的西边道路登顶。半途留影一张。</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登顶了,路边标示台阶数共1200多级,手机显示九千多步。自我感觉有点吃力,当年轻松自如的感觉已不复存。</p> <p class="ql-block">俯瞰长江,高楼林立的电气城扬中市和镇江新区的油菜花,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眺五峰山大桥,江宜公路和连镇高速铁路,在圌山脚下交汇,一直延伸至五峰山大桥,上下两层,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峰山大桥是横跨长江的公铁两用特大桥,全长6.409公里,主桥最大单跨1092米。4线铁路 ,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铁路设计行车时速250公里,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五峰山大桥打破了七项世界纪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次爬圌山是2000年10月5日上午,正值秋高气爽,阳光明媚,也是草木茂盛,蛇虫活跃之时。我们全然没有一个“怕”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时上圌山,只有“爬”,手脚并用。</p><p class="ql-block">我们寻觅隐蔽在杂草丛中的崎岖的羊肠小道,或者在倒伏的竹枝和杂树之间钻来钻去。有时还得攀登沙石滚滚的山坡,或者行走在几十公分宽的山脊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半山腰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前排自左至右:</p><p class="ql-block">贺毅林、孟秀萍、姜萍;</p><p class="ql-block">后排自左至右:</p><p class="ql-block">于在扬、彭德宝、徐秀华、孔铁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我们没有丝毫的胆怯和畏难,一鼓作气、轻松自如地爬到圌山顶峰。今天回想起来,不得不感叹:年轻就是不一样!年青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限风光在险峰。</p><p class="ql-block">同学们登顶后异常兴奋。</p><p class="ql-block">合影照片中,</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彭德宝、贺毅林、于在扬;</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姜萍、徐秀华、孟秀萍、孔铁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圌山顶端的报恩塔,七层八面楼阁式砖塔,高30.94米。建于1634年(明崇祯七年),重修于1879年(光绪五年),2014年9月,被镇江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建塔人陈观阳,本地人士,苦读中进士,官至明代吏部尚书。<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多年积蓄建成“报恩塔”。</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圌山报恩塔,是</span>从上海溯江而上的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它是长江航道中的的重要标志之一,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