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惠山古镇一一古祠露天博物馆

红霞满天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古镇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这里也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景区面积为3.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为109公顷。分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区、锡惠名胜区和山林保护区。他不同于其他中国古镇,他有横、直两条古街,景区内唐代的天下第二泉、宋代的古桥金莲桥、明代的古园寄畅园、南朝时期的古刹惠山寺等错落于山野之间。江南最不缺的就是古镇,而像惠山古镇这样具有深厚内涵的,还真的是“千里挑一”,他的历史价值和旅游含金量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古街镇,是中国古镇旅游的一座旗舰级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  惠山祠堂群依托太湖风景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重要的名山胜地,惠山祠堂群内有江南名刹惠山古寺、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和古典园林寄畅园,使惠山祠堂群具有寺中有祠、祠中有寺、园中有祠、祠中有园的特色,各种类型的祠堂沿河临街、依山就势地密集分布于此,呈现过“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的祠堂庙宇林立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景区自古以江南第一山,锡山晴云、胜地名泉而闻名于世,风景资源独特灿烂。历代文人雅士来惠山品泉凭吊,寻古探幽;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巡惠山,留下了无数瑰丽诗篇和轶事佳话。苏轼“独携天下小团月,来试天下第二泉”,乾隆“惟惠山幽雅闲静”是这里最精彩的推介词和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景点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江南风情浓郁,他是无锡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的项目,也是中国五A级景区,其中寄畅园、惠山寺、古镇祠堂群等景点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年四季游客如云。</p> <p class="ql-block">  景区入口建有照壁一座,正面镶有集朱熹墨宝而成的"惠山古镇"四个大字,每字1.6平方,字体刚毅雄特,深沉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照壁的反面,贴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龙山胜迹图"。 此图画于明万历年间,线描手法,将惠山及古镇山色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人杰地灵"牌坊是惠山古镇标志性建筑之一,正面"人杰地灵"四个字,据说是邹迪光先生亲笔,这个牌坊也是无锡当地千名学子自发为他修建的,又称为"千人报德坊"。邹迪光是明朝人,曾经任江南学政,主持科举且桃李满天下,在他的提携下,许多寒门学子得以被朝廷录用 ,他的举动虽然深得学子敬佩,也同时得罪了门阀和权贵,后被诬陷罢官。然而公道自在人心,为老百姓做事,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就连严世蕃(明代嘉靖朝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蕃未经科举步入仕途,以严嵩的名势,先入国子监读书后为官,历官尚宝司少卿、太常寺卿、工部右侍郎,官至工部左侍郎)都想沾沾光,据说,牌坊背后的"岩壑夔龙"四个字就是他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也是著名的惠山泥人、锡绣、留青竹刻等大批非遗项目的发祥地。惠山泥人,是无锡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之一,无锡的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在明代,传说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辉煌的时候,惠山古镇门前的直街和横街,全是泥人的手工作坊。</p> <p class="ql-block">  惠山泥人的原料取自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米之下的黑泥,因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强,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的成品以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态简练而蜚声中外,精湛的工艺精品。2006年,惠山泥人入选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惠山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个“胖娃娃”,那就是著名的惠山泥人“大阿福”。传说中它是一个被神化的可爱孩童,可以镇邪降福。这种泥塑工艺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十分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惠山泥人是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孕育出来的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巧夺天工,情趣盎然,雅俗共赏彼受各界人士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在古镇"中国髹金漆博物馆"天井内,此时此景,用"坐井观天"来描述最合适。</p> <p class="ql-block">  位于大厅正中有一“黑漆描金人物故事花鸟图佛龛”。这座佛龛是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女婿、晚清重臣沈葆桢家族祠堂中的器物。其龛上的描金画是由清代工部尚书、著名山水画家陈鹤汀亲手绘制,十分的珍贵。这座佛龛早年曾流失海外,后通过海外拍卖获得,多经辗转,终于回归祖国。此佛龛精美绝伦、按国家文物专家估价为2亿人民币,堪称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佛龛上清代画家陈鹤汀的工笔画,每幅画都是一个历史故事,一幅是孙刘联姻夜会甘露寺,另一幅是孙权拜将。髹(xiu)金漆工艺是流行在闽南一带的漆器工艺。在家具或佛龛,肩舆上一层层上黑漆后,在漆器上雕梁画栋,工笔写意,然贴上金箔。这个金箔历经几百年不掉色,纯金打造。闽南,潮州一带以木雕的雕工细腻,透雕立体多面,人物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这幅是林则徐亲笔题写的对联,用髹金漆工艺制作。髹金漆的物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很多的黄金,所以不是寻常百姓家能消费得起的。古代都是皇宫贵族家或者寺庙里用来供奉使用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 与其他江南古镇不同,惠山古镇的商业气息并不是很浓,且内部保留了大量古建筑,古镇祠堂建筑群是古镇的主体,自唐始建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现过120多处祠堂建筑体。这些祠堂的主人均名声显赫,如雷贯耳。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晚清重臣李鸿章等。惠山祠堂群较为完整地保存着沿街祠堂群、沿河祠堂群、临泉祠堂群、寺中祠堂群等独特构成,展现沿河、临街、近泉、靠山的景观特色,以及由惠山古寺和天下第二泉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分布规律。它能与周围的江南山水组合成完美的古代祠堂群落形态,能保存至今,确实不可多得。</p> <p class="ql-block">  与其说这是个古镇,不如说这是祠堂的露天博物馆更合适。惠山古镇聚集了100多处以明、清祠堂花园、会馆会所为主体的古建筑群落。其中有钦定官设的祠堂、民间联宗立庙所建祠堂两大类,有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园林祠、行会祠等十大类共二十二种祠堂的完整系列和七十多个姓氏,主祀、配祀人物的数量之多、建筑密度之大、祠堂类型之齐全,为国内外所罕见。虽历经数千年,仍然散发着人文的光辉,任你探胜访迹、寻根文化还是凭吊先贤,这里都能满足你。</p> <p class="ql-block">  这些祠堂的年代多以明清时期为主,但风格、格局各有不同,有传统的中式祠堂,也有唯美的西洋建筑,中式祠堂的院落有二进式也有三进式,十分有趣。旅行者可通过走访华孝子祠,范文正祠,顾可久祠,杨藕芳祠等,在青砖黛瓦间寻觅古镇的历史和故事,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芈月传》中春申君黄歇的春申祠。</p> <p class="ql-block">  众多惠山公祠中令人难忘的是范文正公祠,位于惠山古镇横街,主祀宋副相范仲淹。这么多年过去了,站在祠堂里,好像还能感受到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人心的拷问,至今还振聋发聩。公祠门厅前有抱鼓石。第二进为“敦叙堂”,内有范仲淹像。古旧的木质显示出这里饱经风霜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后面是后花园,长方形水池石板桥后是“后乐堂”。“后乐堂”西侧靠西墙并延伸到北的是长廊,转折处有“先忧亭”,堂东甬道沿东墙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行书砖雕。</p><p class="ql-block"> 庆历三年宋仁宗皇帝重用其推行被历史称之为“庆历新政”的北宋第一次改革, 因为改革导致很多官员的利益受损,革新派举步维艰,仅仅一年便夭折了。范仲淹先是被贬谪邓州做了地方官,之后又被调任岳州,最后在于公元1052年,在被调往颍州上任的路上病逝。也就是在这个贬谪的过程中,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并创立了我国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范氏义庄”,造就了延续千年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梁启超曾经说过:“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范仲淹无疑是北宋最耀眼的一颗星。在“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政治环境中,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之才于一身,广受赞誉。</p><p class="ql-block"> 朱熹称赞他说:“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王安石认为他:“一世之师,名节无疵。”苏轼这样概括他的一生:“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p><p class="ql-block"> 《范文正公年谱》用十六个字总结了范仲淹的一生:“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范仲淹是古今少有的全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文人墨客,树立了一种节操,也为改革者探索出了一条道路。他为官员为政,成为了一种榜样,更为天地间留下了一缕浩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  顾可久先生祠,可能大家并不知道顾可久是谁,这是海瑞的老师,为官清正,耿直敢谏,是有名的刚直之臣。隆庆四年,当时已升为应天巡抚的海瑞特地来锡访师,然而他的老师顾可久已经去世9年。海瑞大为悲恸,为了追怀老师,立即奏明朝廷,在惠山下河塘建“顾洞阳先生祠”,这就是祭祀顾可久的专祠。祠堂建成后,海瑞第一个进去拜谒,并写了《谒顾洞阳公祠》一篇祭文。尊师重道是无论多少年过去,我们依旧要传承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古镇中有不少现状特别的门,这可能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无锡惠山古镇上历代先人的古祠堂多得数不胜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虞薇山先生祠,又称薇山书院,院内有一方小池塘,薇山先生亲自为此池塘题名为“廉池”,含义深刻,池边立有书院碑坊。虞薇山先生祠祀宋儒虞荐发,宋末,元初,他在惠山古镇设立了这座“薇山书院”,其历史早于“二泉书院”,“东林书院”,而与这两座书院齐名。</p> <p class="ql-block">  虞荐发,字君瑞,祖籍丹阳,宋亡避祸无锡。元代,无锡学术久废,有识之士强烈推荐虞荐发为儒学教官,虞荐发欣然应命,在无锡义务办学,开办“薇山书院”招生讲学,为无锡播下了读书的种子。虞荐发在无锡传授杨时的理学,讲学十几年间,当政者多次力请他出仕,他则仿效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不受元代的俸禄坚决拒绝,自号“薇山老人”以明志,其学问道德堪称士大夫的楷模,“宋季完人”于他是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这座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七年,祀主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散文旷世之作《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祠堂大门门楣上悬有一块雕龙竖匾,其上的“光霁祠”三字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二年亲题。“光霁”一词来自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对周敦颐人品的评价“光风霁月”。据《周氏宗谱》记载,乾隆帝曾4次驾幸光霁祠,除御赐祠名外,还赋诗一首“锡麓祀先贤,孙支世守旃;开程朱道学,继孔孟心传;水碧山青处,松蕤竹秀边;千秋光霁在,底复藉龙眠。”以为褒扬。从而使该祠成为惠山祠堂群中唯一既有皇帝御赐匾额,又有御诗石碑的高等级名祠。</p> <p class="ql-block">  内堂正壁悬“爱莲堂”匾额,两侧联语为:“儒林仪表国家栋梁;风云翰墨锦绣文章”。看匾额的落款,竟然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查周氏世袭表,周敦颐为128代,周恩来为159代。</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上最大的祠堂是“李公祠”,1880年修建,李公是李鸿章的之弟李鹤章的祠堂,李鹤章为淮军将领,太平天国兴起,天下大震。1853年(咸丰三年),鹤章以廪生投笔从戎,随父兄之后兴办团练,当时围剿太平天国有功,后隐退到此。祠堂采用李鹤章家乡安徽的“四水归堂”形式,主厅梁枋上悬“戎马纵横”匾额,祠内存有铁炮,提醒世人祀主的生平经历。李鹤章 其子李经羲,是清朝最后一任云贵总督,还是袁世凯的“嵩山四友”之一,还当了不足一周的民国国务总理。</p> <p class="ql-block">  东岳报功祠,原称岳庙、东岳庙,俗称圣帝殿,祀主治生死、统帅阴曹地府的冥司之圣黄飞虎。此是他巡行到惠山的行宫,祭祀时则为行祠,位于惠山直街锡山之麓,张中丞祠庙之左,并相邻毗连。建于五代。 东岳报功祠在惠山祠堂群中建筑规格最高,规模宏伟,祠内五岳楼供奉着圣帝威武的神像,身穿青袍,头戴苍碧七称之冠,身佩通阳太平之印,骑驾青龙,身后5900众神簇拥,香火极盛。每年3月18日,是东岳大帝黄飞虎的神诞。从农历3月14至3月28日,有“八庙朝东岳”的庙会,也称惠山香会。时日,迎神赛会,各庙争奇斗艳,各擅胜场,举邑若狂,万人空巷,轰动沪宁,周边地区香客,成千上万来锡朝圣。</p> <p class="ql-block">  5000多年前就有无锡先民生活在惠山古镇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战国时封侯江南的春申君祠,唐代以前建于春申涧中,后迁到锡山西北麓,俗称大王庙,成为惠山祠堂建筑有见于史的最早者。</p> <p class="ql-block">  汉代,公卿贵族多在墓葬建祠,“祠堂”之名,便从真正的意义上确定。“无锡”正式定名和设立建制,也正是自汉代起。惠山自古至今都被视为人杰地灵的地方,从吴地葬制习俗上来讲,惠山古镇一带地势负阴抱阳依山傍水,结合阴阳五行、四兽方位、四时各色,为绝好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较早的惠山祠堂建筑群中,史料上就有南齐高帝萧道成,于建元三年(481年)赐予无锡邑人华宝“孝子”额的记载。至唐时,在陆羽的《惠山寺记》中,即有祭祀东晋孝子华宝的“华孝子祠”的可靠记述。</p> <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年间允许民间可以立庙建祠。于是除了高官达贵在惠山最佳地带建祠堂外,无锡的大姓望族也纷纷在惠山择地建祠,他们沿着惠山浜端的寺塘泾两岸、观泉街、听松坊古道和横、直两条街巷及二泉东、北二向水系两侧,建造了密集连片的祠堂建筑群,奠定了惠山祠堂建筑群的基本构架。</p> <p class="ql-block">  清代是惠山祠堂建筑的鼎盛时期。在这块不大的地块上,大量的普通百姓,包括外籍客商、流寓,也步着高官达贵、太湖望族之后尘,希望在惠山古镇这一弹丸之处,争得一席之地,营建各个家族的宗祠家庙,不管地块大小,只要能挤进惠山古镇附近建起祠堂,这本身就是家族的荣耀。此时,整个惠山古镇,以千人报德坊领衔,牌楼高耸,各式祠宇林立,磬、钟之声不断,香火烟雾缭绕,形成了古镇祠堂建筑群最精彩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  民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形态发展为近代形态的重要转变期。兴建祠堂之风已从意识形态上开始衰落,但这种衰落,并不意味着祠堂数量发展上的停止,直街之荣祠、宝善桥堍的徐祠、下河塘之杨藕芳祠等20余所祠堂,都是民国期间所兴建起来的。但有一些较大的祠堂功能上有所改变,变成了惠山公园、民国学校、盐业公所、义庄、山庄、大量的惠山泥人店和住宅等。</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祠产收归公有,惠山横、直街的拓宽改造,又使得临街祠堂的门头、入口建筑受到损坏。解放初期,锡惠公园范围内的30余处祠堂,均归公园管理,其中惠山寺南的祠堂建筑群在愚公谷改造中被拆毁,但邵宝祠、华孝子祠、张中丞庙、泰伯殿等重要祠堂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内相经纶——陆宣公祠,是无锡陆氏后裔祭祀、追思唐代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陆贽,以及陆氏先贤的宗祠。陆宣公,陆贽(754-805),嘉兴人,字敬舆,18岁中进士,21岁又殿试第一,得中状元。由于他才思敏捷,笔力雄健,对国策事事通晓,诏书写得特别好,深得德宗皇帝宠信,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牗宰相牍。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生经历了三朝皇帝,仕历26年,与愚而自用、忌刻寡恩的唐德宗皇帝相伴始终。经历了建中动乱,贞元苟安等政治、社会极为阴暗,唐王朝由兴转衰的时期。</span>他为官清廉,拒贿拒贪,为此而得罪了不少人,受到官场非议,他写下了“暴物残民,莫大于贿”,表示自己的愤慨。后来,由于敢于直言被贬,虽到唐顺宗时召回他,但是病衰的陆贽未及欣慰就与世长辞,谥号“宣”,故称陆宣公。 一代名相,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美好传说。</p> <p class="ql-block">  陆宣公祠是惠山古镇祠堂群中6个宰相祠堂之一,级别高,建筑极具特色。虽然面积不大,却在小天地里做出了大文章,将约20平方米的小天井筑成水池,引二泉水,做石桥,还布置有戏楼,用心巧妙,这样的建筑形式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忠心体国,励精图治,在翰林学士位上写了大量的制诰,奏草、中书奏议政论,为止乱息兵,为恤百姓,为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很好的“救时”作用。他提出的“人君立国,以民为本”,“ 整顿吏治,反贪倡廉”思想和“均节赋税”、“养人资国”,“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为君为臣之道和治国治家之思想,辉煌一时,彪炳千古,为后世君臣之座右铭,对于现在国家执政也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纲,无锡人,字伯纪。大宋丞相,抗金名将,宋朝名儒,文学名家。公元1127年,高宗任命李纲为尚书仆射兼中书侍郎,至拜为相,加封开国公。学行功名为中兴第一,力主抗金,李纲的行为引起朝奸们的不满,高宗为其所敝,贬谪李纲,遂避居邵武、福州。后历经坎坷沉浮,最终罢官。 宋儒学大师朱熹语 “孤忠伟节,一世之伟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语 “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 ;清林则徐语 “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p> <p class="ql-block">张中丞庙, 张巡 张中丞,安史之乱中镇守睢阳的将领。</p> <p class="ql-block">  张中丞庙,无锡本地人称之为“老爷殿”,是江南百姓为纪念唐朝“安史之乱”时,曾率部御敌的张巡而建立的,位置就在古镇的直街上。历史上这座古祠曾屡建屡毁,现在的祠堂是本世纪初才修复的,但祠堂院子内两棵四百多年的古银杏,却是货真价值的宝贝。这两棵银杏树,高度也有二十来米,枝繁叶茂,为树冠下面的古戏台遮风挡雨。</p> <p class="ql-block">  钱武肃王祠一一主祀唐末五代十国吴越国王钱镠(852-932),谥号武肃,意为“擅长武艺,做事严肃认真。”他为江浙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奠定了基础。钱氏后代俊逸才涌,如钱基博、钱穆、钱临照、钱伟长、钱仲书、钱绍武等,无锡籍二院院士中钱氏就有8人。</p> <p class="ql-block">  进士里位于惠山古镇腹地,小镇偏西侧的地方,一般从惠山古镇秦园街(横街)入口进,至龙头河下河塘段,巷子的西北入口就在惠山泥人博物馆边上,从这个入口能看到小巷深处的锡山龙光塔借景,顺着小巷走去,一路有虞薇山先生祠、顾可久先生祠、范文正公祠,小巷弯弯曲曲,两侧高大的院墙爬满了蔷薇、紫藤,东侧出口通往绣嶂街。</p> <p class="ql-block">  进士里这些巷道中古墙 斑驳的痕迹特别有年代感,和那些刚翻新的新网红景点不同,惠山古镇没有过多人工修饰的痕迹,保留了许多真正的古建筑,让人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时光的长河从这里流淌过。</p> <p class="ql-block">  进士里虽然不是建筑,更不是园林,却充分借鉴了江南园林高超的借景艺术,将远处的锡山龙光塔、惠山尽收巷中,体现了一种容纳百川的视野。尤其是锡山的龙光塔,和进士里又一种奇妙的缘分。相传无锡作为人文荟萃的地方,曾经有很多年未出状元,某年乡绅请高人一算,说只要在锡山山顶建一座七层宝塔,就能改变文脉,遂动工……塔建成之后,无锡果然就出了状元,还曾经出现了一榜三进士的佳话。这进士里和龙光塔,就成为无锡文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任何古镇都不能缺一条河。这条河肩负着穿起整个古镇,投射出第二重景的责任,惠山古镇也不例外。古镇中央这条河,因河的端头有个龙头所以称之为龙头河。乾隆下江南巡游时曾12次在眼前这条小河上经过并停靠在这里,因此也有"御河"之称。河的两岸分别为上河塘与下河塘,是古镇里密度最高的古祠堂区。 百年前无锡大户人家,祭祖时都会乘船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  恵山浜是京杭大运河的支流,由惠山古镇中穿流而过,惠山浜水街在河岸两侧古建林立,祠堂、茶铺遍布,慢悠悠地走在水街之上,感觉格外的悠闲惬意,也许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慢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 溪山第一楼 为紫阳书院的主要建筑,最早为元代强可仕的居所,到了明代,居所为贾应璧所有,名“栖隐园”,园内有池、亭、石、树等园林小景。清康熙年间被商人购得,改为知县吴兴祚的生祠,不久又改为朱文公祠,祭祀朱熹,又称紫阳书院。咸丰十年毁于太平军,光绪六年重建。到了民国,书院失去了教学的功能,又被改为盐务公所。</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溪山第一楼”,依照史料而建。整个建筑为上下两层三开间形制,占地16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楼顶屋脊为歇山式丁字脊式样,总高度10.3米。前侧为花岗岩石柱的过街楼,带码头;后侧全木结构。楼上有扶栏、窗扇,梁柱斗拱雕刻秀美。登楼观景,宝善桥,锡山龙光塔、龙头河两侧祠堂群等景观都尽收眼底。如从下河塘近观,“溪山第一楼”则倒影水中,更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惠山古镇的悠长时光,就在这水色的映衬下,一天天流淌着,随着春夏秋冬翻转。</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到当年乾隆帝从龙头河经过的场景,古镇有时会安排"乾隆巡游",只见身穿黄袍的帝王及妃子们站在乌篷船上慢悠悠地行驶在龙头河上,欣赏着四周的水乡美景,这里应该是古镇最美最能体现江南水乡风情韵味的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康熙"山色溪光"景观墙。</p> <p class="ql-block">  绣嶂阁古戏楼位于无铴惠山古镇直街和横街交汇口,正对着锡惠名胜景区的大门,绣嶂阁下方就是一个古戏台,经常会有一些票友或演出人员进行表演。这是两座四角亭连体的组合,两重飞檐,歇山顶,底层三面架空。二层花格木门窗,封围带外廊的亭阁。整个建筑面很有特色。位于绣嶂街和与秦园街交叉口。是惠山的标志性建筑。宝塔形的建筑结构,颇具古镇特色,绣嶂阁的三个字&nbsp;就在顶部,底层三面架空为戏台,大大的戏字在中间,两边对联为:地灵人秀诞豪杰,鸟度云行阅古今。横批为:天然人韵。</p> <p class="ql-block">  惠山寺大门外广场两侧耸立一对古石幢。南侧为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北侧为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两幢中间相距10米,分别由15块大小不一的圆形湖石组成。 均为全国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古华山门、惠山寺,这是整个惠山古镇色彩最饱和的部分。惠山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历无锡十大丛林之首。保存完整的唐代听松石床、唐宋经幢、香花桥、宋代金莲桥、明代古银杏、清代御碑等珍贵文物以及近年修复建造的大雄宝殿、惠山寺钟等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惠山寺主殿。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惠山寺是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惠山因佛而繁荣。从唐朝会昌至清朝同治的千余年间,惠山寺五次遭劫,五次重建。清朝乾隆皇帝曾到惠山寺礼佛并留下大量诗篇。1863年李鸿章在惠山寺废墟上建昭忠祠。惠山寺“大雄宝殿”牌匾下方是历代皇帝及文人墨客亲笔所书的匾额,“梵宇慈云”即乾隆皇帝御笔,彰显惠山寺的历史悠久及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  位于惠山寺御碑亭前的金莲桥建于宋代是无锡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桥 ,是宋代抗金名相、无锡人李纲修建的。距今800多年。金莲桥得名于金莲池,唐代有位诗人这样颂吟金莲池 “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 ” 池内千叶金莲,为南北朝时所种,只有庐山、华山和惠山三寺种植。传说服之能成仙,现在已经绝迹了。千叶金莲随风而去,金莲桥却千年留存。这座金莲桥曾经只有帝王才能走,游客是不可以上桥的。</p> <p class="ql-block">  惠山寺御碑亭,是一座风格独特的重檐歇山建筑。亭中竖着乾隆皇帝御碑,高3.4米,宽1.1米,碑帽和三层石座均雕刻着精致的云龙花纹。“御碑亭”匾额乃舒同于1982年亲题。乾隆皇帝先后六次逛江南都到过无锡,而且每次都为惠山题写诗章。其中第四次写的惠山景物诗刻在碑上,是乾隆丁丑年所作的:</p><p class="ql-block">九陇重寻惠山寺,梁溪遐忆大同年。</p><p class="ql-block">可知色相非常住,惟有林泉镇自然。</p><p class="ql-block">所喜青春方入画,底劳白足试参禅。</p><p class="ql-block">听松庵静竹炉洁,便与烹云池汲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背面、两侧还刻有乾隆壬午年和乾隆庚子年所写的另外三首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御碑正面:为乾隆辛未年(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作:</p><p class="ql-block">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p><p class="ql-block">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p><p class="ql-block">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p><p class="ql-block">阇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p> <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来惠山前,各地的僧人纷纷向朝廷投诉,说地方官员不让建寺庙,僧人们都快没地方住了。结果乾隆来到惠山寺后,看到寺庙的香火旺盛,便兴致勃勃地题了一首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意思是说别人都跟我告状,说你们出家人没地方住,我看天下的名山都给你们占领了哇。为此乾隆还特地亲笔御书,为惠山寺院题写了匾额。</p> <p class="ql-block">  二泉书院位于惠山寺之北侧,寄畅园之西的听松坊内。由无锡人邵宝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筑有点易台、海天石屋等十五景,邵宝殁后,改为祭祀他的祠堂,先后在明万历、天启,清顺治、乾隆年间由官府及族裔修葺。时有二十三景,主要景点建筑有门厅、庑房、君子堂、香积池、拜石亭、点易台铭四面碑、享堂、超然堂和碑廊、湍涧、易情轩,及庭院、假山。</p> <p class="ql-block">  过郡马祠位于惠山寺金刚殿之南,祀宋郡马过孟玉。清乾隆年间增祀过氏后裔、明末殉节的过俊民。过孟玉从父勤王护驾有功,又德才兼备,宋高宗时,他被选为徐王赵棣郡马,配逍遥郡主。赵棣是宋徽宗的第十四子,被封为高平徐王。宋朝称皇帝的侄女为郡主,郡主的丈夫称郡马,于是,过孟玉称过郡马,被敕封为逍遥郡主爵。建炎三年,过孟玉随高宗巡视江南,途径无锡,他和郡主爱梁溪山水秀丽,风俗淳厚,于是就在惠山安家。过郡马祠是无锡惠山118座祠堂群中,唯一祭祀宋代皇亲国戚本主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上的园中园——寄畅园。这座占地面积才不到15亩的袖珍园林,却曾吸引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先后18次到访。乾隆皇帝写过这样的诗: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秦园”,也是寄畅园的别名。在明朝以前,该园址原为临近的惠山寺僧人的僧舍,明嘉靖初年,无锡人秦金购得此处房产,就把它改成自己的私人园林,名“凤谷山庄”,也称“秦园”。秦金的后代,取“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的含义,才更名为“寄畅园”。</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内原先构筑了20个精致园景景观,每一道景观还有题诗一首,整个园区散发出传统文化的神韵。因为园林的造型精致,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两帝十分喜欢这座园林。特别是“大诗人”乾隆,一生写作了约41863首诗词,其中单独写无锡惠山古镇寄畅园的就有169首,当年的乾隆皇帝算是寄畅园的“超级粉丝”了。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当时的京城里共有五处仿建的江南园林,另外四处早已毁弃,仅有“惠山园”仍然完好地保存在颐和园里。</p> <p class="ql-block">现在寄畅园进门后的墙壁上,尚保存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枞”御书石匾额各一方。</p> <p class="ql-block">  现代人能记住乾隆有关寄畅园的诗作,恐怕就这么一句了:“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如今的寄畅园,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园内的古树,大多在三、四百年以上,它见证了这座江南名园500多年的沧桑巨变。当初的园林主人,亲手种植的树木,想不到成为后代赏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南北长、东西狭窄,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站在寄畅园内,抬头望出去,两旁的锡山和惠山,如同就在园中,深邃且博大,这就是古人造园时“借景造景”的巧妙。寄畅园内的所有景色,就是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的。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春有鸟语花香,夏有参天清凉,秋游红枫黄叶,冬有飞雪素裹。四季之景,各不相同,堪称一部“淡抹浓妆总相宜”的山水巨幅。</p> <p class="ql-block"> 惠山泉,被唐代“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被唐代诗人李坤称为“人间灵液”,经乾隆御封为“天下第二泉”。与惠山寺一墙之隔的天下第二泉,它的名声,源于两个人,一个是“茶圣”陆羽,是他在《茶经》里明确了无锡惠山这座泉,是天下第二泉;第二个人是一个落魄的道士瞎子阿炳,此人并非古人,而是民国时期一直到解放初期流落在无锡市中心崇安寺道观里的当家道士,却正是这么一个落魄的人,演奏出了传世之作《二泉映月》,这也是无锡天下第二泉真正得以驰名中外的主要原因,"天下第二泉"为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内的池水,是从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引来的,通过假山叠成的,总长36米的引水山涧,设计成八个曲折弯道,让泉水自己顺流而下。每个弯道口,泉水发出来的流水声,似古人的“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发出的音响,所以人们也叫它“八音涧”。</p> <p class="ql-block">  绣嶂街(五里香塍) 这里是古人上惠山寺上香的必经之路,是一条香道。一路行来,两边都是无锡历代名人的祠堂,以及颇具规模的牌坊。其中最值得驻足的是宋元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倪云林先生祠。</p> <p class="ql-block">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元代无锡人,隐居不仕,品行高洁,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代画坛四大家。倪云林画风简洁凝练,萧散秀逸,在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不凡的成就,为世人所敬仰。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惠山经过云林祠时,曾赞倪瓒人品卓绝,祠宇保存完好。裔孙倪大培在场亲耳聆听,特书“帝锡德音”额悬于享堂。</p> <p class="ql-block">  人间最美不过四月天。春风拂面,柳絮纷飞,百鸟鸣叫。小桥旁,一弯碧水流淌,远远近近南朝的寺,明代的园,代代相承的古祠堂渐渐融为一体。正是这些绵长厚重的祠堂,才让惠山古镇的生命更加丰盈,让江南更加意境深远。惠山古镇,古建筑白墙黛瓦,宛若泼墨写意的山水画,踏在古镇斑驳的青石板路上,划破一条条幽深的巷子,站在粉墙黛瓦的画里,你也就成为了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