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子荣先生

在山一方

一九九八年九月三十日,麟洲文化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英年早逝,给活着的人留下了无限哀思。据先生家里人说,他是在家中看电视时,安祥地走了,带着对文化事业和书法艺术的无限热爱。 子荣先生同我是邻居,也是长辈,用麟洲话称为拜老,叔叔的意思。孩提时代生活艰辛,每家生活相差无几,然而邻里相处融洽和睦,人情最浓、最真。我们几个小伙伴几乎一整天都呆在他家里,玩他给自家孩子们自制的朴克、小平板车,小手枪等。印象中,他种的满院子的牡丹、芍药、玫瑰等,我们常在院子里捉蝴蝶玩。最让人怀念的是他家还有一副葡萄架,秋天时,先生家的葡萄我们没少吃。子荣先生对和我同龄的小伙伴非常喜爱,经常教导我们,教我们做人要有志气,好好念书。追忆先生,想起那令人难忘的岁月,不由得我的眼睛湿润了。 <p class="ql-block">二郎山半月楼背面,额“山河锦秀”为子荣先生题写,楹联“欲上青天览明月 更倾东海洗乾坤”民国书法家王雪樵书</p><p class="ql-block"><br></p> <h5>大楼洞楼名“凯歌楼”,为子荣先生题写</h5> 子荣先生是麟洲屈指可数的书法大家,他擅长行草自成一派,继承了先辈书法家王雪樵遗风,在区内外享有盛誉。他挥毫麟洲“凯歌楼”匾额,字体潇洒飘逸。他挥毫麟洲二郎山半月门牌楼匾额“山河锦秀”给胜景增添了浓重文化氛围。他的墨迹在许多地方泼洒,是麟洲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儿时,看着先生的一手好字,和他从事的文化事业非常仰慕。在那个困难岁月里,他给我们教了许多因地制宜的练字好方法。比如说“沙盘练字”、“用毛笔蘸水在青砖上练字”等方法。讲了清朝我们麟洲号称“关北第一”折必宏书法家,苦练:“飞风家”和民国书法家王雪樵,十二岁就题写凯歌楼匾额的故事。还给我们常讲当时麟洲书法名家名医张正太先生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张正太先生就是以水当墨,用毛笔在青砖上练字,水还不知用了多少缸?颇有王羲之练字洗黑池塘的精神,后张正太先生终成一代书法英豪”。并现身说法,激励鞭策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道理。每当我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起先生的教诲,便会使我知难而进,对前途充满信心。 <h5>二郎山半月楼正面,额“一山飞峙”,为张正太先生题写,楹联“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是林则徐诗,民国书法家王雪樵书</h5> <h5>八十年代文管所办公所在地大楼洞</h5> 先生每快到春节时,均会忙得不可开交。邻里邻居、亲朋好友的对联他均包揽,从不收一分钱,有时还倒贴红纸笔墨。而我家的对联也不例外,每年都让先生来写。拿上裁好的对联,我早早地到先生家排上队。轮到时,倒好墨汁,给先生铺好纸,按住边角,随着先生的书写速度,抽挪着对联,写好一幅,平铺到院子空地上,凉干。先生选的对联句子最贴切,如常给我家写:“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花开春富贵,竹报岁平安”、“人勤春来早,花好月更圆”、“竹报平安三春绿,花开富贵一品红”。大门联:“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短贴:“抬头见喜”、“出门见喜”、“柴堆如山”、“碳积如山”等。书法力透纸背,散发着浓郁的墨香,透着甜甜的年味。年三十一贴出,便引得许多路人驻足观赏,交口称赞不止。我暗自得意一番,感谢先生之情难于言表。这么多年来,每当过年时,就会回忆起先生写对联的情景,不胜感激先生,感叹人生人世的艰难。 <h5>旧文化馆在大楼洞东南50米,图中背面二层楼处</h5>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先生一贯倡导开展群众文化事业,无论是当文化馆长,还是电影院经理,文管所所长始终把文化事业的繁荣,当成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在文化馆,他据理力争使县上给了一台电视机,在电视没普级年代,每天晚上在文化馆门前准时播放,吸引了不少人观看,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直到今天回忆起一台电视,一个频道的节目,感慨万千。</p> <h5>斜对面有挑沿处为旧文化馆大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每晚在此放电视。</h5> <h5>七十年代末,重新修建的电影院</h5>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三中全会后,拔乱反正,各项民间的文化活动逐渐恢复,大型物资交流会、庙会等蓬勃开展。而先生致力于的二郎山庙会,到如今已盛况空前,吸引着周边地区的人们。先生到文管所工作后,为修复麟洲两山的古迹沤心沥血,辛勤工作,工作强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为保护文物,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成了四A级旅游景区,宣传了麟洲文化,提高了麟洲的知名度。成了麟洲的一张名片。所有这些先生功不可没,应该感谢先生。</p> <h5>大楼洞现为郭世亮先生创办的古玩字画展厅</h5> <p class="ql-block">  先生党性与民情巧妙结合,对传统文化推崇倍至,在三道巷,旧时要在正月十五举办三元会。先生积极倡导,竭尽全力。亲自组织,得到了各界和居民的支持,于一九九二年,终于在十字字,举办了三元会。而且成为传统延续下来。至今发展成西大街灯会,成了老城过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  先生留给了麟洲文化界一笔宝贵财富,他的为人与品德,将激励着我们永往直前。</p><p class="ql-block">  子荣先生的精神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