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女神节”里与刚退休的闺蜜,直奔莫干山。</p><p class="ql-block">入住的枫华民宿是在如程网里“抢”来的,离莫干山景区换乘中心十几分钟的车程,劳岭风景区内。空气清新,清澈的溪水绕房而过,恬静优雅。</p> <p class="ql-block">一群鸡从容地在找吃的。</p> <p class="ql-block">3月9日,早餐毕就开车直奔莫干山风景区换乘中心,游览票是头天晚上在网上预订的,票价105元,比窗口购票便宜十元。</p><p class="ql-block">初春的天气还是有些寂冷,尤其在山上会落下一些雨来,这就让工作日里本就不多的游人更显稀少。这正中我们下怀。山上弥漫着雾,颇有几分仙气,别有味道。</p><p class="ql-block">更有趣的是,游览车上见一导游模样的女士与一客人在侃侃而聊,棉花忍不住问那位女士:你是导游么?女士很开心地回答:是的,你们要加入么?闺蜜小心翼翼地说:我们交点钱?那位客人听了豪气地对女导游说:不能收她们的钱,你如收钱了,我马上与你解约。客人又对我们说:你们跟着听就好啦。</p><p class="ql-block">这位“客人”就是张姐,苏州人士,与爱人和一对朋友夫妻来游莫干山。与我们一样,他们也是“如程客”。接下来的行程里,我们六人结伴而行,一块用中餐,赏景拍照,交流出游心得。不知不觉中还聊起了房价,俨然成了老朋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下榻处是我们到达的第一站。这幢房子原是兴业银行的别墅,建于1934年,称为“皇后饭店”。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杭主持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期间,曾来莫干山视察并休息于此。对于莫干山优美的环境给予高度的评价,事后还写了七绝《莫干山》诗一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转到了武陵村的“松月庐”</p> <p class="ql-block">这幢别墅建于1933年,因四周有松林,二楼阳台呈半月形,故名“松月庐”</p> <p class="ql-block">原主人陈永清,浙江上虞人,时任上海兴业银行董事,以经营船运为主,因此该楼就以船形设计。</p><p class="ql-block">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完婚礼后,受结拜兄弟黄郛邀请,首次登上莫干山,开启蜜月生活。</p><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蒋介石又一次登上莫干山,住进松月庵。23日,周恩来、潘汉年与蒋介石、张冲在此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两党领导人的初次正式会晤。最终促成“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庐山谈话的发表。周恩来这样评价这次和谈:“一上莫干,二至匡庐,合作之局以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经济陷入通货膨胀。大厦将倾之际,蒋先生决定在莫干山秘密召开币制改革会议,解决财政困难,撑住局面。7月26日,蒋携夫人宋美龄由南京直飞杭州后,乘专车至莫干山山脚,再由工人抬轿子上山,到达武陵村己夜里八点半了,与宋美龄在园中望星纳凉至十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日子里,想来蒋先生是焦虑的,那清凉世界芦花荡在这炎热的夏天里也顾不上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芦花荡里莫干山开山老祖莫元塑身像。</p> <p class="ql-block">相传春秋末年,太湖人莫元中年娶妻,老年得女,为求神的庇佑,给女取名“莫邪”,百邪莫入的意思。妻故后携女莫邪来山隐居,闲时学医采药,为乡人治病。山上百草俱全,唯缺芦苇,莫元从太湖移来芦根,植于门前水洼,暑去冬来,芦花成荡。</p><p class="ql-block">一日,昆仑山西王母派往东海瀛州的仙鹤信使,被秃鹰追逐,坠入芦荡,正巧被莫元看到。莫元赶走秃鹰,救下仙鹤。后莫元成仙跨鹤而去。</p><p class="ql-block">莫元的女儿莫邪与夫婿干将(一说是苏州人),此后就在山上铸剑为生。直到吴王阖闾命干将为其铸剑,事情才发生了变化。为吴王铸剑历时三月,铁矿石融化不了,如到期不交,干将会受吴王惩罚。莫邪问计干将,干将说,如以女人配炉神,便可炼成。于是,莫邪投身炉中,铸成雌雄两剑。</p><p class="ql-block">听导游说,一剑在武汉;一剑在虎丘的剑池。</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莫邪干将,此山名为:莫干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二为张姐</p> <p class="ql-block">莫干山下与张姐一行分手后,我们就驱车前往下一个休闲处:安吉浙北大峡谷,入住汀溪山居。途中又拐去了安吉的鄣吴村。</p> <p class="ql-block">鄣吴村是一代宗师吴昌硕的故里。位于安吉县的西北部。在明一代极为兴盛,有“小小孝丰城、大大鄣吴村”之说。我是在“百年巨匠”栏目中看到对鄣吴村的介绍,立马喜欢上它,当时就想这个村子有意思,我要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是直奔吴昌硕故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占地3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门前的这个三孔拱桥,横跨半月形荷花池上,雕刻精致、美观。明嘉靖年间,吴氏一门父子叔侄四人相继考中进士,因而此桥被称为“状元桥”。20世纪50年代被填埋,1997年考古发掘时按原样修复。</p><p class="ql-block">吴氏一门四进士,说的是明嘉靖五年,鄣吴村乡绅吴松(吴昌硕是吴松亲兄弟的一支)的两个儿子吴麟、吴龙兄弟俩双双金榜题名,考上了进士。京城传来捷报,举村欢腾,舞龙舞狮,鞭炮震天。接着,朝廷又颁旨敕建“甲第联芳坊”于鄣吴村双进士门前,予以表彰。后吴麟的两个儿子也中了进士。一门四进士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受此激励,族中子弟发奋读书,蔚然成风。自此后的数百年间,鄣吴村人才辈出,繁荣兴盛,代有闻人,“大大鄣吴村”之说传遍四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边门进入才发现,吴昌硕故居的主体早已在太平天国的战火里化为灰烬。只留下一照壁。</p> <p class="ql-block">此壁为大院中仅存的明代地面建筑。</p> <p class="ql-block">东边这点小箱房是吴昌硕成名后,回到家乡,用一些残存的房梁重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的战火给鄣吴村,吴昌硕一家都带来了灾难。</p> <p class="ql-block">1860年(咸丰十年)春三月,太平军借道安吉、孝丰南下杭州行“围魏救赵”之计,以解天京之围。次年四月,一支太平军自安徽广德入境,途遇鄣吴村民团伏击,后太平军大股部队至,四面环逼,民团苦守,双方展开拉锯战四月之久。最终民团溃败,鄣吴村成为一片焦土,“亡者四千人,生存二十五”(吴昌硕诗句)。期间,吴昌硕一家九口人中祖母、母亲、弟弟、妹妹、聘妻章氏等先后死于这次战乱,仅剩避难在外的昌硕父子二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860年春起,年仅17岁的吴昌硕随父离家逃亡达四年余。其间,屡遇危险和不测,常以野果、草根、树皮充饥。父子俩还被乱军冲散,吴昌硕只得孤身飘泊,为人佣工度日。一次,身患疾病,四肢无力的他为避追兵,躲入一山洞四五天,幸得附近村民救济,才得大难不死。这一切在他心中留下了刻骨的痛。他后来所取的名号如:苍石、仓石、昌石、苍硕、仓硕、昌硕等,无不与此有关。</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6岁时由父亲启蒙,七八岁入吴氏家塾。读书之余,从父学习篆刻,因家境贫寒,磨铁钉为刻刀,拣古砖作印材。经常独处一隅刻印,沉迷其中,不知暮将至。学友戏称他为“乡阿姐”。</p><p class="ql-block">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争的变故后,跟随父亲至安吉县城开始了近十年的耕读生涯。1875年离开故乡,走向外面的世界。但他对故乡的关爱始终如初,倾泻于他的笔端,见诸于他的行动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吴昌硕故居出来,我们就在村里随意走走。</p> <p class="ql-block">走在这弄堂里,闺蜜说真想不到,这个村子倒是蛮舒服的。</p><p class="ql-block">清新的空气,整洁有序的巷道,流动的溪水,浓郁的文化气息。缓缓地行走其间,它的灵动和生气,给你一份自然又雅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每条弄堂口都有一方印,刻着这弄堂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边走一边寻找双进士楼,一路向村民询问。一会儿左一会儿又转右,有点迷糊。大大鄣吴村绝非虚言。</p> <p class="ql-block">找到了双士楼,让人不由的感慨岁月的力量。当年的辉煌如今只剩下门楼的一角了。里面的房子显然都是近几十年搭建的。</p> <p class="ql-block">在这门楼前的溪水旁,还有一点人们保护下来的当年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这是“甲第联芳坊”上的石构件,正面人物,背刻山水,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甲第联芳坊”是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吴麟、吴龙兄弟同榜考中进士而建的两座牌坊,1966年毁于“文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鄣吴村在当年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据说明朝初年,朱元璋派他的军师刘伯温借游历为名,遍访天下名山大川,暗查风水宝地,设计“破除”,杜绝造反“隐患”,以保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一日,刘伯温来到鄣吴村后的凤林山上,仔细一看:山势绵延,娇若游龙;清溪潺潺,环村而过,宛如长蛇。只见缕缕紫气蒸腾于村子上空。好一块风水宝地!绝不能放过!</p><p class="ql-block">刘伯温心生一计,找到村中族长吴员外说,这是块“鲤鱼地”,是绝佳的好风水,是要出天子的。唯有一个缺憾,就是村中缺少活水,无水鲤鱼跳不上“龙门”,变不成龙,成不了天子。</p><p class="ql-block">吴员外信以为真,着急起来,便连夜组织族人开沟从大溪坑里筑坝引水进村。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后,水是引进来了,却不料流出村去的水中隐隐有股殷红殷红的血水。族长一看不妙,才醒悟这是破风水的伎俩,急忙令人到40里外的泗安镇挑来乌沙细土,在水沟的出口处筑上一道土坝,才将血水拦住。</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刘伯温使的是“鲤鱼破肚”之计。水沟一开,无异于在鲤鱼肚上剖上一刀,哪能跳得上“龙门”出天子?幸亏吴员外机灵,命人筑了乌沙细泥土坝,才保住了鲤鱼的一部分灵气。而那刘伯温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自此以后,鄣吴村虽没有出天子,倒也平安无事,出过不少做大官的人才,这都是和鲤鱼河的灵气有关呢。(以上内容刻在村里一里弄口的墙上)</p><p class="ql-block">“平安无事”这话说的有点早,1861年不是遭受了太平天国战火的屠毒么?还有后来日本鬼子铁蹄的践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鄣吴本是浙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虽然山青水秀,风景优美,却是默默无闻。只因南宋初年吴家人在此定居后,一直没有战乱,因而人丁兴旺,成为了一个大村子。</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朝,乡绅吴松是个酷爱读书之人,却没什么功名,视为平生一大憾事,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先则捐巨资为孝丰县建县学,继则办族塾于村南,专心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这才有了一门四进士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所以说,鄣吴村的繁荣也许有风水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有一批像吴松这样致力于教育的士绅,带动了乡村的繁荣。</p><p class="ql-block">两位女教师又就士绅在古代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近代“士绅”这个阶层的缺失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展开了讨论。两位老同志的观点颇为接近,很有共鸣。哈哈😄 这就是闺蜜行的乐趣所在。</p> <p class="ql-block">中午饭就在村里的一小店解决,饭菜相当可口。</p> <p class="ql-block">这一盆小鱼新鲜美味。那一大盆香椿炒鸡蛋,给我们俩个吃的尽光。以致于到了晚上,俩个人都觉得嘴里还冒出一股香椿味。回到金华去菜市场买菜,摊主介绍说香椿价格这几天回落了,推荐我买一点,赶紧说这几天暂不吃香椿。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上莫干山之前还去了一趟新市,感觉没有第一一次去好,这个古镇感觉有点落寞。</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的汀溪山居还是不错。期待下一次的闺蜜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