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丽江——《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阅微

<p class="ql-block"><b>一、教学目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词,梳理“一滴水”的游踪路线图,了解丽江风貌。</p><p class="ql-block">2.聚焦富有美感的写景句,感受丽江的美景,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p><p class="ql-block">3.仿照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学写游记。</p><p class="ql-block">二、教学流程</p><p class="ql-block">(一)情景导入</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单元,我们参观了雄伟壮观的壶口瀑布,攀登了巍峨耸立的勃朗峰。今天让我们跟随一滴水,去逛逛有着远山巍峨、绿水缭绕、宁静别致的古城丽江,去感受它的天人合一之美。</p><p class="ql-block"> 请同学们欣赏几张有关丽江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人们说,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只要你开起了头,就无法停下前进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会有许多美丽的际遇。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阿来的脚步到丽江古城神游吧。</p><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在这一环节通过美图导入来开启学生畅游丽江之旅。激发学生对丽江的憧憬之情,产生学习动力,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做铺垫。</p> <p class="ql-block"><b>(二)寻找“水”之所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务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请问这滴水“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文中表明地点的词语,之后小组合作绘制一张简易的游踪路线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结合这滴水所见的丽江风貌,请同学们为丽江古城旅游宣传设计一段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示例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漫步丽江古城,眼前呈现出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画面。纳西风格的民居鳞次栉比,清清的溪流穿城过巷,一座座小桥如彩虹横跨小溪,排排垂柳在清风中摇曳。无数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晃若迷宫,颇有一番风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示例2:</p><p class="ql-block">踏步石板路,</p><p class="ql-block">小桥加流水。</p><p class="ql-block">繁星添夜色,</p><p class="ql-block">最美是丽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通过绘制简易的游踪路线图来了解作者的行踪,这也是写游记时具备的要素:所至和所见。结合“阅读提示”,借助教材助学系统,通过梳理“一滴水”的游踪,让学生明白选择水的好处是可以穿越时空,延伸丽江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明确“玉龙雪山”是丽江的地理标志,且为苏醒后的兴奋心情铺垫。让学生写丽江旅游宣传也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了解丽江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聚焦“水”之所见</b></p><p class="ql-block">任务二:</p><p class="ql-block"> 再次默读课文,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句,聚焦“水”之所见,走近丽江。先个人自主阅读鉴赏,再班级分享交流。</p><p class="ql-block">1、自主品味鉴赏</p><p class="ql-block">2、班级分享交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鉴赏示例: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span></p><p class="ql-block"> 赏析:写出了“我”在黑龙潭边远远眺望玉龙雪山的情景,突出了玉龙雪山群峰晶莹耀眼的特点,由“矗立”一词还能看出玉龙雪山高大而挺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玉龙雪山美景的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提示:最常见的赏析方法:描绘景物+景物特点+作者情感。也可以从修辞角度、炼字、句式特点、感官运用等角度来聚焦美景,鉴赏美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使得语言赏析更加生动有趣。引导学生感悟水对于丽江的热爱,丽江本身就以水见长,通过聚焦“水”所见,既写出了丽江的风景,也成为了人与丽江一切和谐相处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谈谈“水”之所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务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请找出文中对水滴的描写,说说这滴水的形象。以这样的句式去表达。</b></p><p class="ql-block"><b>在我眼中这滴水 ( ) !</b></p><p class="ql-block"><b>2. 假如你就是这滴水,面对如此美景,请你大胆想象,谈谈你的感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好的游记必定是有灵魂的,那就是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我眼中的这滴水,引导学生感悟丽江的历史风情,从中体会丽江的人文内涵。通过假设、大胆想象。既感悟了作者的情思,又感悟了水对于丽江的热爱,理解写法上构思新颖、视角独特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仿照“水”的视角摹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任务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仿照本文,选取一种“视角”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乡或者我们的校园,内容包含所至、所见、所感。字数150字左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提示:视角角度可以是一朵花、一块石头、一片落叶、一本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写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片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屏显例文 略)</b></p> <p class="ql-block">【设计意图】“视角摹写”活动又分为两步。第一步,探究作者以水的视角创作的原因。这是引导学生以作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既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又为摹写写作视角的选择提供了路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作业布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请同学们将自己的视角摹写片段扩充成一篇完整的不少于650字的游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新奇效果的追求及其不足</b></p><p class="ql-block"><b>——读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詹 丹</span></p><p class="ql-block">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游记单元,选入了当代作家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文章结尾一句,看似显得多余:</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看似多余,是因为整篇文章的构思,就是以想象中的一滴水从玉龙雪山下来,走过历史,走过丽江,来完成作者想要完成的对丽江古城的介绍。这样,一滴水用水的方式走过丽江,似乎成了一句不消说的废话。但作者还是说了这句话,是因为这滴水毕竟不那么纯粹,所以,当作者说“作为”一滴水而以水的方式走过丽江时,特别是在结尾重复两次说“作为一滴水”这样的话时,其实已经把本来不是水的那层意思暗示了出来。道理很简单,本来是水的话,就不需要反复强调“作为水”,也不可能对自己的“作为水”有自觉意识。只是当作者自己游览了丽江,需要把对丽江的感受写出来时,他是把自己的意识和感觉依附于一滴水,或者说,是让大自然的一滴水拟人化为有着人的感觉和意识的流淌着的水,从而把这滴水同时也是作者经过丽江的感受表现了出来。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何不直接写他对丽江的感受?或者说,他采用这样的写作策略,相比直接写自己的感受,有何更便利更吸引人的地方?这样的写法是否也可能带来一些局限?下面我就尝试来讨论这些问题。</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物对人的超越</b></p><p class="ql-block"> 就目前文章呈现的样态看,一滴水以第一人称构建起表现的对象,使得文章多方面内容被有机统一在“我”的观察和体验中,形成一个整体。因为第一人称叙述的天然好处就是“我”自身的统一性,使得纷繁的对象自然而然在“我”面前聚拢起来。但这样的“我”,如果是一个人比如作者自身的话,其笔墨的展开就有很大局限性,因为要使“我”的这种观察和体验变得真切,就无法脱离自身、脱离自身的经验世界,也无法超越各种现实(包括最基本的时空)的制约因素。而这篇游记表现丽江的内容主要有历史沿革和现代繁荣两方面,如果从作者自身角度来写他的切身观察,就很难把历史沿革中的几百年前一幕纳入笔端。于是,让一滴不会死亡的水遵守着能量守恒的物质定律穿越数百年时间,由此把丽江城的历史变化在这一滴水的感受中表现出来,就显得比较自然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为了使这种假想中的叙述展开更接近自然,凸显叙述者“一滴水”的自身特性,它的物质性,也是作者注意描写的内容。这既包括对水自身变化的描写,比如从一片雪化成坚硬的冰,再融化成水,也包括水处于各个不同阶段的特性展示,就像下面这两处描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span></p><p class="ql-block"> 从自然属性看,冰块的溶解往往是因为受了阳光照耀,而“张望”又往往是在光亮中。所以,因为在阳光下向山下张望,才使得自身被阳光融化,就显得十分自然。而将冰的沉默与水的大声喧哗来对比,也比较贴切。这里的关键还在于,两处描写虽然都是体现出自身的物质性,但同时,又都是拟人的,都是和人的特性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才会有对山下丽江的张望,有张望后的急不可耐的“扑”下山,也有像人一样张开喉咙的喧哗,类似描写其实都在暗示丽江的吸引力,吸引着一切向它走去。</p><p class="ql-block"> 让人依附于物而实现对人的自身局限的超越,与此同时,认同物的特点,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受物自身条件的制约。作者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是写一滴水进入丽江城前,先被城门口的大水车举到了高处,然后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span></p><p class="ql-block"> 这里,当然可以说是作者有意介绍丽江城有三道河流穿过的景象。但水的特点使它无法选择,也无法走过中河再倒流回来几次,把其他河道流过一遍,也把河边的景观没有缺漏地一一介绍出来。而在丽江城里逛街的人,却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当然,如果作者通过特殊的艺术构思,是可以做到河水回流的,可能是考虑到各河道的景观大同小异,所以,取一条中河来介绍,避免重复而来的单调,于是,一滴水本身所受的制约,反而成了作者选材的一种策略,这也是完全可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人在物中的隐退</p><p class="ql-block"> 虽然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过程,因为赋予了水以人的感觉和意识,可以视为物的拟人化,但就文章的描写展开看,丽江带给人的感觉和体验,还是相当浅表的。人的感觉和意识在依附水滴的同时,其实已经把人的独特感觉和体验基本放弃了,主要是靠水滴的所见所闻来表现,而由于水滴本身并无深度可言,除开拟人化的水滴反复说着要看丽江城,要到四方街,很少有更独特的感受传递给读者。基本都是如镜子般平面反照出丽江城的外表和风土人情的外貌,既很少触及当地人的内心世界,也很少表现游览者的真切体验。</p><p class="ql-block"> 这一方面是水滴的特性,决定了描写的过程大多是浮光掠影的,其所反映出的对象物,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风物,大多比较笼统,缺少个性化。另一方面,即便是后来一滴水进入四方街,在短暂停留中,有了具体描写的可能,但能把特点揭示出来的,能够吸引读者注意的,依然较少。比如像下面这一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经过售卖用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span></p><p class="ql-block"> 两个定点描写,一个想象,一个写实。</p><p class="ql-block"> 一滴水想停停不下来,于是干脆展开想象,使物质层面上的水滴与作为符号的“水”字合二为一,这样的想象,固然说明了东巴象形文字对一滴水的吸引力,也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构思,但这毕竟还是由东巴文字的象形特点所引发,其想象的张力其实是不大的。而关于写实的那段描写,就更是泛泛了,介绍浇花的妇人,还有远方客人和丽江人的聊天,几乎看不到这里还有丽江城的特色和特有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即便作者最后以对比手法,说到了远方人的内心喧哗和在丽江的人的内心如一滴水般晶莹。但因为此前缺少必要的烘托和铺垫,这样的对比性结论也是笼统的、抽象的,只是为努力填补一滴水在感受上的肤浅而生硬添加上的貌似深刻。</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水滴就要离开丽江城时,我们终于看到了这种努力有了亮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比喻让丽江城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很好地协调起来,但可惜,这样的精彩之笔在整篇文章中毕竟太稀缺了。更可惜的是,如果这一切是发生在水流的头顶上,它首先应该倒映在河道自身的怀里才对。这种天上地下的交相辉映,才是一滴水流淌在清澈的丽江坝中应该拥有的奇特景观,但作者似乎已经急于要把人的观感来代替水流的映照,没有进一步思考人的感观与水的视角交融而成的新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陌生化和感受的匮乏</p><p class="ql-block"> 很长一段时间来,丽江城游人如织,从徐霞客开始,已经有不少人写过有关丽江的风物和人物。作为一个有名望的作家,要把自己的游览感觉从其他人的描写中区分开来,要让读者在有关丽江的游记中,读出新奇的感受,其实是很不容易的。通过奇妙的艺术构思,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新奇感觉,这似乎是可以考虑的一条路径。像阿来那样,将人的感觉和意识依附于一滴水中,通过一滴水流经丽江,写出有关丽江的新奇感受从而打动读者,这大概是作者如此构思的主要目的。至于超越时空的限制,能够更全面、立体地表现丽江的各个侧面,让游记所表现的对象形成统一的有机体,这样的目的倒还是其次的。</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我刚开始接触这篇游记时,教材“阅读提示”提出的“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当一滴水的经历因替换了人的感受所产生的新奇感渐渐失去时,文章本身的肤浅和局限就马上凸显出来。如果说文学是人学的判断大致不错的话,立足于人的自身的真切感受和体验,深入写出一个“依止于自然”,与自然交织在一起的人的世界,才是真正表现文学魅力的正道。其实,在自己的作品中引入一个物的视角,让物的视角和人的感觉杂糅在一起,在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清代的《聊斋志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类似的手法比比皆是。但他们创作的许多作品往往没有肤浅单薄之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并没有简单地让物获得了一个灵魂,然后就把人的真切感觉和心灵体验一概放弃了,而是通过物的特性与人的特性互相结合,相克相生,产生了一些在现实世界几乎难以发现的新特点。这种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读者对人的世界同时也是对物的世界的理解,从而使得新奇感对读者产生的吸引力,不是停留在对一个小小的艺术手段或者拟人手法的欣赏上,而是深入并重新认识人的心灵世界。而就《一滴水经过丽江》来说,该文的“阅读提示”要求学生“注意想象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而我体会到的恰恰是写景的苍白和感情的匮乏,这是不能不令人遗憾的。</p><p class="ql-block"> 相比这一单元的另外三篇游记:梁衡的《壶口瀑布》、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和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阿来用一滴水拟人化来写自己对丽江的感受,这样的构思确实是最为奇特的。但梁衡写壶口瀑布,对黄河瀑布的层层点染,马丽华写自己在高原特有的身心不良反应,马克·吐温在写景写人中体现出的睿智和幽默,都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其对人的吸引远超过《一滴水经过丽江》。由此让我想到的是,也许作者对丽江确实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所以不得不用一滴水的技巧性表达,来掩饰作为一个人的感受的匮乏。难怪他要在文章的结尾,反复强调文章所写的,是作为“一滴水”以“水的方式”经过的丽江,这句看似多余的废话,还真是说得不多余。</p><p class="ql-block">——《语文学习》2019年第2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詹丹 著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p> <p class="ql-block"><b> 感受一滴水的情怀</b></p><p class="ql-block"> —《一滴水经过丽江》解读 文/陈净净</p><p class="ql-block">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阿来的一篇游记散文,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文章。</p><p class="ql-block"> 这一单元导读中提示,“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或描摹山水风光,或吟咏人文胜迹,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抒发作者的情思。”游记特点自然是要理解,况是教读后的自读文,相信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去梳理游踪,去欣赏丽江的旖旎。然“作者的情思”是否能被顾及仍值得商榷。在这篇文章课后的阅读提示中也提及,“朗读课文,体验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游记不但赏(写)游之所景,更在游之所感所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游出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流淌出其积极无畏的思想;苏子《赤壁赋》写月夜泛舟,,既赏到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仙境,更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人生至理。游记不在游,更在游览者心之情怀。</p><p class="ql-block"> 《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背后故事是,阿来在新浪博客上,“武威行后,又到丽江……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p><p class="ql-block"> 阿来何言不好写,我想原因有二。一是丽江之景不好写,作为古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文化意义,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历史人文浓厚。再者,它依山傍水,风光无限,景点诸多。文本中的玉龙雪山、四方街、黑龙潭、纳西族、东巴字画等都是作者在自然、人文、民俗诸多繁花中挑选出的符合丽江也符合自己所感的最美丽的花。二是心中之情不好写,对于丽江的喜爱,它可能是欢欣期待、新奇兴奋、陶醉留恋、自豪骄傲,也可能是对文化、人性纯美清澈的欣赏、赞美、热爱等,那么多丰富的情怀,要让纯美的小学生明白,是难点。</p><p class="ql-block">一、情怀在独到的视角中</p><p class="ql-block"> 朱光潜先生说美之所以为美,是艺术家知道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丽江的文化广博,人性纯美,与审美者有相当远的距离。阿来选用儿童视角,拟人方式表达则拉近到适当的美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阿来非常智慧地化我为水,以水的游踪为线索,“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既是观察者又是讲述者,那么丽江的自然地理、人文风情、民风民俗等都可以自然真切地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文章开头以“我是一片雪”、“变成了坚硬的冰”开头,而不是“我是一滴水”,如此可以笼括玉龙雪山独特的地质风貌以及玲珑秀丽的雪山美景。再者,水、雪、冰之间的转化带出时间感,这是一场跨越百年千年的游历,是一场“奇幻的生命旅行”。丽江人文的历史悠悠,明代的纳西族筑起家园,徐霞客扬名,现代中外游客赞赏;它的游历也是经由白天、黄昏、黎明。从古至今,从白天至黎明;时空双线,构思巧妙。</p><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一视角,使文章亲切活泼,充满童趣。那么“我”旅途的愉悦、期待、幸福等情感就藏在我所感受到,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景物中,非常巧妙地串联起了诸多的景物。 </p><p class="ql-block">二、情怀在描写的景物中</p><p class="ql-block"> 玉龙雪山、黑龙潭、四方街、东巴字画店等的经典景物中,“水”的情感处处洋溢。如“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在连串的排比“叫做”中是“我”好奇、开心的介绍。这样的表达在课文第六、第八节中同样可以感受到。 </p><p class="ql-block"> 听觉方面,“ 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 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反复的用语是热爱、幸福、自豪的叫唤。</p><p class="ql-block"> 心理活动方面,“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中的“也要”是水的强烈愿望;“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就,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多处“想”的表达是“水”对纳西文化的好奇与欣赏。这里作者在“纳西院子”留足了笔墨,情深致远。这里古音浅淌,东巴文岁月悠悠;“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圆润的表述是主客你来我忘亲切的问候与关怀。茶楼酒吧的欢声笑语是对尘虑萦心的忘却。“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丽江古城似有一种魔力,如水般洗净“那些地方”的烦扰,沉潜下一颗如水般晶莹明亮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阿来有如水般的灵性,用巧妙的方式,既让读者轻松欢快地领略到丽江的美丽与丰富的历史人文,又让读者跟着“水”悟到了人性的纯美与心灵的纯真与守望。</p> <p class="ql-block"><b>【一滴水经过丽江】课文朗读+字词+批注</b></p><p class="ql-block">字音字形</p><p class="ql-block">1.喧哗(xuān huá)</p><p class="ql-block">2.驿道(yì)</p><p class="ql-block">3.奔流</p><p class="ql-block">4.坝(bà)</p><p class="ql-block">5.亭台楼阁</p><p class="ql-block">6.远眺(tiào)</p><p class="ql-block">7.晶莹</p><p class="ql-block">8.矗立(chù)</p><p class="ql-block">9.映照</p><p class="ql-block">10.目眩神迷(xuàn)</p><p class="ql-block">11.堤(dī)</p><p class="ql-block">12.溢(yì)</p><p class="ql-block">13.苍劲(jìng)</p><p class="ql-block">14.翡翠(fěi)</p><p class="ql-block">15.醮(jiào)</p><p class="ql-block">16.擦拭(shì)</p><p class="ql-block">17.硕大(shuò)</p><p class="ql-block">18.喧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词语释义</p><p class="ql-block">1.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2.矗立:高耸地立着。</p><p class="ql-block">3.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p><p class="ql-block">4.溢:充满而流出来。</p><p class="ql-block">5.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p><p class="ql-block">6.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1.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2.矗立:高耸地立着。</p><p class="ql-block">3.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p><p class="ql-block">4.溢:充满而流出来。</p><p class="ql-block">5.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p><p class="ql-block">6.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年级语文下册</p><p class="ql-block">20 一滴水经过历江</p><p class="ql-block">阿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全貌;跨入小店,领略东巴文字的魅力;投身民居,体验百姓生活的恬淡;之后穿城而出,欣赏古城五彩斑斓的夜和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在得偿夙愿后,跃入金少江,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朗读课文,注意相象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p><p class="ql-block">②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轻盈”与“坚硬”,对比鲜明,质感强烈</span>。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文中的这一滴水在形体上有哪些变化?</span> 开始是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又化成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然后又被阳光融化成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小水滴的前生既然也是一滴水,为何文章开头不从前生写起,而是写“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作者开始交代一滴水的身份来源,实际上是介绍丽江河流源头以及地理位置——玉龙雪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③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流水的欢快。</span>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p><p class="ql-block">④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p><p class="ql-block">⑤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p> <p class="ql-block">⑥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为何作者不写小水滴直接去四方街,而是让它沉睡了几百年之后再让它去? ①交代四方街的历史——明代 木氏家族 四方街;徐霞客 ②交代丽江的变化——今天:举世闻名 全天下的人都要来看丽江。</span></p><p class="ql-block">⑦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p><p class="ql-block">⑧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前世今生为何我“也要流过四方街”?文中的四方街有何独到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方街应是丽江最核心最美丽的景观。 ①文中第3自然段,简要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由纳西族修建,因徐霞客而扬名天下。 ②文中第10自然段,先介绍过去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现在有一架大水车,小水滴乘水车升高遥望:可见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可见古城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自然美丽。 ③文中第13、14自然段具体而详细地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 对四方街的赞美与喜爱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⑨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是怎样介绍四方街的? 四方街应是丽江最核心最美丽的景观,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在文中对它作了三处介绍。 一是在文中第3自然段,简要介绍了四方街的历史沿革,因徐霞客而扬名天下。 二是在文中第10自然段,作者化成水滴乘水车升高遥</span>望:<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苍劲的老柏树,重重房屋,蜿蜒老街,自然美丽。 三是在文中第13、14自然段具体而详细地介绍:有银器小店,玉器店,字画店,纳西人家,以及黄昏时茶楼酒吧,喧哗的夜景,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⑩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古城建筑怎样的特点?你从中可得出怎样的启示? 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现代城市发展应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⑪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做中河的那一条。</p><p class="ql-block">⑫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p><p class="ql-block">⑬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醮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作者为什么着重介绍了东巴文“水”这个字? (1)作者是化身为一滴水游丽江的,这里介绍“水”这个字,自然合拍。 (2)从“水”这个字说明了当地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span>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先锋街20号杨宅,是城镇中三坊一照壁较好的一例,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设门控制。</span>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⑭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在自己所来的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为何人们在远处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内心也很喧哗,而到了这里,尽情欢歌处,内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此处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对比手法 净化心灵 ;运用了比喻,对远方来客进行真诚的赞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⑮</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批注]这一段文字运用比喻,表现丽江月色的美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⑯</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76, 65);">知识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一、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阿来阿来,藏族,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阿来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二、故事背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2年,阿来到甘肃武威作关于藏文化圈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工作,武威之行结束后又到了丽江。丽江市人民政府听说作家阿来到了当地,就邀请他写一篇关于丽江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一滴水经过丽江》就是应丽江当地政府此次邀请所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三、理解词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矗立:高耸地立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映照:照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3.苍劲:①(树木)苍老挺拔;②(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4.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5.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6.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四、课文分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一部分(①—⑤):叙述一滴水经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后,游览丽江的情形。着重展现丽江古城的自然风景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二部分(⑥—⑩):叙述一滴水再次醒来后,游览丽江的情形,展现了丽江古城的建筑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三部分(⑪—⑭):叙述一滴水经历玉河中的徘徊后游览丽江的情形,展现丽江古城的民俗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四部分(⑮、⑯):交代一滴水离开丽江,奔向大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五、问题归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1.文章开篇“我是一片雪”的作用是什么?“轻盈”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开门见山地点出“我是一片雪”,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表明作者将以物的口吻来叙述故事。“轻盈”一词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雪落到玉龙雪山上时姿态轻柔优美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句子中的两个“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哗”意思一样吗?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意思不一样。第一个“喧哗”指水多声大而显得水声嘈杂;第二个“喧哗”指“我们”由冰化成水、获得自由后喧闹、嬉戏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3.“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纳西族人口中对丽江坝的赞美,侧面写出了丽江坝的美丽和闻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4.“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赏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代”意在表现四方街的历史悠久,“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说明四方街建筑的奇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5.“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这句话用四个“看见”有什么表达效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第一个“看见”写出了到这里的游客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表现了游人之多,侧面描写出了古城丽江的出名;后三个“看见”从正面概述了古城丽江的景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6.“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不同语言中频频出现“丽江,丽江”,从侧面写出了游人对丽江美景的喜爱和赞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7. “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题运用排比效果分析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的特点。一气呵成,使人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8.“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运用细节描写,描绘了丽江古城民众的悠闲生活的场景,体现了丽江人民恬静平和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9.“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古城是平静、纯朴的,在古城的氛围里,人们浮躁的内心如水滴一般晶莹,即使欢笑、歌唱,内心也是沉静、安定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10.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表达了作者以一滴水的方式走过丽江的喜悦之情,也表现出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11.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名义来写自己游历丽江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以一滴水的名义,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通过一滴水的视角来看丽江古城,以一滴水自述自己在丽江古城的所见所闻,让一滴水来替自己思考、说话。通过拟人化的描述,向读者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这样写,便于作者在描绘丽江古城的美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带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六、课文主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了一滴水游历古城丽江的旅程,着重展示了古城丽江风景、建筑及民俗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古城丽江的无限热爱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b>  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肖培东</p><p class="ql-block">《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入选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是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文章。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俊秀的玉龙雪山、宽阔的丽江坝子、古朴的丽江古城、纳西族辉煌的历史文化,还有那贯穿全城、清澈洁净的玉泉水深深地触发了作家的创作激情,阿来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用轻灵的笔触和特别的视角,巧妙地运用丽江的水系完成了一趟丽江之旅,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借“一滴水”的口吻由衷地表达了对丽江的渴望、赞美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一滴水经过丽江》就这样成了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是“作者在洞悉云南丽江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之后,运用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诗情,用心写就的一篇精美散文”[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nbsp;从“</b><b style="color: rgb(123, 12, 0);">很不好写</b><b>”到“</b><b style="color: rgb(171, 25, 66);">别具一格</b><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思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肖培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style="color: rgb(171, 25, 66);">《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写的一篇散文,入选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是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文章。</b>2012年8月,阿来到丽江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当地政府邀阿来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俊秀的玉龙雪山、宽阔的丽江坝子、古朴的丽江古城、纳西族辉煌的历史文化,还有那贯穿全城、清澈洁净的玉泉水深深地触发了作家的创作激情,阿来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用轻灵的笔触和特别的视角,巧妙地运用丽江的水系完成了一趟丽江之旅,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借“一滴水”的口吻由衷地表达了对丽江的渴望、赞美之情,给读者留下了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b style="color: rgb(64, 118, 0);">《一滴水经过丽江》就这样成了作者对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是“作者在洞悉云南丽江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之后,运用神奇的想象和浪漫的诗情,用心写就的一篇精美散文”</b><sup style="color: rgb(64, 118, 0);"><b>[1]</b></sup><b style="color: rgb(64, 118, 0);">。</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游记单元中的一篇,《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教学必然是紧扣第五单元的目标,即“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同时,还得指导学生读出“这一篇”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文贵新,文贵特。以独特人文和自然景观而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丽江自然留存了众多的游记佳作,但唯独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能入选中学教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文章新颖的构思与独特的视角。可以说,阿来的这篇文章是这个游记单元中创新意识最突出的一篇。一般游记作品是以人的游踪为线索,而阿来的这篇文章则是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的过程,即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 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作者就这样虚构了一个旅游者兼讲述者的形象——一滴水,用拟人的手法,让它既成为丽江之行的观察者,又成为丽江故事的讲述者,丽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历史发展、当代风貌、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都在这滴水的娓娓道来中缓缓展开,字里行间无不展示了七彩云南的传奇之美和人文丽江的神奇魅力,从而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如教参“教学重点”中说,作者用“一滴水”串联了众多内容,同时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自如地调控着描写的角度和详略,使文章既丰富又精巧,既有诗意又有童趣。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把握文章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作为重点,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独特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作为新入选教材的一篇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在教学中自有许多可挖掘的地方,文章的主旨解读和艺术手法探究上多见个性化的思考。谢其军从图画美的角度来诠释:“在文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立体丽江图,给读者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2]谢慧 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探讨“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3],即诗性的美的特征、共生的爱的本质、普遍的平等形态,,认为阿来用他独特的原生视野为读者记述了那个纯粹而朴挚的生命世界。朱献华则读出了“一次美丽的精神之旅”,认为阿来的散文“以其清澈和纯净,洗涤着人类疲惫的灵魂,带给人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多思考,从丽江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起步,指向人性的纯美与清澈,指向心灵的纯真与守望,指向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这“一滴水”,看似轻盈灵动,实则丰富深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教师也希望能更好地将此文的深刻内涵、写作技巧、语言欣赏等传授给学生,又极容易忽略这篇文章的“教材身份”,即自读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所区分,有所取舍。教参的“教学建议”强调“本文是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当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又着重指出“本文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它最能吸引学生的特点,就是它写法上的创新性,而它写法的创新又非止一端,需要教师适当多给些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5]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建议”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这篇文章,应坚持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体悟游记写法的创新,而不是刻意地去挖掘、拓深这篇文章的主旨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教学更为简洁有效呢?还是要从自读课的文本资源寻找抓手。不同于《一棵小桃树》的教材编排,《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课文编者并没有提供自读批注,但是课文后面还是有一段“阅读提示”。这段“阅读提示”首句就是“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文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而后简介了这篇游记的内容,要求大家“朗读课文,注意想象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体会作者写景中饱含的情感”。细细一读,我们应该关注到“别具一格”这个概括性极强的关键词。这“别具一格”怎样能让学生自读出来?阿来是怎样借助一滴水达成这篇文章的“别具一格”的?这“别具一格”的提问,着眼于整体带动对这篇游记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意义上地牵动了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思考,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出现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读兴趣,让学生在自读中有效学习,细读文本,提高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避免了教学内容的空洞浮泛。同时,为营造阅读氛围,教师可以关注阿来写作这篇游记的前后故事,让学生体悟作者的写作心理轨迹,更好地理解“好的游记既要得读书思考之助,也要讲究写法上的创新”。阿来在自己的新浪博客(2012年8月27日)里贴上了这样一段话,说的是《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背后故事:“武威行后,又到丽江……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阿来说写丽江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这是很真实的写作心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做一个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即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放手学生自读,教师适当点拨,完成这篇文质兼美的游记的教学任务。</p> <p class="ql-block">实录一 丽江“很不好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这篇文章大家都读过吗?(学生举手,表示读过)有没好好读过,我们读读文章就知道。请一同学读读文章的前两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读,读得较为平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游记,是记录旅游见闻的文章。同学们想想,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多半是带着怎么样的心情?(学生说“幸福”“开心”“渴望”“憧憬”等)对,去一个旅游景点看好风光好景色,我们是非常渴望非常愉悦的,更何况是去丽江这么一个名闻遐迩的美丽的地方。所以,读的时候,一定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读出一种急切,一种激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读出一种期待,一种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好,同学们就开始自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用笔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事物名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自读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作者阿来曾经在他的博客里写过这样一段话,说的是《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背后故事。“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不意,当地政府知道我到了丽江,邀我写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关于丽江的文字。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试着写了。交卷给丽江当地外,也贴在这里,聊作丽江之行的一个纪念。”你听,阿来在动笔写丽江前说的是“这是很不好写的文字”(教师板书:很不好写),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后,想想,阿来为什么说写关于丽江的文字是“很不好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丽江太美了,景点太多了,不容易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哦,丽江都有哪些景点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在文中找出了丽江的诸多景点,如玉龙雪山、四方街、黑龙潭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丽江还有很悠久的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丽江历史跨度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也就是说,丽江千头万绪,时间上,空间上,自然景物,人文风情,都要有所涉及,这真不好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我觉得作者这篇文章要写给小学生读的,内容和语言上都要能让小学生能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要考虑到读者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去过丽江的人太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同样,写过丽江的人也太多了,佳作太多,再次写来也真是不好写。(教师板书:千头万绪 读者对象 佳作太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录二 “别具一格”写丽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那么,阿来是怎样解决这个“很不好写”的难题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作者用一滴水来写,一滴水经过丽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作者没写自己看丽江,而是写了一滴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也就是本文标题,“一滴水经过丽江”。自读课文,要学会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我们一起来看阅读提示:“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一滴水的出现,让这篇游记“别具一格”。当然,光有这“一滴水”是不够的,不是用了“一滴水”就能迸射出“别具一格”的光彩,作者还必须要动动脑筋,在写作上动点心思,才能达到别具一格的写作效果。自读课文,联系游记的写法,想想阿来动了怎样的脑筋,使得这滴水别具一格地经过了丽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生自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作者先写这滴水是玉龙雪山上的雪,融化了以后再奔流到了丽江坝,然后慢慢地写它经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这滴水的游踪很有趣,是从雪山上来的,最后到了四方街,最后跃入江流,奔向大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大家想想,阿来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滴水的行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这样可以把丽江的主要景点都经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还能把丽江的历史也巧妙地告诉给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对的,这就是写游记要注意安排行踪。这滴水要经过这么多的地方,你必须动脑筋。作者“串”得巧妙。(板书:“串”得巧妙)既有时间维度,又有空间维度,先从高而下,从雪峰直入地下,后则平地起伏,就像一般游人。构思不可谓不巧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这滴水,就是作者,用的是拟人的手法来写的,特别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你能联系某些语段具体说说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读第3段:“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我也要去四方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第一人称,拟人手法。同学们关注到了这篇游记的语言风格。你从哪些语句上读到了“人”的情态和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举例,朗读。(师板书:写得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这样写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小学生喜欢读,活泼,有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这样就解决了读者对象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阅读思考的深入,有关这篇游记的观察视角(“看”得灵动)、人文主题(“人”的突出)、借水抒情、哲理诗意等等,都一一展现在学生的阅读视野中。(以学生表述为主,不强求理性概括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这种创新,看似只隔了一滴水的距离,实则是一颗心的距离。一颗灵动的、纯净的、有爱的水一般的心,才能用美的文字写出美的风景。所以,我想,写游记,我们都可以换一种手法去尝试。一滴水可以经过丽江,水最能彰显丽江的地貌风情,也最能让我们感悟心灵的一尘不染。但你若有心,一只鸟也可以飞过丽江,一朵云也可以飘过丽江。如果真是这样,阿来又该动怎么样的心思才能再次“别具一格”呢?回去想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录一,从“很不好写”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阿来写丽江文章的困惑,也是帮助学生关注到本文的游记内容和读者受众对象,进而为下一阶段自读教学的顺利推进做好铺垫。阿来说的“很不好写”,换阿来的另一句话说,就是“如何着手,依然心下茫然”[6]。让学生先感受“很不好写”的“茫然”,再在“别具一格”中豁然开朗,阅读思维的阶梯型就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录二,以“别具一格”为切入点和探究点来牵引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达成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别具一格”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游记的旅游者和讲述者,分析游记的游踪安排和观察视角,理解游记的详略安排和重点描述,感悟文章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上的独特之处,体会文中无处不在的诗意和哲理,又可以和前面第一部分“很不好写”的教学形成对比,形成呼应,很自然地就把“别具一格”的“一滴水”读进心底。最后,以创造心联结“很不好写”与“别具一格”,让学生理解创新意识于游记写作的作用,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功感。自读是学后应用的过程,是语文讲读的补充与训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录二是整堂课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思考分析的时间,把讲读课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文中去,化“知”为“行”,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阅读这篇游记,很容易有某种印象、感觉,但未必能进行理性概括总结,教师还是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表述,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让学生独立探究、互动交流,渐悟本文写法上的创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此,从“很不好写”到“别具一格”,步骤简单清晰,教学重点明确,学习方式有效,一滴水奇幻的丽江旅程、阿来新颖独特的写作艺术,就能实实在在地渗进学生内心,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3][4][5][6]温儒敏 王本华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86--29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谢其军.谈谈《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图画美[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丽江

一滴水

作者

玉龙雪山

游记

视角

感受

阿来

滴水

四方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