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谭家—— 一个书香世家的故事,

老谭家鹏鸣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br>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p class="ql-block">在风光旖旎的东白湖畔,有一个沧桑而恢宏的四合院,静静的座落在千年古村的东南角上,几百年如一日的守望着山那边升起的第一缕阳光,门前潺潺小溪浅唱着那首古老而熟悉的歌谣,屋后松涛依旧,袅袅的炊烟似在诉说着那曾经的辉煌。院落里飞檐走壁,雕栏画栋,所有檐柱牛腿,均以缕雕和浮雕相间艺术饰该人物、走兽图案;大厅内上置斗拱以承挑檐檩,下施缕雕牛腿,明次间五架梁设前后双步,梁架穿斗与抬梁混合,檩枋下设花篮斗与花拱作装饰。整座建筑用材硕大,皆为粗木加工而成圆材,精美精致的雕刻更在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堪称一绝。2005年『新谭家』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新谭家,实为新檀家,意即“檀公的家”,是按暨阳上林斯氏第32代孙斯檀的名字而命名的,因外人只听其音而不知其义误把“谭”当作“檀”来用。宣统2年编写的《诸暨县志▪山水志》里,就已把“檀家”写成了“谭家”,而1929年编纂的《斯氏宗谱》所记载的斯民小学毕业生名录里,几个学生的家庭地址都是明确的写明“檀家”和“新檀家”。而在2005年前的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中,也是按“新谭家”去申报了。这样“新檀家”就真正的变成了“新谭家”,到如今“檀”既已成“谭”,也就只能用“谭”来说事,但此“谭”绝非谭姓人家之谭。<br>  新谭家的故事,还得从450年前说起:暨阳上林《斯氏宗谱》约从明嘉靖年间这段时间开始,对学历有了普遍的记载:文序,宁十三公次子,行恭三十三,讳文序,邑庠生,生嘉靖庚戌(1550年)。文序公在暨阳上林斯氏中属第二十五代孙,是二十一世大二房贤九公位下第三代孙,这里就姑且称他为本家秀才第一代。 第二代言嘉公生于万历九年,讳言嘉,号献可,邑庠生。言嘉公堂弟讳信,字圣瑞,号养初,任应天府秣陵关巡检。言嘉公次子“镜如公,字用明,为人正直刚方,缘东阳崇圣寺住持败荡田二十亩,自己出资赎回,重建碑志,另立孝子公祠”。明朝时就能拿出那么多的钱去赎回这么多的荡田,并建造孝子公祠,说明此时的家境已相当富有。<br>第三代之锦公,字云孙,号月圃,郡庠生,生万历四十五年(1617)。为言嘉公第三个儿子。之锦公幼而好学,二十多岁考中秀才,一生以授课(教书)为业。 第四代成城公,之锦公长子,讳成城,字哲夫,生崇祯十四年(1641)。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自缢煤山。随即清军入关,开创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历史,清之初,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反抗。一些有文化的斯氏族人也放弃了考取功名的机会,以此来抗争外族入侵。自此第四代至第六代,三代人皆为学识渊博之士,却只是埋头读书,经营家业。相传有一年下半年,成城公去下三府(杭、嘉、湖地区,有良田千亩)收租,因回来已近年关,家中雇有一风水先生,已有两年没有回家,约好的日子还等不到成城公回家,下午就着急的走了。因和风水先生有约,成城公也是紧赶慢赶,到了傍晚才回到家里,得知风水先生刚走不久,便马上拿上两年的工钱去追,追上后风水先生觉得成城公人品如此好,也不能辜负他。便对成城说,某某山上有一堆荔枝壳的地方(歇辟蝴蝶)就是风水宝地,原来风水先生每天晚上上山找风水宝地,都带着一口袋荔枝上山,然后坐在看好风水的地方剥着吃,大概要去那里许多次才能确定。三百年多前的一个小山村里,家里常年有荔枝被当作瓜果来吃,也是不可思议的了。 第五代锡麟公,字天毓,号杏坡,生康熙十六年(1677),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在外游历四方,在家广纳天下文士。名士王崇炳在雍正四年为《斯氏宗谱》作序中写道:若遇侯、天育诸君,虽未济身凤池,要皆蕴德业、能文章,为越州名宿。恩科举人、择选知县吴燧写道:吴宁王崇炳、李凤雏两先生为浙东名士,见公(天育)之诗文,尝叹为越中隐君子,公其首选焉。有干济才,建孝义堂,族长推为总理,口授指划……,后世匠氏来观其奇者,咸以为非近代时手所能。及雍正初重修家乘,族以公老成练达,总理其事……。从此把《斯氏宗谱》从手抄本单一记载,转变成流传至今的欧、苏规范模式,使斯氏家族脉络分明,系图昭然,此完全是锡麟公一个人的功劳。连浙东名士都把锡麟公的文章、才学如此推崇,足见其才学之高。《斯氏宗谱》还里有一篇锡麟公作的序,阐述了斯姓来源和当时斯姓流派现状和在各地分布情况。本文后附锡麟公之诗文一首。 到了第六代世沐公,则“厌饫乎义理之趣,逍遥乎诗书之林”。一生与诗书相伴,充耳不闻世事。 经过了早期的动乱,大清朝进入了繁荣昌盛的康乾盛世,年轻的学子们又开始了他们的报国梦。 <br>第七代檀,字树礼,号南乔,国学生。生于乾隆元年(1736),檀公虽单名一个檀字,但在同族同辈的兄弟的名字中,大都有一个‘家’字,檀公从小也就被叫作‘家檀’,即传说中的‘家檀太公’,21岁考中秀才,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三年毕业后,放弃了上中央机构实习的机会,而是回家经营家业。“南乔(檀)公服贾远方,舟车帆盖,暑往寒来,振家声者艰矣”。又有后代孙在文中写道:“邑以茶兴者十数家,曾祖予也”。檀公见识了京师的繁华后,以其独到的眼光,把从上辈们以出租土地为主业转而开始经营茶叶,纸张等农副产品,生意远至关中、济南等地,在诸暨更是开有茶庄十数家。 “南乔(檀)公素晓大义,……见东邑孝子公祠颓,则捐已钞以为重建之费,见水口社庙将倾,则捐财督造,见族中寒峻无力延师,则与同志者各捐钱以立义塾。种种美事,更仆难数”。檀公在经商发家的同时,以家族公益事业为重、以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为已任,建祠庙、办义塾,灾荒时发粮发米。所做的好事,多得数不胜数。在暨阳上林《斯氏宗谱》里多次提到。乾隆六十年的孝义堂公录中写道:“康熙时,得一公倡立义学而和之者少,不能遂志。檀公和渭(公)、日鉴、日魁四家各捐已田十亩延师训蒙,名曰:‘孝义家塾’”。得一公(言嘉公孙子,也是秀才家族第四代)在1700年前后就为办学而奔走,但因为支持的人少而没有成功,到了1780年前后,这四位堪称家族圣贤的前辈为让家乡的贫民子弟都能读上书而办起了斯宅第一所学校---‘孝义家塾’,也就是后来称作的青龙头义塾。 并让族中秀才在学校授课,再从外地聘请有名的秀才前来教育学生,不管富人、穷人,只要有心念书的孩子,都有了上学的机会。这使得当时斯宅的太学生、国学生、郡庠生、邑庠生大量出现,也为斯宅后来的人才辈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印证了斯宅几百年前就对教育的重视,也使得后来斯宅的学校和教育一直领先于整个诸暨。过了130多年后创办的“斯民小学”就开启了诸暨教育之先河。 檀公27岁生下儿子斯燕,字召封,国学生,捐资助赈,丙寅岁(1806年,嘉庆)给匾“襄成赈务”,议叙登仕郎。燕公: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16岁生下大儿子国卿、19岁生下二儿子国佐,25岁生下三儿子国准,从此家族从四世单传,到瓜瓞绵衍,芝兰业立。檀公位下也就有了大房、二房、三房之分。燕公生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后,就去考中秀才,并以优异成绩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三年后,以太学生议叙登仕郎,任职本邑。燕公急公好义,慷慨捐赠,“嘉庆丙辰岁饥,富户闭粜,米腾贵,里中多不能举火,死亡相继”。1796年,因大闹饥荒,富户们趁机停止了售米,以此来抬高粮价,一时粮价疯涨,村里的人大都因买不起粮食已揭不开锅,还不停的有人饿死了。檀公感触哀伤的说:“我虽然帮不了很多,但也不忍看着乡亲们饿死”。马上让儿子燕公按人口以平价售米,穷人就不收他们的钱,如此数月,全族再没有一个人饿死。 1801年,全县闹起了灾荒,燕公捐银数万赈济灾民,嘉庆皇帝赐匾『襄成赈务』,这在古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更是光耀了门第。1820年,湖乡又报灾,燕公和其他有共同志向的人一起,按户救济。1823年,又是捐银捐谷救济灾民。远近之人都受到了他的益处。其他如修道路,施棺木,舍药饵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燕公长子国卿(即大房),字云瞻,学讳鉴,郡庠生,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幼而歧嶷,崭然见头角,长而颖异,读书过目成诵,作文腹稿如宿构,嘉庆元年,吴大宗师岁试拔上庠,年弱冠”。国卿公从小聪明非凡,头角峥嵘,长大了更是聪慧过人,才能出众。看书更是看一遍就能背出来,写文章是落笔成文,就如同昨天就已经想好了一样。1796年岁试的时候,朝廷派来的吴大宗师看了国卿公的考卷后,直接就把他选中,当时国卿公只有18岁,就以出类拔萃的文采考中秀才,进入了省府学校深造。 国卿公为人“重信义,乐施予”。去省府上学后,他就开始帮助困难学子,救济贫困民众,结交天下才俊,一时名动省城,爷爷和父亲也非常支持他这样的行为,从来不去反对他。可惜天妒英才,因“祖妣蓦崩,陨泪受惊成病”。家中遍寻名医,夫人郭氏更是“割股以疗夫疾”,但也无法救治,于嘉庆八年(1803年)英年早逝,年仅25岁。夫人郭氏既割下大腿上的肉为夫治疾,又为给夫君续后,继养了二房的儿子履中为嗣,服侍爷爷和公婆,教育儿女,从25岁守寡,几十年含辛茹苦,节孝品德,为人称颂。道光九(1829)年,上宪赐额『钦褒节孝』,1836年,在新檀家的大门对面用大条石建立牌坊,以为后世楷模。牌坊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建水电站被拆除用来做桥和渠道的横梁,承受着几十吨的重量,现今已建造新桥,拆除后堆放在新谭家的旁边。 燕公二儿子国佐(即二房),字赞化,太学生,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少时便游学至关中一带,在读完太学后即回家料理家中事务,管理茶庄生意。帮助父亲建造大厦。平日里救济灾民,帮助贫困,施棺椁以死者,有贫不能娶者施以金,有上京赶考的考生没有路费的,公如数助之。性爱花,栽培遍庭院,有异种,不惜千里重价购之。后准备在新屋边上建造学校,让后代有学习的地方,但还没有建造完成就生病去世了。<br>燕公三儿子国准(即小房),字平书,太学生,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太学毕业后,在爷爷开设的学校(义塾)里授课一生。此时檀公和同志者所办的“孝义家塾”已初具规模,在新谭家的左边建有一排平房,部分近年已被翻建,现今还留存着几间,有个叫赵翰香的秀才写道:岁己亥,馆上林平书氏家。‘平书’即国准公的字,就是说1839年的时候,他在平书氏家里教书。 话说檀公生意虽兴旺发达,也不停的做着慈善事业,但住的房子却已老旧,因明朝时朝庭对平民住房尺寸的限制,房子都是低矮窄小的,从现今地下挖出的柱石就能佐证。1765年前后,檀公父亲已去世,儿子燕公也已牙牙学语,便把上几辈在明朝时所建的房子进行了翻建。一座高大宽敞的小四合院,上、中、下三进层次分明,符合了康乾盛世时的风格,在当时的斯宅,也是最新式的房子了,被乡人们亲切的称呼为“檀家”,意即“檀公的家”。1790年前后,檀公奔波忙碌大半生后,便把家中一切事务交给了儿子燕公打理,自己在家含怡弄孙,尽享天伦之乐。这也是檀公一生最幸福的时光。<br>窗外日光弹指间,席间花影坐前移。转眼过了1800年,孙儿女们已渐渐长大,曾孙曾孙女也已绕欢膝下,“檀家”也日显促狭,檀公有了建造新房子的打算,便逐步购置和置换了近十亩土地,并请人设计了图纸,准备建造3000多平米的大四合院,其余空地建造道地和花园。一切准备妥当,就等卜吉(挑选好日子)动土。但1803年,天才长孙国卿公英年早逝,檀公哀伤过度,终日沉默少言,建房之事也就搁下。1807年,檀公走完了可歌可泣的一生。 三年后,燕公在二儿子国佐公的大力协助下,用两年的时间建成了这座气势恢宏而传承至今的四合大院。“构大厦数十楹,丹楹刻桷,備极闬闳”。说的是新建造的大厦有数十间之多,华丽到了柱子都是用朱漆漆过的,椽子也是经过了饰绘,大厦范围非常的广,大门更是相当的宏伟庄严。尽管国佐公的孙儿文玉公这位老秀才妙笔生花,却也描不尽大厦的精美和华丽。檀公虽逝,但乡人们还是把新屋称作‘檀公的家’,为区分两个“檀公的家”,便有了“新、老檀家”之称,久而久之,“老檀家”和“新檀家”便成了两个台门的地名。但家族中人为尊重祖辈,避开祖宗名讳,一直把房子称作老屋、新屋。 大厦既成,即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大厅正中挂上了御赐的<br>『襄成赈务』匾额,下面是“圣旨”两字,此物件一直到文革时才被破坏,现今的老人们对圣旨两字记忆犹新,同时被毁坏的还有后来道光和咸丰帝所赐匾额,还有在老檀家大厅贴有的17张榜文,新檀家大厅贴有的24张这样的榜文,现今只有依稀的痕迹,有一张还能看到大写的“宪”和“赠”几个字。邻里乡亲多因得到檀公和燕公的帮助,纷纷前来祝贺,一个能摆下三十多桌酒席的大厅被挤得满满的,连走廊上都摆起了酒席。 1823年,老二国佐公去世,年仅44岁,本来家中一切事务俱有老二打理,他这一走,家中顿时失了主心骨。其时燕公已老,第二年(1824)便命三房分家。大房分到了新屋上首六间正房和老屋的六间侧屋,二房分到了十三间新屋和整个老屋,小房分到了半个新屋十七间。茶庄和农产品等生意因无人打理也已逐渐退出,而出租的田地还是聚在一起每年收完租后到年底三房分成,这样三房中人也就有足够的生活保障。如今新老檀家的住户虽不全是檀公位下,但檀公位下的三房子孙除出门在外的,全部都是住在新老檀家,谁家有红白喜事,家檀太公位下三房子孙都要聚拢在一起。<br>大房国卿公英年早逝,膝下只有二个女儿,便继弟国佐公次子履中为嗣,履中,字致和,生嘉庆六年(1801年),议叙职员,终日在城内办理公事,淡泊名利,不问家中杂事,分家后,乙酉岁(1825年),履中公把所有家产悉数捐资助赈,道光帝赐给一块“谊笃乡闾”匾额。 二房长子履谦公,字德辉,早世。<br>幼子履亨公,字时中,号说斋,学讳仪吉,邑庠生。生嘉庆八年(1803年),公“文清真雅切,不苟为炳炳朗朗以投时,以故屡试辄抑”。清初统治者钦定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考试的主要文体,以“清真雅正”为衡量八股文章优劣的标准。履亨公博究经史及古大家文辞,文章贴近清真雅正,不苟同于时下流行的务辞采声韵之美,但到得清中晚期,却开始流行文章写得词藻华丽,诵之有铿铿锵锵之声的风格,所以屡次应试举人都没有考上。1843年,巨儒罗先生受朝庭委派视学浙东,选拔知识渊博的人才时,履亨公当即被选上,知道的人都夸罗先生有赏识能力,但公在考试中还是不改自己“清真雅切”的文风,故而又是三试不第。人皆为他可惜,而他却无所谓,继续写他率真淡雅的文章、继续做他的教书先生,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气度。 1842年时,天下起了大雪,半个多月不见晴,村中已是饥饿累累,履亨公便散发粮食给穷人,尽管此时家境已不是很富有,但他的母亲非常支持他的行为,还拿下了头上的发簪卖掉换来粮食救济贫困的人。“咸丰辛亥捐资助赈,咸丰帝给额“情殷桑梓”,钦赠布政司理问”。1851年,履亨公为救济灾民,倾尽家产,捐银十数万,咸丰帝赐给了一块“情殷桑梓”的匾额,并赠封了一个在省府机构掌管勘核刑名诉讼的从六品官职。 小房国准公三个儿子,履坦、履端、履丰。俱没有考取功名。老三履丰(或是另外一人,家族传说只是说小房和小儿子,没有明确姓名)被人引诱迷上了赌博。1860年(或前一点)一个闷热的夏天,因为输光了家中钱财,而被母亲关在楼上,赌徒们抬来了一个很高的梯子,放在他的后窗户,聪明的他把一把扇子挂在前窗户口,这样风吹着扇子轻轻的响,楼下母亲一直听着以为儿子因天热在摇扇子,而他却从后窗户顺梯而下。一个晚上竟然被人联手出老千赌输了全部的房子和十里山庄(十里路方圆的山,十里路方圆的田)。第二天早上赌徒拿着欠条来拿房契和地契时,母亲还笑着说‘我儿子在楼上睡觉,现在还在摇扇子呢’,当走到楼上一看,早已人去楼空时,才瘫到在地。这样,一个家族几百年的积累,因为一个败家子而“四大皆空”。小房勉强凑起点钱从赌徒手中赎回了几间房子居住,赌徒们把房子卖给了贤六十四公位下的懋六百十四迪功郎森如公。 祸不单行,不到一年的时间,更大的灾难降落到了他们的头上。1861年10月,小房履端公殉难(40岁)、1862年3月,小房履坦夫人骆氏亡故(42岁)、1862年4月,二房履亨公长子廷玉公亡故、1862年6月,小房履丰公亡故(40岁),1862年8月初六、小房国准公亡故(77岁)、1862年11月,大房履中公亡故(62岁)、1863年8月廿三,小房孙子昆玉公殉难(25岁)、1864年6月,二房履亨公(62岁)亡故、1864年8月,小房履坦公亡故(47岁)。这样三年的时间,小房祖孙三代共有六人,加上大、二两房共有九人亡故。此时小房不仅家道中落,男儿只剩下两个孙儿辈的人,有玉:22岁,夏玉7岁。传承至今的多是夏玉的后代。 除了殉难的两人是因为保卫家乡而战死,其他现在无法考证灾难是怎么发生的,这样森如公住着这么多的房子也觉得非常不吉利,便在1867年把大部分房子转让给了华国公位下炳公的五个儿子。现如今新檀家原小房的房子里居住的大都是炳公的后代。 <p class="ql-block">极尽三千繁华,不过弹指刹那,经过了无限风光的十代(300年),此时已经到了秀才第十一代了,履中公位下五个儿子,老大、老二皆为太学生;老三早逝;老四冠玉公以庠生议叙职员;老五在家打理家业。兄弟五人传至现今的只有老二和老四的后代。履亨公位下四子,长为郡庠生;老二邑庠生,一个文采飞扬的老秀才,《斯氏宗谱》中有许多他写的文章;老三以习刀圭而弃举子业,援例入成均,(因转习医术而放弃了读四书五经,按照当时的惯例进入了最高学府),也成了太学生;老四华玉公议叙职员。</p> 秀才家族到了第十二代,此时家道已完全中落,这一代虽有男丁二十六人,却只有华玉公有一儿子荇逊公是太学生,其余都成为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眼看着延续十多代的秀才家族就要中断,却不料第十三代又出了一批热血报国的好儿郎。<br>第十一代冠玉公,字尊荣,号宝珊,册名学文,议叙九品。位下两个儿子:万生、秀生。受父亲‘读书报国’思想的影响,兄弟二人虽已为农民,但却辛勤劳作,供儿子读书。<br>万生公三个儿子:长为球善、次为楚善、三为久善。秀生公二个儿子琥善、珀善。这就到了第十三代。 球善即斯烈,讳球善,字夔磬。生于1882年,1904年,目睹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22岁的斯烈决定弃文从武,由蔡元培、徐锡麟两先生介绍考进浙江武备学堂研习军事,在校期间加入了秋瑾、徐锡麟领导的光复会。1910年(清宣统二年),任广西陆军小学提调(校长),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等皆为其学生。翌年,武昌起义爆发,组成学生军,积极响应革命,出师北伐,兵抵长沙,闻和议已成,遂返广西。1917年,为响应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所开展的护法运动,在宁波举义,参与倒袁之役,因失败遭通缉避往日本。后任北伐军二十六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1927年4月11日晚,和胞弟斯励一起营救了周恩来。1949年领导了杭州和平起义,使杭州这座千年古城免遭战火的毁坏。1950年,周恩来派人邀请斯烈上京议政,因年老多病未能成行。1952年,陈毅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前来看望斯烈。1953年因病去世。 楚善即我的爷爷,当时因家庭境况所致,留在家里侍奉长辈,一生与泥土相伴。 久善即斯励,号啸平。1919年-1921年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留日期间,郁达夫把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签上自己的名字后送给了斯励。1922年回国后,进入杭州师范学堂,并由张秋人、胡公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10月,进入黄埔军校三期步科学习,加入了周恩来领导的由共产党人与进步学生组成的青年军人联合会,成为周恩来的好友与追随者,并成了邓演达的亲信。1926年,随邓演达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官。斯励和郭沫若称兄道弟,和李一氓(后任中顾委常委)情同兄弟,现存有一张他们几人的合影。,1927年1月,任北伐军总司令部警卫团少将党代表。1927年,“四一二”政变中和长兄斯烈一起营救了周恩来。8月随周恩来转入地下工作。1928年2月8日上午,斯励到郭沫若家拜会郭,郭沫若赠送新译出版的《浮士德》一册;11月25日,邓演达在给季方(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信中,询问:有无斯励的消息。1931年7月24日下午4时,牺牲于上海,时年仅31岁。 琥善、珀善跟随大哥斯烈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北伐军汤溪一役,二十六军将士奋勇向前,击败了孙传芳的直系军阀。上尉连长琥善、中尉参谋珀善兄弟俩仅隔一周的时间就双双为国捐躯。时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官的斯励得知两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牺牲,难过万分。郭沫若亲笔写下:“男儿为国轻生死,愿将马革裹残尸”的条轴送给斯励以告慰为国捐躯的弟弟们。<br>随斯烈加入二十六军二师参加北伐战争的还有二房的后代维善、从善、尧善,新谭家大厅还挂有陆军上将亲书的‘志愿军士’牌匾。<br>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了民族的兴旺,老檀家的儿孙们前赴后继的战斗着。 1953年,斯烈因病去世。一个传承四百年的旺族,暂时划上了句号。<br>纵观传承十多代的秀才史,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他们从小有了上学的机会,稍长就能跟随名士游学四方。而且秀才们的夫人大都是大家闺秀,出生书香门第,优秀的基因,造就了优秀的下一代。<br>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br>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br>新檀家的故事,就暂且讲到这里。 附锡麟公诗文一首:<br>康熙乙巳孟春(1725年农历正月),族修宗谱,特备祭礼,往东阳祭祀孝子公,各赋律以颂我祖德之灵长。<br>年比甘罗长二春,惟知有父不知身。<br>封章一纸君颜喜,血食千秋帝宠频。<br>能使令名垂竹帛,何须阁老绣麒麟。<br>勉旃同姓知绳武,不特承欢算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