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0年我摘下草帽,洗去农村插队锻炼的风尘,招生到了省人民医院护校。开始了我全新的人生,选择了将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崇高职业。</p><p class="ql-block"> 护校学习毕业后我和另外两名男同学一起分配到了手术室工作。我酷爱手术室的紧张工作与和谐的团队氛围,每一天配合不一样的手术,如同每天清晨初升的太阳都是崭新的一样。就这样一月月,一年年伴随着我的青春年华,我在省人民医院手术室工作了几十年。我亲眼目睹了手术室的变迁与发展,也亲身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的手术室的巨变,看到了手术室在几代省医人努力下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我刚参加工作的1972年到1977年,医院手术室位于五十年代初建立的仿古建筑三楼,灰色的墙厚实而高雅,大红色的挑檐更增添了建筑的美感,走到位于三楼的手术室,弹簧玻璃门上印有“手术室”三个大大的红字,隐隐的给人神秘的感觉,不由得对门内的工作产生遐想,而我却对那种庄严和神圣的工作由衷的敬佩和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的手术室没有现代手术室的科学与智能,比现在的手术室要简单许多。五个手术间外带两个刷手间及几间必要的辅助用房组成了那时候治病救人的专业场所。</p><p class="ql-block"> 手术室内的五个手术间各有分工,1号手术间多做妇科和普外科手术,2号手术间是骨科专用,3号手术间内的两张手术床为眼科独属,4号手术间主要做大手术,还有在角落里的五号手术间,这里的一床、一椅是耳鼻喉科的舞台。在这个手术室里我们每天要完成十几台手术,这在70年代初是个不小的数字和工作量。<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我们医院的职工大概才500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 手术室是单通道布局,地面全部是水磨石地板,呈现棕红色。真要感谢建筑工人在施工时的负责和认真,以及保洁师傅每日多次的清洁保养,水磨石地面总是一尘不染,光可鉴人。</p><p class="ql-block"> 手术间所有的门都是黄色的弹簧双扉门,而房顶则是淡绿色木质天花板。正直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手术台的正上方屋顶可见用红漆刷就的标语,患者躺倒手术台上,睁开眼睛就会看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当时人们朴素的认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患者一定会有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医护也需要在做好全部手术准备后诵读最高指示,由一人领读,全体人员站立共同诵读,诵读结束后才能开始手术——切开皮肤……,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说实话我真佩服那个时代人们对伟大领袖精神理解的是多么的深入骨髓,透彻心扉。</p><p class="ql-block"> 据说手术室是由苏联专家设计的,窗户不仅很大而且是双层大玻璃,占据了手术间大部分墙面,采光极好,十分明亮。在手术间隙偶尔往向窗外,透过朝北的的窗户可以看到农舍的袅袅炊烟和在绿色田野中劳作的农民,还有欢快玩耍的孩童。朝东的窗外恰好有一颗很大的梧桐树,随风起舞的树枝敲打得窗棂啪啪作响,树影婆娑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随着冬天的来临,手术间内的供暖也随之开启,为了给手术患者保暖,医院既提供水暖供应,还为手术室特别安装了气体供暖;待到夏天手术室就比较炎热,因为没有空调,医院就会从冷库购买大块的冰来降温,冰块融化后冰水肆意流淌,不小心就会摔个大跟头。即便如此手术量也会大幅度减少。夏季也是我们所称的手术淡季。</p> <p class="ql-block"> 由于物质匮乏,当时的手术室对工作人员着装没有严格的要求,只有需要上手术台的人员才可以穿后边系带的白色短袖刷手服。麻醉师和台下的手术室护士,穿的与病房一样的白大衣。并且所有的布类盖单,包布等一切都是白色,难道这是人们称呼我们为白衣天使的原因吗?几年后医院给手术室女护士做了绿花的连衣裙。按现在要求这裙子虽然不规范,但绿色图案面料的引入是手术室职业装进化的重要一环,也应该是现代绿衣精灵最早的雏形吧。</p><p class="ql-block"> 病人躺的的手术台也是五花八门,有医院木工房自己做的木质手术床,也有上海医疗器械厂生产的机械手术床,最夸张的居然还有一台1950年公私合营时期的床,经年累月的使用和不当保养,这台床除了能躺人以外,任何功能都没有了,还差点酿成大祸。记得那是个周末,我的老师值班,患者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不幸在工作中伤到了手,只见他用一只健侧手抓住另一受伤的手,一屁股坐到了床尾,只听轰隆一声,这台不堪重负的手术床迅速的倒了下来,惊慌中的老师猛推了一下患者,小伙子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手足无措,惊恐不已,老师也吓得不轻。现在想来真是可怕,如果砸到患者,可不是仅仅是伤到手那么简单。随后这个手术台就寿终正寝了。</p> <p class="ql-block"> 手术室设备很简陋,没有现代手术室的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没有心电监护仪,没有止血用的高频电刀,即没有腹腔镜更没有手术机器人,就连麻醉机都是最简单的103麻醉机。只是眼科有一台咖啡色的解放前德国产的电凝器,还经常出现故障,使用的次数少之又少,基本处于半退休状态,就这样也舍不得报废。就连每日必须使用的托手板,输液架都是医院木工房自己制作。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要完成治病救人的重任,就更需要我们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事业的极度热爱,对患者观察的极其细致和极致丰富的临床经验。</p><p class="ql-block"> 医生做手术就要进行手卫生,外科洗手和普通的洗手有很大区别。我们两个刷手间各有一个大大的刷手池,有十几个水龙头。旁边还有盛满消毒液浸泡双手的泡手桶,每个桶里大概有上万毫升的消毒液。每位上手术的医生护士都会认认真真的用肥皂液将手的每一个缝隙每一个褶皱刷洗三遍,每遍3分钟,最后还要在消毒液中浸泡5分钟。到了滴水成冰的冬季,泡在消毒液中就是冰冷刺骨的感觉,一直冷到心里。 长期的刷手、泡手,手部皮肤难免出现了皲裂,刷手时更是感到钻心的痛。到现在我手部皮肤比同龄人都粗糙很多。这就是我们为所钟爱的事业的付出,也源于我们对职业的热爱与忠诚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高精尖手术很少,心脏手术只有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才能完成。而我们医院在及其简陋又缺少相关仪器设备的情况下完成了一台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手术。术前一周,针对患者安全手术的讨论纷至沓来,医生们就手术技巧和手术方法从多维度开展了好多场的研讨,最终以减少对患者损害,手术效果最显著,患者快速康复为目标,制定出最佳手术方案。医生们缺乏手术经验就查找文献,找不到国际的就找国内的,甚至文革以前的资料;缺少先进的设备就靠麻醉师在术中严密观察,没有自动测量血压的仪器,他们就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手动测量;没有心电监护仪,内科医生主动请缨携带心电图机在旁保驾护航;欠缺顺手的手术器械,护士们就利用业余时间去器械公司找,或自己动手改制。最终在全院医护的通力协作下,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手术。病人在对医生和护士的千恩万谢中顺利康复出院了。看到病人得以康复,我们知道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又重新撑起了这个家,家庭又圆满了。看到患者重归家庭,重返社会——这份成就感和满足感是任何表扬和感谢都难以替代的。</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针刺麻醉十分盛行,我们医院也不例外,很多手术都是在针刺麻醉下完成。那时候有很多老外来医院参观,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旅行团,不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日韩东南亚,参观医院主要是参观针刺麻醉,穿上白大褂,戴好帽子口罩露出蓝色的眼睛,举着相机不停的拍照,也许他们惊讶的是小小的银针就能把人麻醉,惊叹的是中医的神奇,亦或是对我们的民族医疗产生了兴趣?</p><p class="ql-block"> 当时“重症肌无力”这个罕见症的手术也是在针刺麻醉下完成的,患者是个姑娘,我们还专门准备了纸笔以备手术中交流,她很坚强,手术配合的很好,手术非常成功。后来在2000年代,当时我们已经搬到第三代手术室了,一天我在例行的手术前巡检时碰到一个中年女性患者,她说很多年前在省医做过重症肌无力手术。我惊喜的发现她就是70年代那名患者,当她得知当年手术时我就在她身边,她也激动的无以复加,我俩握着手回忆当年的情景,我夸赞她很坚强。她不停的夸奖省医,赞叹省医不但技术高超,对患者护理也是一流水平,所以她一次次选择了省医。</p><p class="ql-block"> 以前最多的外科手术到现在,因为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医学和保健的认知加深基本上在大型医院几乎绝迹。譬如伤寒病没有了,因伤寒引起的肠穿孔修补术自然也没有了,现在得了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只需口服药物就能治愈,就不再需要做胃大部分切除术,卫生条件的改善,蛔虫肠梗阻取蛔虫术和胃柿石切开取石术,在临床也基本见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我和另外两名男同学一起进入手术室是给手术室带来了一缕清风,那么后来进入手术室的六位年轻的同事就是给这个集体注入了青春的血液,因为青春年少和对工作的那份热情和执着,我们每天都期盼能有更重要的工作或大手术安排给自己,我们暗暗竞争的就是谁能在手术室担当重任。我们经常还会拿出自己的手术笔记偷偷的和别人的笔记比较一下,看看自己对配合的手术的理解和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每天下午查看第二天手术安排的时候,往往就是我们几个年轻人相互之间“攀比”时刻,谁被安排大手术,新手术时,他的眼角眉梢都透着喜色,被安排一般手术的,虽不会面露不快,心中也会暗暗较劲。也鲜有小聪明的人,默默跟在护士长后面,这样的小伎俩常常也能得逞一二,被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 时光就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慢慢流失,我们也在这个追求进步的环境中成长。我们激情四射的青葱年华和省医手术室一起慢慢长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在这个仿古建筑的手术室工作了五年多的春秋,直到1977年我们搬进新的手术室。在这个过程里老师们教会我怎样感谢我的职业,让我知道如何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让我学会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敬仰。那曾经过去的点点滴滴都是岁月的纪实,如同浓郁的咖啡,越久越香,越值得回味。这些珍贵的记忆让我感动,那些逝去的年华让我感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的青春花团锦簇、硕果累累,</span>见证了我的成长。我想说:感谢我懵懂的青葱岁月,感谢我引以为傲的职业,感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省医,那里就是我的家!</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