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乡偶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雨惊春清谷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满芒夏暑相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处露秋寒霜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冬雪雪冬小大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品读农耕节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聆听春来秋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悟四时之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传承经典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本期的主讲老师:张咪。</p> 知诗人 <p class="ql-block">第一讲 知诗人</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你们了解春分吗?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p><p class="ql-block">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p><p class="ql-block"> 关于春分的谚语有“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无雨到清明”等。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不过其玩法的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立蛋”除有立住鸡蛋的本意,亦有“马上“、“添丁”之意,意味着人们祈祷人丁兴旺,代代传承之意。</p><p class="ql-block"> 春分,叩开大地冰封的大门,湖里的冰渐渐融化,微风吹起层层欢笑,水面金光荡漾,生命像流水一样,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唐代诗人 贺知章</span></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诗人贺知章满怀欣喜,回到了昔日的故乡,而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接下来,就随着张老师一起走进诗人贺知章。</p><p class="ql-block">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名列“仙宗十友”,被杜甫列为“饮中八仙”之一,人称“诗狂”。其诗作《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p><p class="ql-block"> 贺知章年少成名,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p><p class="ql-block"> 贺知章36岁中状元,先后任国子四门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等职。在85岁左右,贺知章因病返还故乡,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八十六岁时病逝,这两首诗是他逝世前的绝笔之作。这便是诗人贺知章的一生。</p> 明诗意 <p class="ql-block">第二讲 明诗意</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三班的戚妙,昨天,我们跟随着张老师一起了解了春分这个节气、认识了唐代诗人贺知章,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到浙江杭州萧山区,走进诗人久违的家乡吧!</p><p class="ql-block"> 贺知章在85岁时因病返还故乡,其间,就写下《回乡偶书二首》,我们今天学得就是其一: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少小离家老大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音无改鬓毛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儿童相见不相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笑问客从何处来。”</p><p class="ql-block"> 诗题中“偶书”的意思是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诗题的意思就是“回到家乡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少小离家”指的是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的意思是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p><p class="ql-block"> “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无改”的意思是没什么变化,也可解释为“难改”。“鬓毛”:就是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p><p class="ql-block"> 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 一:(shuai)衰落;衰退。如:年老力衰。 二:(cui)1.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2.通“缞”。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押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疏落,衰败。即“鬓毛衰”的意思是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p><p class="ql-block"> 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p><p class="ql-block"> 整首诗的意思就是: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p> 悟诗情 <p class="ql-block">第三讲 悟诗情</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席瑞轩。</p><p class="ql-block"> 贺知章三十多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当时的京城长安做官。在阔别故乡五十多年后,已经八十五岁的他想要落叶归根,回老家。当白发苍苍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感觉既亲切又陌生。是啊,物仍是,人已非,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诗人生出无限感慨啊!于是,诗人自然而然地写下了《回乡偶书》,表达了自己真实而复杂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p><p class="ql-block">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p><p class="ql-block">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对于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p><p class="ql-block">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居他乡伤感自己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老去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p> 品诗韵 <p class="ql-block">第四讲 品诗韵</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黄艺佳。</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以陆游的两句诗 “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来形容贺知章的名作《回乡偶书》 。 在唐诗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有太多绚丽多彩的名家诗作, 而贺知章的这首诗歌却以其朴实无华成为千百年来魅力独具、震慑人心之作, 其原因便在于作者在艺术上的独特追求——对比中的艺术张力,唯有充满张力的文学作品, 作者才能把他们的艺术之箭射向读者的心里。 在诗中, 贺知章用了很多对比的意象, 让我们看到青春倏忽消逝、年华转眼飘零的无常。 如:“ 少小离家”对“ 老大回”, “ 乡音无改” 对“ 鬓毛衰” , “ 相见” 对“ 不相识” 。 这些“ 小” 和“老” 的对比,“ 有” 和“ 无” 的相互衬托, 更显示了这首诗的张力。从时间上来说, 从“ 少小” 到“ 老大” 的过程, 是指贺知章从中进士到辞官归乡, 是对其一生的浓缩。 暗含了离家时是乌发童颜, 而现在却是“ 鬓毛” 已衰。 从地域来说 , 贺知章虽然没有写经历的地点, 但“ 回乡”二字已经暗含了他人生中走过的千山万水。 况且拿“儿童” 与“鬓毛衰” 对照, 更是体现了对比的张力。 </p><p class="ql-block"> 贺知章在铸造感性与诗歌结构的“ 中介” 时, 是暗蕴了一种精神气质的, 这种精神气质是贺知章一生的慨叹。 贺知章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 其诗文以“文词俊美” 而“名扬上京” 。 他为人旷达和雅, 时与张旭等人诗酒相娱。 他还曾得到过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的赏识和赞誉, 贺知章要求退休时, 玄宗皇帝御制《送贺知章归四明》 诗送行。 而且当时朝臣对此诗唱和者三十六人, 太子以下百官饯行, 可谓荣华已极。 贺官至太子宾客 、银青光禄大夫正授秘书监, 世称“ 贺秘监” 。 故而, 在诗的第一句中隐含的精神气质就是贺知章政治上的得意。 贺知章的精神情怀是儒家的“忠君为国” 的思想。在崇尚道家之学和重视军功的唐代,崇尚儒家思想且从科举之路走上仕途实现理想的贺知章自然是非常幸运的, 自然他的诗歌也便没有晦涩的玄淡, 而是多有朴实的“国风” 遗韵。 </p><p class="ql-block"> 同时, 这首诗的前四句都是一种动态的描写, 无论是时间的跨越, 还是容貌的变化, 或是儿童的情感表现, 都在一种活泼而又洒脱的情境中设置。 再加上对比手法的整体运用, 其诗歌的具体用意就体现在“ 诗眼” 上,那就是“ 笑”, 而这仍然是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止的描写。 其实, 贺知章位高权重, 是衣锦还乡的。 因此, 面带笑容的荣归故里就是儒学“ 光耀门楣” 的例证。 同时, 当时正处于盛唐佳期, 百姓亦能安居乐业, 故而一个“ 笑” 不仅是贺知章优雅一生的写照, 而且也是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反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到此,我们已经共同渡过了四天愉悦的时光,愿你我在这段时光中抓住春天的尾巴,珍惜时光,不负自己,不负春光。同学们,我们这一期的《回乡偶书》就要和同学们说再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