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八步战台游记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九十六站 2021年3月1日

任可

<p class="ql-block"> 从安定堡出来,决定探访八步战台。这条线路是盐池县长城最美的徙步观光路,不仅户外的朋友常来此徒步,连县政府组织的长城健身活动也在此举行。我们的车缓行在白雪薄盖的起伏的山丘沙土路中,沿着荒莽原野向东驶去,欣赏着雪后长城的美景。</p> 从安定堡古城到八步战台约9公里。一路上的长城基本有围栏保护。夯土墙虽未被黄沙掩埋,但坍圮风化严重,有的地方仅存凹凸不平的沙梁,原高大的墩台多毁成堆状。现在远远望去,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那雄伟壮观的风姿。蓝天、白云、黄沙、烽火台、残雪。各种要素组成了古长城残破的美、遗迹的美。 前行时,虽有路标指向,但感觉进入沙漠后还是导航安全,奇怪的是高德地图只能搜到七步战台村,没八步战台,判断应离八步战台不远,即按导航前行。路途中果然路过四步战台,六步战台,七步战台。这三个战台遗址可能是混合在沙丘之中,只见标牌,未见实体。 过七步战台后约1.5公里到一长城豁口,路边标牌显示八步战台景区。停车拍照,忽见豁口墙头上一人在操作无人机。心中一喜,遇到同行了。前年我雪后探访银川三关口长城,遇到专拍长城的一个老师,现在还在联系。这个老师肯定是长城爱好者,这样的雪地没有同好是没人到这个地方的。赶紧上前攀谈。 原来是宁夏日报社摄影记者,在盐池文保单位的领导陪同下,也是乘着雪景来摄影采访八步战台。这里平时被围栏保护起来,游客是不能进入的。我们有幸碰到他们,才得以进去近距离的观赏了著名的战台遗址。 战台像一个巨大的封土堆,位于“深沟高垒”内侧,坐落在坞城正中,战台为方形,基阔15米,台边长约11米,现高6.1米,内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条石垫脚,东、西、北已塌陷成坡,只有南面存有直立墙面。南面墙下有拱形门洞,入内可拾级而上。四周有坞城墙残体。北边长城根下,有铺房两道残墙,应当是当年驻军之所。 当年的八步战台可不是这样,看了简介得知,战台修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长城沿线重要军事营垒。台高20多米,古砖筑成,凌空而起。据史料记载,战台内部构造分三层:一、二层为砖箍拱券形,经暗门回旋而上;第三层中间是穹庐顶空心室,当顶有一只倒悬的铁坠,称之为“铁心”。北角有马路台阶,可以登临顶上,四面共有小房11间,门均向内开。共12孔拱圆形箭窗向外开。凭窗远眺,极目千里。战台顶部,可算第四层,是砖铺平台,四周有砖围的雉堞垛口。 二年多来,大大小小的边墙敌台也走过了不少,土夯的,石垒的,砖砌的,地基为石上层夯土的,包砖的。总体来说,宁夏的明代长城敌台多为实体建筑,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空心敌台,这可能因黄土夯筑难以形成空心建筑有关。 去年沿陕西长城向山海关前行,陕北基本是由黄土夯就实体敌台,只是墩台中心洞梯较多,在陕西与山西交结之处过渡到砖砌空心敌台,在到山西至辽宁、北京、天津的敌台多为空心建筑,并有箭楼等军事设施。而八步战台这种砖砌的,三层的,内部结构如此复杂且能驻军防御的(戚继光的空心楼敌台),在宁夏还是第一次见到。在这里出现如此规模的空心战台,实属罕见。 这种敌台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名将戚继光所创建。他任蓟镇总兵后,在加强和构筑蓟镇长城时,创造性地构筑的一种防御工程建筑物。它的位置通常构筑在城墙里边附近有利于作战的制高点上,能居高临下,支援长城线上的作战。 在隆庆三年(1569)年他建设的“空心敌台”横贯整个蓟州防线。这种长城上的新型堡垒,储备有精良火器,便于屯驻大量守军,一旦鞑靼骑兵入侵,多么凶猛的鞑靼骑兵,都被阻挡在塞外。 空心敌台是是为中世纪堡垒设计的一大创造。隆庆三年时,戚继光已修成四百多座“空心敌台”,到万历年间时,这种堡垒更增加到一千多座,阻敌效果显著。八步战台建于万历年间,从时间长推算,应该是按照戚继光设计所造。遗憾的是现在只是一个土堆,昔日的雄姿也只能在历史文献中领略了。 戚继光为什么要设计建造空心敌台呢?主要是他针对北方长城的缺点而创新的,他观察到先前的长城比较低薄,很容易倾圮。他在《练兵实纪》中说到:“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势不相救。军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借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贮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守卒难立。一堵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这却是击中了实体敌台的弊端,河东墙屡遭敌突破,无不与此有关。 对于如何拒敌于墙外,他说:“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即险要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我推想,四步战台,六步战台,七步战台是否也是按此理论所建。 当然,他也制定了造台的方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两旁主客军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节节而制之。”内部结构基本相同,但驻军和管理各地不所不同。 纵观历代长城建筑由城墙、关隘、城堡、烽燧四大部分组成,到明代已一千多年其他的基本构成没有多大变化。只有空心敌楼是明代才产生的,戚继光的创新之举在古代长城建设和防御上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不可没灭的。 八步战台是用青砖建筑的,体积之大,结构复杂,成本之高,修建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使得他在宁夏的土长城中更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所以八步战台在河东长城中的地位和知名度都是很高的。 关于八步战台的名字来历,有专家说是以八步尺寸而得名。我查了一下历史学家们出土了一个明代的尺,一尺就是0.283米,10尺一丈,所以一丈就是2.83米。按8步(4丈)来算,边长是11.32米。现在测量的战台遗址“台边长约11米”应该是没错的。其他的四步、六步、七步战台,也应该是以见方4步(2丈)、6步(3丈)、7步(3丈5尺)而得名。 每一个名胜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战台也不例外。据传说,当年皇帝为加强长城沿线防守,同时派两个将官在头道边内监造战台。其中一位将官只求快不图好,一年时间修起3座战台,这就是四步、六步和七步战台。另一位将官则工图永固,精心监造,不求速度,花3年时间才造成一座八步战台。 昏庸的皇帝听这两位将官修筑战台情况后,立即传旨对一年修3座战台的将官嘉奖晋爵,而对3年修一座战台的将官处以死刑,并下令将他心扒出来,挂在八步战台穹庐顶上,以儆众将,这就是那颗倒悬的“铁心”。因这位将官死得冤枉,他的心终不干枯,就一直挂在八步战台之内了。 传说归传说,但“铁心”将军所造的八步战台的质量可不是传说,500年后它接受了后人的检验。按理说由于盐池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战台遭受人为破坏和风沙的侵蚀,再加上战乱和灾难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早已坍塌。但八步战台一直坚挺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居民要拆除站台外包砖进行人防工程,但因为坚固的修建方法无法拆除,最后就用炸药炸毁,其坚固程度可见一斑。因此,八步战台现在看到的只是一堆废墟。 长城,从天边来,又消失在天边,蓝天白云与白雪衰草一起听着几百年刮不完历史风沙。今天,我们站在宁夏极其罕见而又有血气的"战台"前,仍然能感受到它的旷野和豪迈,坚贞和不屈。 当年坚不可摧的八步战台早已被历史湮没,但是它的“战台”精神还在,它就是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四面是敌的包围下敢于拼搏,誓于战台共存亡的伟大精神,它生动诠释了中国长城精神的时代内涵,汇集了保家卫国的磅礴力量。 同游人:任可,非余,芙蓉花。<br>2021年3月25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