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从 这 儿 来

5+J

<h1><div>水 从 这 儿 来<br></div>南水北调采风首日纪实 <div>伍嘉冀</div></h1> <h1>好多年前的事了。随北京文联艺术家采风团去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采风回京后,一个 朋友约我给报纸写一篇采风的文章。多少年不写发表成白纸黑字的东西了,所以写的额外认真。发出来的却是被阉割的不成样的文字。实在是不甘心,今天把全文发出来。文字的价值在于真实的记录了我以及“我们”的一种特殊的状态。</h1><p class="ql-block"><br></p> <h1>南水北调采风-给库区老乡画像</h1> <h1> 7月23日早7点。第一次到北京南苑机场乘机,这里的候机楼还是文革前后的老式建筑。对于经常出差,已经习惯了首都机场T3航站楼超现代化气派的我,仿佛一下倒退了三十年。昨夜工作到凌晨一点才睡,今早不到六点就起来赶飞机,脑子进入多年习惯的既困又兴奋的状态。<br> 这次采风是硬着头皮参加的,因为手头的工作太多,碍于北京音协好友的盛情邀请,加上对南水北调工程了解很少有新奇感,又没去过这次采风地河南南阳和湖北十堰,就答应了。候机楼门外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不用问,凭我多年混迹文艺界的直觉就知道其中不少是采风团的。他们随意的服装、轻松的神态,透着一种见多识广的自信。在北京这个人才济济、新人辈出的竞争环境里,能崭露头角有所作为的都不是一般人啊!<br>  我和词作家老S是同时到达机场的。虽然熬夜了,在音协组里我仍是守时的模范。除了音协组的5个人,我几乎不认识文联其他协会的采风团团员,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家随意的搭讪,彼此的职业太接近了,知道怎么说话。<br>  飞机比原定时间晚了不到一小时起飞,还算正常。</h1> 座谈会 <h1>  7月23日下午,南阳曼福特酒店会议室,南阳市委宣传部及南水北调工作各部门同志的报告会。首先市委宣传部部长致欢迎词,内容都是大家期待值之内的,可以不表。<br>  再由工程部门的负责人做了概况介绍,至此我才知道这是一个总造价数千亿元、建建停停历时几十年的浩大工程。主源头丹江口水库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建设,水库大坝至今已经加高到海拔172米以上。蓄水后抬高水位,和颐和园水域形成近百米落差,使水从这里自流到北京。引水渠总长一千多公里,全部是人工开挖,而且全部是水泥浇筑,以防止水的渗流和污染。更不可思议的是水渠还几次从地下以倒虹吸方式穿越黄河等河流。全部竣工后,可以每年为北方地区提供60亿立方米以上的优质用水。听着一组组天文数字的工程量数据,我善于形象思维的脑子开始走神了,想到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我们中华民族做过多少改天换地的壮举啊!其中的功过得失虽然复杂,但我还是为我们民族的坚韧勇敢还有今天的强大而心生骄傲。</h1> 为库区移民建立的药材生产基地-采摘金银花 <h1>  接下来是环保部门负责人的介绍。为了保证水质,库区几十年来停止了建房,数百家企业停产或搬迁,水域停止了养殖等生产活动。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达到了二级饮用水,就是说可以直接喝!为了这个目标,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个环保负责人常说一句话是:“北京人口渴了,为了给北京人解渴”,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口渴了,是一个很小的生理现象,就是为了北京人这点“小事”,库区的人们却要付出这么多。他们把话说得如此轻松,是在掩饰自己心里的沉重吗?</h1><p class="ql-block"><br></p> 最早的南水北调工程文件 丹江口水库大坝 <h1>再后面是几个做库区移民工作的基层同志的发言。这时候我开始困了,一是睡眠不足加上早起的一路奔波,还有夏日午后的瞌睡,而几个发言的同志一口浓重的河南方言让我听着很累,加重了我的困乏。我强打着精神努力听懂了,仅南阳地区为南水北调工程就先后移民40多万人。大规模的移民有三次,50年代第一次,最为艰辛。那时候国家财力有限,又处于一种大干快上的全民亢奋之中。移民被分配到青海和新疆地区。国家没有给经济补偿,而仅仅分配了荒地供他们自己开垦和建房。南北地区差异的不适应,使这些人生活异常困难。许多人自行逃难回到原住地附近,以至于后来他们及子女的户籍和上学都产生了很大问题。后两次移民是在90年代和最近几年,很多都是第一次移民返乡回来的,而第一次移民的经历给这里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做移民工作的同志们共同的感受就是工作难开展。虽然国家对移民的经济补偿已经提高了,而且是就近设立移民安置点,并建好了移民新村,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但是几代人内心伤痛是难以用几句话就平复的。参与移民工作的同志心理是异常复杂的,既充满着对移民的同情和乡情,又要竭尽全力按规定的时间做好移民工作。我听到的最令我欣慰的话是,全部移民工作中无一起群体事件、无一起意外伤亡。这在经常有暴力拆迁新闻爆出的今天,几十万的移民工作能平安进行,实在是太难得了。目前移民工作已经结束,工作重点转移到帮助移民尽快生产致富上。<br>  说实话,听着上面这些介绍,我从困乏转为困惑。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移民在面对几次舍家撇业、背井离乡时能如此的忍耐、服从和牺牲?又是什么原因支撑着广大移民工作干部忍辱负重、恪尽职守完成了如此艰难的工作?甚至有不少人为此病倒在工作岗位上。</h1> 南阳戏曲曲艺演出照 <h1>7月23晚20点,南阳曼福特酒店4楼会议室,一场精美的戏曲音乐“饕餮大餐”正在进行中。参演节目都是原汁原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阳曲剧中的经典曲目。每当表演到精彩处观众席立刻会准确的爆发出叫好声,十几台单反相机嚣张地发出咔咔的快门声。这些都显示出台下不是一般的观众,是一群感官敏锐的文化猎鹰,眼里既不能揉沙子,也不会放过点滴珍宝。开始的演出使用了话筒和扩声音响,剧协的老y立刻出面叫停,我们要看是的最自然状态的演出,尽可能去掉现代技术的污染。演员一定知道这些观众的分量,都拿出浑身解数认真表演着。</h1><h1>首先是器乐独奏大起板,原本是南阳曲剧的前奏间奏,后来发展成为独奏曲。演奏者是个壮年汉子,来到舞台上显示出自信的霸气,他技巧纯熟,表现的潇洒自如,手中的胡琴仿佛和他的身心融为一体,在随心所欲的抛洒着旋律的同时自己也陶醉其中。我感觉这是从他骨子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仿佛就是他的天性。从他的音乐里我感觉到一种久远,一种铿锵,一种苍凉。接下来是女声曲剧清唱。唱腔委婉细腻又不失质朴。然后是两个年长的男演员表演的大调曲《对药名》,这是南阳曲剧的前身,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唱段机智诙谐,在古朴的旋律风格里让人感受着一种乐观。表演者轻松自如,活灵活现,尽管方言原因不能完全听懂,大家还是受其感染不时的发出会心地笑声。再下来是女声演唱的河南坠子《李逵夺鱼》。虽然是由女声演唱,还是表现出了一种英雄的豪气,演员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听着爽快利落。今天晚上的演出给了大家太多的兴奋、太多的满足,在北京难得看上这么地道的节目。</h1><p class="ql-block"><br></p> 我和词作家宋青松在采风中写作的歌曲《老刘》演出视频 <h1>回到房间,刚才演出的音乐仍然在我心里萦绕着。回想起下午报告会的困惑,我突然有种顿悟:这里的人们创造出来、世代传承、喜闻乐见的戏曲中所表现的一切,就是这里人们精神的外化。豫剧《杨门女将》里的精忠报国精神就是集中的代表。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在整个移民过程中才做出了那么多让我不可思议的事情。<br>采风第一天,已经让我感到此行来得值。<br></h1> 和词作家在采风间隙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