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突泉一中校园 “石书”有感

姜帆

<p class="ql-block">突泉县第一中学&nbsp; 程明</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历经劫难,仍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字的传承。伏羲创文字,天雨粟而鬼夜哭,真乃惊天地泣鬼神之不朽伟业。一代代中国人的智慧与文明刻于龟甲、铸于鼎彝、凿于碑崖、镌于竹木、著于帛纸。自蔡伦造纸,文字文章承载文化文明更加大放异彩,在当今世界所有的古老文明中,唯我中华之文明浩浩汤汤,茫无际涯,从未中断。文字之力,厥功甚伟,可谓大哉!伟哉!在这诸多文字载体中,石刻文字可谓能经千年风雨而不朽,石之浑厚凝重,字之沉雄劲健,相得益彰,贻给后人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古代帝王封禅于泰山,将帅击强虏于绝域,必刻石以纪功。壮丽山川附以摩崖文字,祖先墓庐树以碑铭功传,更有很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法名作赖之而永存,西安碑林即是明证。此类石文不一而足,放眼今天,石刻文字更受世人青睐,公园内、宾馆前、广场上、更是屡见不鲜。行文至此,离题稍远,今天吾人所要介绍者乃是突泉县第一中学校园内两卷石刻书籍,誊录原文,稍加阐发。以弘一中校园文化,彰德广学,以有益于来者。</p><p class="ql-block">  第一卷石书座落在一中大门内侧的花坛中,上面是用隶书字体刻录的。题目是突泉县第一中学新址落成记。作者是突泉一中张晓林主任所写,现誊录如下,与读者共享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公元2014年秋,突泉县第一中学新址在突泉镇河北新区鄂木特大街东段落成。为念鄂尔多斯援建之功,县委,县政府筹资之劳,全县父老重教之德,特铭此文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突泉县第一中学的前身是突泉师范讲习科,1927年9月发韧于县城育文街西一排小平房,琅琅书声与北伐战争的隆隆炮声共鸣,莘莘学子与祖国命运相连,幽幽中华文脉绵延至兴安南麓之沃土。1935年,一中搬迁至现三街小学(幸福街中段)位置。1940年迁于现党校(康乐街乐)位置。1947年9月迁回育文街西。经八次更名终归于突泉县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几代人薪火相传,求实精一之文化内涵日臻丰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之办学理念,‘明德励志,为学创新’之校训,‘公正、民主、和谐、高效’之校风,乃学校文化之魂,藉以践之,育成独特风格,创造辉煌业绩。</p><p class="ql-block">  逢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定鄂尔多斯市对口支援兴安盟之策,2012年突泉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鄂尔多斯援助下改善一中办学条件,实施一中整体搬迁。鄂尔多斯援助9543万元,县委县政府斥资。征县城河北新区之地226亩,建筑总面积6.6万平方米。奠基于2012年9月,落成于2014年8月。三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楼、一栋图书馆和一栋实验楼巍然耸立,天桥相通,融为一体,四栋宿舍楼拔地而起,错落相依,温馨和谐;风雨操场、塑胶跑道紧密相连,自成一区,宏伟壮观;学生食堂宽敞明亮,可容三千师生同时就餐。新学期伊始,四千师生喜迁新校。</p><p class="ql-block"> 治世之象,教化昌隆;乱世肇始,纲维不振。故,兴国强邦之道,莫失乎举贤授能。贤能之源,本自庠序,庠序兴,见兰蕙称芳;庠序衰,则椿蓬并茂。今各方共力于一中,谱突泉发展之不朽华章。</p><p class="ql-block">  冀望全校师生,知所来之非易,惜寸阴之可贵,修身进业,乐教向学,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奏自治区示范高中之强音,扬一中人拼搏奋斗之作风。栋梁之才,蕴于斯矣!</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p><p class="ql-block"> 本文以简洁而朴雅的文笔,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极有条理地向我们介绍了新一中校址建设的源起、校园位置的历史变迁、新址格局结构及建筑物分布、并将一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昭告世人,充分肯定突泉一中对于突泉县教育文化事业的贡献,并满怀豪情展望一中之未来!</p><p class="ql-block">  此文笔力沉雄,内蕴深厚,魏文帝曹丕曾有这样的感叹‘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样的高誉惟文章能当之,故古人称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非壮夫不为的雕虫末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凡来一中者,若赌此文,则一中之历史,文化之传承会了然于胸,理性的文字下面是一颗跳动的赤子之心,是对这个事业的热爱与真诚的瞩望,愿观览之人皆同此心!石本无情,而多情的是一中人,故此石书想无情也难哉!</p><p class="ql-block"> 一中的另外一卷石书位于图书馆西门外,前临操场,分别书写着‘仁、义、礼、智、信’的六块大石牌左右辅之,石书最上边的文字是一中的校训:明德、励志、为学、创新。此八字校训本人已有专文论析,此不赘述。石书左边是选自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右边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下面分别就这两位东西方文化的巨人,也都是伟大的教育家的两句话做一点阐发,但仅是我个人的愚见,有阙漏偏颇之处望各位同仁予以指正。</p><p class="ql-block">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短短十二个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学术思想的总结,是他立己立人的写照。讲述的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 志于道者,有志于道也。道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含义丰富而深刻,诸子百家,各有其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此文字镌刻于一中校园,则此处之道必从教育之道,教师之道去理解,我姑且将其理解为一种高远的理想与信念,是一中人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情怀与理想!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一大乐也!虽鬓染霜华,殚精竭虑,心力交瘁,夙兴夜寐而痴心不悔。有志于道则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志于道则心系朝阳,风雨兼程。人生的境界有不同,有生存生活的境界,有道德天地的境界,志于道者,乃一中人立人立己,达人达己之大境界也!</p><p class="ql-block"> 据于德,以德为依据,以德为根本。根不固,则树木难以成才,枝叶难以繁茂。教育以德为本,以德化人,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尚德的传统,德能治心,法能治身。人性之中有共通之德,而职业千差万别又有各自的道德标准。从政者有官德;从医者有医德;为师者有师德;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依于人,若依原文可能应当是‘仁’字,但仁者爱人,突泉一中的教育教学历来倡导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多收获一点;让家长多放心一点;让社会多满意一点。以尊重主体,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提高,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办学方向。人本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传统,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之道充满了仁爱精神。人之懵懂,虽曰为人,何曾知道‘人’字的深刻含义,所以教育之使命之一乃是让人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发展并超越自己,千教万教教人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字立,则万事可成。以爱己之心爱别人,推而广之爱家国、忧天下。</p><p class="ql-block">  游于艺,游者如鱼在水,自由自在,其乐不可言也。艺者,论语里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为周礼,西周以礼治天下,内容繁复,难以尽言。乐,孔子困陈蔡,饮食难继,生命都受到威胁,但弦歌不绝。论语又记载他老人家听韶乐后“三月不食肉味”的故事,可见孔子对音乐的重视,认识到音乐在陶冶情操,感化人心中所起的作用,放眼今日中国之学校,鲜能听到孩子们的歌声,高喊口号,杀入考场,一旦成绩理想,就将高中所学书籍资料撕碎,撒入空中,细思此场景,甚可畏也!射,骑马射箭,既可保家国,也是重要的体育项目。御,驾车之本领,如同今日之考驾照,勿需多言。书,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文字表达能力。数,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计账能力,如孔子曾担任过仓库保管员,将账记录得清清楚楚。当然与今天的数学知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上述是对艺的粗浅解释,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当然不能过于拘泥,从学校的角度来理解,于学生是乐而好学,于老师是乐而好教,如鱼畅游知识之海洋,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能将“游于艺”知行合一,是个极高的境界,你的人生也将充满快乐!</p><p class="ql-block">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圣人总是以微言而揭示大义,这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涉及到教育的本质特征及教学方式、方法问题。让我们以“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精神”辩证地分析这句名言。据记载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研究学问多用寻根究底的追问法,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然还须知其所以然。这和孔子所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精神实质有相近之处。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与弟子们多用讨论法,边散步边探讨学问,各抒己见,激思辨异。</p><p class="ql-block"> 灌输式,很明显教者居于高处,处于主动位置,学者处于被动位置,但亦不可完全否定,譬如禾苗,久旱无雨,若不浇灌,必将枯萎。但人是复杂的,同样一班学生,学一样的内容,老师讲得精彩投入,深入浅出,声情并茂。有的孩子如坠云雾,神游物外,心不在焉,困倦不堪。而有的孩子却听得津津有味,如饮甘霖,随老师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甚至如醍醐灌顶,产生顿悟,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所以这可能也是一种点燃。但苏格拉底在这里明确反对灌输,否定了灌输对于点燃的作用,以我之见,未免武断。若老师所讲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孩子的心灵碰撞出火花,那也是可取的,不能一棍子打死。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教学方式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以达到苏格拉底所言的“点燃”之目的。</p><p class="ql-block">  苏格拉底老先生所说的教育之目的在于“点燃”,我是十分推崇这一论断的。悠久的人类历史所累积的知识已是浩瀚无涯,人生有限,学海茫茫,再伟大的天才也不能穷尽人类所创造的智慧,即使是专攻某一领域,要想攀登巅峰,那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一个教师能把国家要求的,学生应当学会的基本知识灵活自如地让学生学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若是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地兴趣,亦即“点燃”,那就更伟大了!比如一堂语文课可能激发了某个孩子善感的心灵,爱上了文学;一节音乐课可能拨响了某个孩子的心弦,爱上了这天籁之音,走上了音乐道路。可能某个伟大的心灵就在你的课堂上,等待我们去唤醒;某个伟大的梦想正处于懵懂,也等待着我们去点燃!真理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体现了一个伟大哲人对于教育的思考,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以上所谈,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理解,愚人多妄,若我之所言,有点道理,则请君颔首,若满纸荒唐言,也请您微微一笑!</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