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至,祭双亲”

永琪

<p class="ql-block">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清明将至,<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伴随着绵长的思念而至的,还有与</span>往年一样逢清明前杂乱无章的梦境:梦到父亲、母亲,场景依然是儿时的老屋,却没有对话。怅然梦醒,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翻开相册细细端详这些不多的老照片,儿时的记忆大多模糊,对父母的记忆大多是从他们身体处于亚健康后父亲的关节痛及母亲长年的头痛腰腿疼。</p> <p class="ql-block">  父亲属于那个年代有知识的热血青年,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投身从戎,成为一名光荣的抗美援朝志愿军人,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保家卫国、勇往无畏,直到光荣负伤退役。之后又主动到边疆支援国家建设 。</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虽然身着便装,但仍可见飒爽英姿,胸前佩戴的是抗美援朝荣获的军功章,可惜后来家中遭小偷全都被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任牧场会计,算盘打的出神入化,且写得一手好字,性格刚烈,因此文革时期没少受磋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地的居民都习惯的叫他“姚司令 ”</span> </p><p class="ql-block"> 忘了父亲是哪一年病退的,许是岁月敛去了锋芒,年老的父亲慈祥多于严厉,父亲看似粗犷,实则是个能工巧匠,家里的马车,马鞍,都是父亲自己制作的,家里的场院里经常堆着泡好的柳条,父亲坐在那里,不停的编:编抬筐、篮子,把牛皮割成细条,编制精致的马鞭。照片中满头华发的父亲并非发福,而是因长期服用激素所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来自湖南,是位有主见、果敢的湘妹子。风华正茂的年纪,为追求自由来到大西北,照片因保存不善有太多折皱的痕迹,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勉强修复了部分,但仍依稀可见母亲当年的婉约风姿</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有太多的无奈,包括生儿育女。孩子太多母亲的疲累可想而知,母亲很好强,我们身上的衣服全都是母亲用缝纫机做的👍儿时最熟悉的声音就是那台老式缝纫机卡搭卡搭的声音。八个孩子,母亲总有做不完的衣服、棉衣、包括鞋,从没见母亲休息过。 在当时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父母将房前屋后的荒地开垦出来,精心种上树木和各种蔬菜,自给自足,还将多余的蔬菜赶着马车去周边团场卖,牛羊鸡鹅养了许多,凭着勤劳和智慧,使得我们姊妹八人都丰衣足食的健康成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母亲带着小妹和大哥回日思夜想的家乡湖南探望外婆,右二是我们的外婆。其余的孩子在家里翻了天,还好有能干贤惠的二姐充当了妈妈的角色👍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哥哥姐姐们半夜里拿着手电和口袋在草垛掏了许多麻雀煮了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我们姊妹们每天尽己所能地参与菜园翻地施肥拔草收割及家畜伺养、放养的劳动。这些于我们而言,是天经地义应当做的事情,是当时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有的担当。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得我们姊妹都传承了吃苦耐劳的品质。照片摄于83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8年,我们这个大家庭增加了新成员一一大嫂,二哥在武威上学,我们姐俩刚刚初中毕业,我15岁。母亲那时候看着很干练,父亲早生华发,早在30多岁时就已是满头白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背景是我们家自己的鱼塘,父母其实很有商业头脑,只是地处偏远没有交通工具,销路是个问题,后来有一次闸口开泄损失很大,最终还是废弃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母亲的笑温暖而慈祥。这座自建的房屋在当地算是最好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1991年,大姐从陕西回家探亲,全家回去团聚</p> <p class="ql-block">1991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大姐、二姐、三姐,彼时都很年轻,二姐虽然被家庭生活所累,但仍然很爱美的留着长长的头发,在那个没有美颜的时代,颜值都还是很高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阳光照射着母亲的好强和坚忍。与母亲而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活中并不都是美满和幸福:远在他乡,举目无亲,几近与世隔绝的环境,周边都是少数民族,没有朋友知己,没有电话书信,找不到说体己话的人,有问题自己扛,没有人在意她的牢骚,幸而母亲生性乐观,心胸开阔,</span>苦乐自己渡,坦<span style="font-size: 18px;">然将日子在有条不紊中从容度过。</span></p> <p class="ql-block">记忆里母亲总说腰痛,肩痛,腿痛,头痛,那时的我们不以为然,现在到了同样的年纪才有了切身体会,只生一个孩子尚且手痛脚痛头痛肩痛全有了,回想那时的母亲,身为八个孩子的母亲,总有操不完的心,即便病痛缠身,仍强撑着重复着日复一日繁重的内外琐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屋后那条弯曲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夏天可以在河里嬉戏,冬天两位哥哥在河里下鼠夹套水獭。</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儿时那些姿意玩耍的日子,大多和这条河有关。照片1991年我18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姐年轻时是我们家的颜值担当😀那时候房前屋后的景色真的很美,堪比现在很多的自然景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这张照片约是93年,父母亲带着小妹一起回湖南和四川的老家,回程途中转至陕西汉中将小妹托付于大姐。那时的交通还很落后,去乌鲁木齐乘火车,需先坐一天的班车到奎屯市中转。去到乌鲁木齐,火车票只买到了站票,彼时父亲在战场上负伤的那条腿已经不方便了,因为拄着拐杖被乘务员安排到休息室坐着,这次远行是父母怀乡情结使然,当身体每况愈下时,最思念的莫过于故乡,纵使费尽周折、舟车劳顿,也要回归故里了却心愿,使人生无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年,母亲59岁,在奎屯市我们姐妹租住的房子里 。母亲那时牙齿很不好,经常牙疼,所以我将她接过来看牙,因为我的牙也不好,所以和部队医院的牙医混的很熟,我记得那会儿花了五六百元就把母亲的坏牙全都拔掉后镶了满口的牙,照片上的牙齿已经全部拔掉,就等着镶满口牙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已经镶好满口牙的母亲在老屋前。父亲去世后的几年,母亲独居在老屋,每次回去探望母亲,离开时,母亲不再像从前那样从容的忙自己的活,而是每次都将我送至院外,眼中有隐隐的泪光,脸上写满了落寞,走出好远,回头却还能看到形单影只的母亲伫立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和长孙。养育八个孩子、操持劳作数十年、浑身病痛的母亲对于孙辈的养育显然已是力不从心,这种感受只有生、养全部亲力亲为、没有帮手的妈妈才能体会那种辛劳的十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1999年,母亲在河北固安妹妹家租住的房子,右下角是小妹后来买的第一套房,可惜母亲没看到最疼爱的小女儿怎样靠自己的努力在异乡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这张照片是1999年和母亲一起去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留影,那时候的母亲除身体发福外,身体尚算康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母亲当时登上天安门城楼,开心的站在栏杆前往下挥挥手说:'同志们好!’”,那个年代的人将毛主席敬若神明,有这样一次体验于内心是一种极大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在人民大会堂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地铁,母亲身后左起:我、四姐、小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2004年母亲确诊病重,为方便治疗在乌鲁木齐市四姐家暂住,姐妹六人与母亲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母亲大约是知道自己病得很严重,她表现的很平静,也不多问,有时难受的紧了,就说想去北京医院再看看,但那时她的身体状况已不宜长途出行了。人就是这样,就算人世纷争困扰,终是眷恋凡尘,无法舍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最后还是回了额敏,分别在三姐家、大哥家度过了最后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70大寿,也是她老人家在世时的最后一个生辰,那时的母亲已经被病痛折磨了一年,不爱和人聊天了,大约人情世故都已经看淡了吧?很多俗事不愿再去计较,如浮云般掠去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身寿衣是我们姐妹六个给母亲做的,根据风俗让母亲在70大寿这天穿上,彼时母亲已经很清瘦了,在弥留之际坚持等来了小妹,姊妹全都到齐之后,平静的辞世。</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晚年,我们姊妹都各顾不暇,而母亲则是在姊妹们情况刚开始好转的时候撒手人寰。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遗憾。老话说:妈在,家就在。这话真的一点也不假,父母都去世后,姊妹们便很少有团聚的时候了,因为没了回家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姊妹们偶尔回归故里,老宅也已经不复存在,和菜园融为了一体,连残垣断壁都看不到了,房前屋后的树已经被伐光,只剩一些顽强的老榆树根,继续在那里不断地发出新芽,鲜活的向人诉说着有一大家子人在这里生活过的痕迹,“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院墙已经不复存在,之前数十年踩出来的那些蜿蜒小路,都已被野花杂草覆盖。</p> <p class="ql-block">风雨婆娑,岁月蹉跎,那些如今看来没有压力、恬淡惬意的世外桃源般的场景:父亲策马扬鞭上班而去,母亲清晨去菜园劳作,姐姐在挤奶,我们姐妹轮值将一大群羊放出羊圈,刚出圈的飞鹅们嘎嘎的叫着,哥哥们牵马饮水,赶牛群出门………都只能在梦中再现…</p> <p class="ql-block">逝去的虽已消散,记忆仍旧存在,任泪湿衣襟,任再多遗憾,纵使已然尘满面,鬓如霜,怀念却依然那么清晰,清明节至,燃一缕青烟,遥祭那方的双亲,以慰思念。感恩双亲予我们生命,予我们健康,予我们正直良善,予我们坚强的品质。</p><p class="ql-block">唯愿双亲在那方幸福快乐,无忧无病🙏</p><p class="ql-block"> 一一仅以此文祭奠已故父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