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乐邑之地,牡丹平时少有所见,即使有,也只是家养的没有对外开放的零星几株,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牡丹爱好者倘若特地跑到洛阳观赏,则要一笔不菲的开销。
日前获悉,白石中雁村有一牡丹园,种植了很多牡丹,而且开得正欢。我喜出望外,牡丹园居然近在咫尺,终于不必外出远门,呆在本地也能睹其真容,于是约上几位影友,一同前往。
车子从中雁村下坭后山的盘山公路上去,爬行几个小弯进入一座竹子搭建的门台,即是中雁牡丹园。园区是白云尖西边的一片空旷梯田,与中雁标志物玉甄峰遥相呼应,视野开阔,气场宏大。
栽种在园口的牡丹,花朵饱满,花瓣坚挺,有红、粉、黄、白、绿、紫等花色,及双色相混的;名曰:赵粉、魏紫、姚黄、二乔、香玉、皇冠、白雪塔、雪唤桃花……不乏名贵品种。这些牡丹植株较高,雍容华贵、富丽端庄、风姿绰绝,仪态万方,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游人陆续入园,围着大如圆盘的花朵前呼后拥,迫不及待地摆出有趣姿势,拍照留影。驻足良久,我也就起身转向,沿着整洁的游道,逶迤深入。穿过挂有白色帷幔的通透长廊,一眼望去,山坡高低错落,层层叠叠,不仅玉色横流,异彩缤纷,而且芳香浓郁,沁人心脾。
经营牡丹园的黄宣国是柳市人,他告诉我,牡丹的花期一般在4至5月份,由于浙南地区气温较高,所以中雁牡丹园的牡丹3月份就已经竞先绽放了。
黄老板介绍,园区目前占地面积100亩,经过前期的土质化验和种植试验,基本掌握了比较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项目的第一期投入一千多万资金,种下72个品种,4万株牡丹。这些牡丹除了供游人观赏,还可以加工成用于化妆品的精油,如果效益可以,打算第二期继续投资种植10万株牡丹,一直延伸到下面的村子外侧,黄老板自信满满地加以补充。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忽然,远处传来清脆悦耳而的《牡丹之歌》。我循声找去,原来是一位女游客触景生情,在牡丹亭南边的花地里一边与同伴共赏牡丹,一边兴高采烈地放喉高歌。
次日,雨后的天气雾色蒙蒙。我想雾里看花肯定别具风貌,况且牡丹园下午会安排一场专门的汉服秀活动,便与影友再次一同造访。
园区内人来人往,彩旗飘飘,空中升有好多个挂着红色条幅的大红气球,无不洋溢出开园迎客的热烈气氛。眼下的牡丹,虽然被夜里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打残,花容有点蔫态,但是花光柔和,花瓣与叶子吸附大量水珠,在一缕缕薄雾的过滤下,花朵显得更加干净,圣洁,富有灵性。稍后,烟雾越来越大,笼罩整个园区,远处的景物基本遮蔽了,梦幻般的牡丹园,堪比人间仙境。<br></h3> <h3>唐代诗人王建在《赏牡丹》诗中写道:“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金粉,含棱缕绛苏。”此时,我被花朵非凡的状貌与美艳的气质深深吸引,便在园垄之间进进出出,细细观赏。
不一会,来自柳市依文美学院的女子汉服表演队如期而至,演员个个体态轻盈,身姿婀娜,举止优雅。她们一袭白衣,撑着青花油纸伞,在牡丹园的曲线阡陌上列队缓行,以统一的肌体语言表演花式节目。那宽松的衣裙,飘舞的衣袖,柔软的动作,像一群天外仙子,时而驾云亭亭媚,时而凌波步步妍,场景美不胜收。
在我们的提议下,汉服表演队临时变换“舞台”,来到一处小花田。她们各自发挥才艺特长,时而伸手比划,时而曲臂托腮,或聚或散,或站或蹲,酷似一群正在观赏牡丹的花神,引得在场游客拍手喝彩。
饱享眼福之后,我遇见中雁村“一肩挑”干部钱志新。他告诉我:牡丹园是去年在菊花园的基础上提升改造的,属于温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一个项目,也是温州全域旅游精品线上的一个景点,非常有特色,深受各方游客的喜爱,对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据了解,牡丹最初是作为药物被载入一部《神农本草经》的古书中,即关于“丹皮”(牡丹的根皮)的介绍。此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记有“大黄牡丹汤方”,内中详载其药材配伍是“大黄四两,牡丹一两……”,可见,“牡丹”一名早在东汉即已出现,且已通用。
山水派诗人谢灵运任职永嘉(温州郡的始称)太守时既称“竹间水际多牡丹”, 这就说明他已留意到牡丹的美丽了。另外,同时代稍后的北齐人士杨子华, 画了一幅线条分明的牡丹图(见唐李绰《尚书故实》)。说明南北朝时期,牡丹就进入观赏领域,开始人工栽培了。
唐开元中期,皇宫内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前牡丹盛开,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乘夜游赏,诏来翰林学士李白赋诗助兴,李白即以牡丹喻贵妃,遂成“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香”“名花倾国两相欢”的《清平调》诗句,极是脍炙人口。
开成年间,唐文宗特地打听京城传唱的牡丹诗中,谁者第一?得到的回答是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文宗赞叹不已。从此,牡丹就有了“国色天香”的美誉。
到了南宋,虽有梅花后来居上,名压众芳,但是毕竟花期有限,风流难以独专,你占你的春消息,我候我的养花天(《花品》:“牡丹开日,多有轻云微雨,谓之养花天”),两者互不相干,每至暮春,牡丹开处,观者云集,追慕之力,未见稍歇。
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和“富贵吉祥”的寓意,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昌盛。“国运昌时花运昌”,古往今来,牡丹发展在盛世时期,而太平盛世也尤喜牡丹,这是不争事实的辩证关系,因为“花开富贵” 的牡丹文化始终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需求和向往。<br></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4月7日《乐清日报》</font></h3></h3>